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米向军 《收藏》2013,(5):52-55
宋、辽、金、西夏,在长达3个世纪的历史时期内,中国封建社会继续发展,各民族之间既有矛盾斗争,又有联系交流,后来逐步走向融合。辽、金、西夏三国的陶瓷工艺既师法中原,又具独特的民族特色和风格,是我国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当时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社会风尚与人们的生活习俗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在陶瓷手工业方面,各阶层对陶瓷的需求高涨,前所未有。皇室、臣僚、贵族、商贾、文人雅土既需要美观实用的饮食用具,又需求具有艺术性、观赏性的陈设品,城市中的茶肆、酒楼、饭店开始大量使  相似文献   

2.
王效军 《收藏》2006,(8):112-115
西夏是公元11至13世纪在我国西北地区建立的一个以党项、羌为主体民族的封建割据政权,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先后与辽、北宋和金、南宋鼎足而立,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在其存在的近二百年时间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西夏文化,其中西夏瓷器以其鲜明的民族风格而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3.
贾崇 《收藏》2016,(1):178-181
西夏王朝(1038~1227年)在我国中古时期与宋、辽、金同时并存,长期对峙。所辖国土东据黄河、西至玉门、南临萧关、北抵大漠,其面积拥有今宁夏、甘肃大部和青海、陕西、内蒙古一部分,自称大夏国,历十代皇帝,备一代典章制度,创西夏文字,崇尚佛教,最后亡于蒙古,立国190年。我的西夏历史组画反映的就是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4.
谢晓东 《收藏》2023,(8):68-70
<正>辽宋西夏金时期是中国再次从分裂走向统一的重要过渡时期。而这一时期以西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传承和发展尤为突出,走向文化共融的同时身兼民族文化特质,可谓是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传统中华优秀文化之一。换言之,辽宋西夏金时期西夏文化作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丰富新的历史内涵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其走向新的文化高度,可视作为这一时期中华文化兼容并蓄个性、特色的民族文化特质的具象缩影。  相似文献   

5.
马肖 《收藏》2018,(6):97-99
元德是西夏崇宗李乾顺的第六个年号,这个年号共使用了九年,此时的西夏国力较为强盛,而相邻的辽和北宋则渐趋穷途,并于1125年和1127年相继灭亡于金国。西夏立国约190年,前半段与北宋对峙,后半段与南宋并存。据史载,元德年间(1119~1127年),正处于金灭辽攻宋的时期,虽然崇宗十分倾慕汉文化,但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却并不融洽,彼此间战争不断。  相似文献   

6.
西夏金银器是中国古代金银器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党项贵族奢华生活,也反映出西夏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西域文化之间的交融。西夏金银器在继承唐代传统工艺的同时,又受到宋、辽、金及回鹘文化的影响,并根据本民族的生活习性而创造出了富有特色的金银器制品。西夏金银器的生产,主要出现在西夏建国以后。随着党项人与汉族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党项贵族们对各种奢侈品的欲望也日趋强烈起来,特别是金银器。由  相似文献   

7.
张燕 《收藏》2006,(10):64-69
宋、辽、西夏、金、元是中国陶瓷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频繁的战争没有阻挡住陶瓷匠师们的探索。尤其是每当战争停止,和平来临,农业不再遭受战争的破坏,当商业复苏,城市又开始喧闹起来之时,瓷器制造业就得到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董大勇 《收藏界》2012,(6):65-65
辽、金、西夏是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统治的特殊朝代,从通史的角度看,这几个朝代较之其他朝代研究得并不深入,尚有许多重大的未解之谜,以至充满了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9.
温涛  高临鹏 《收藏》2010,(11):41-42
西夏陵园遗址中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建筑装饰用陶瓷标本,这些精美的古代建材,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夏经济、文化、手工业的发展水平。现介绍西夏陵区3号陵出土的6件陶瓷建筑构件:  相似文献   

10.
我国西北曾建有西夏王朝,与宋、辽三足鼎立,历史长达190年,充满着神秘的色彩。那高高耸立的西夏王陵,让人想起党项族在这里开创过—个辉煌的时代。代表西夏文化的灵武窑在银川市西南方向,高速公路半个小时可到达。沿途可见蜿蜒起伏的明代长城,下了高速公路,顺着用岩石垒成的干涸沟底,来到当地人称为“磁窑堡”的灵武窑。  相似文献   

11.
米向军 《收藏》2015,(5):53-59
在中华民族的史册里,记载着一个"大夏国"(通称"西夏")的名字,从11世纪到13世纪,它曾经与宋、辽、金分庭鼎立,前后十帝相传达190年(1038~1227年)。如果从它前身"虽未称国而王其土"(《宋史外国传》)的夏州政权算起,则历时长达347年(881~1227年)。  相似文献   

12.
杭天 《收藏》2013,(10):45-49
历史上的“贡瓷”制度,至迟在唐代即已出现,发展到宋代,更形成了专门为宫廷烧造瓷器的“官窑”。那么,处处皆欲与宋廷一争高下的西夏王朝,其官府瓷器的烧造情况如何?有没有自己的“官窑”呢?北宋官窑还有很多谜团尚未揭开。当时处于文化中心地带的北宋官窑尚且如此,荒鄙偏远的辽、西夏诸国,其官府瓷器的烧造情况则更鲜为人知,显得愈发神秘。幸运的是,笔者于多次赴西北考察的过程中,征集到一些瓷片标本,尤其是两个刻划有铭文的大瓮残片,显示了其作为官府定烧瓷器的属性,以其为突破口,结合其他标本和文献资料,笔者试就西夏官府瓷器的烧造情况作一探究。  相似文献   

13.
张健 《集邮博览》2010,(3):49-51
若论展览中最重的展品,当属1974年发现于贺兰山下、西夏时期皇家陵园的石雕力士支座了(图27)。这件文物重达一吨,是宁夏博物馆四件国宝级文物之一。西夏由党项羌族人建立,与北宋、辽(后期与南宋、金)鼎峙天下,后被蒙古铁骑踏碎,令这个鼎盛一时的国家从此湮灭在历史中。此后六百余年间,由于没有一部完整的西夏史传世,西夏逐  相似文献   

14.
杨秀山 《收藏》2006,(5):68-70
西夏是11至13世纪以常项族为主体包括其他民族在内建立的一个地方割据政权。在190年中,西夏不但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而且还在吸收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西夏文化。  相似文献   

15.
方石 《收藏》2010,(11):45-48
西夏瓷作为西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受中原瓷器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瓷器风格。近年来,随着西夏瓷不断发掘出土、西夏瓷的收藏热日益升温,赝品也时有所见。本文将西夏王陵博物馆收藏的几件灵武窑刻花瓷与赝品进行对比,从器形、刻花内容、刀法、釉色、胎质、底部特征等细节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16.
米向军 《收藏》2010,(11):38-40
西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1038-1227年),历时190年,建都在今宁夏银川市。由于蒙古大军前后6次的毁灭性破坏,西夏文化遗迹、遗物留存甚微,给这个王朝留下了太多的谜团。西夏瓷更是因为物证太少,成为中国瓷器历史上的难解之谜。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地不断发掘出西夏瓷,国内外对西夏瓷的收藏不断升温,西夏瓷也逐渐走出了深闺,向世人展示那段神秘、凄美和残缺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登上邮票的宁夏地方选题是被外国人称为“中国金字塔”的西夏王陵,西夏陵的风采,前已展示于1988年发行的YP5《宁夏风光》邮资明信片。 西夏陵区在宁夏银川市西行30多公里的贺兰山脚下,南北长10公里,东西约10公里的岗阜陇上。这里布列着9座西夏帝王陵园和140多座西夏王公贵族的陪葬墓,其规模和建筑可与明十三陵或河南巩县宋陵相比。明代安塞王朱秩炅《古冢谣》“贺兰山下古冢  相似文献   

18.
王文升 《收藏界》2012,(1):73-74
《收藏界》2011年第3期刊登了福建黄绍锦先生题为《西夏"大德通宝"》的一篇文章,拜读之后,心痒难耐,今将笔者珍藏多年的西夏"大德通宝"小平钱做一介绍,意在学习、交流、印证,以供泉友品评。西夏是我国古代党项族在我国西北部建立的以本民族为主体的地方割据政权,自称"白高大夏国"、"大白上国"、"白上大夏国"。自公元1038年建国至公元1127年为蒙古大军所灭,  相似文献   

19.
史书记载,西夏立国后其境内曾经流通使用过铜币、铁币、银币与交钞。铜币、铁币,有记载亦有实物,银币与交钞虽有文字记载,因无实物发现,相关的研究没有任何进展,相关的认识也一直停止不前。200s年秋,笔者有幸目睹了银川市文化市场席先生收藏的两块西夏银锭,经席先生同意,现将这两块银锭公之于众,供西夏史学者、钱币收藏者和爱好者欣赏研究。  相似文献   

20.
马肖 《收藏》2016,(10):100-103
西夏大庆元年(1036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西夏文字,三年终成,共5000余字。西夏文形体方整秀美,曾盛行于西夏王朝所统辖的今宁、甘、陕、蒙等地。西夏灭亡后,其后裔仍使用西夏文直至明中期,前后共300余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