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创作中张爱玲极力营造着美丽与苍凉的对照,根本源于她思想里“幻”与“灭”的二重结构。家国的颓败过程塑造了张爱玲“幻”、“灭”的观世眼光,身世之感渗入她的作品之中。她的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都具有“幻”、“灭”互见的结构。爱与人性在普通人的“传奇”里寂灭,但这个世界里隐含着凡人顽强的生命力,也泄露出一丝对未来世界的希冀;《流言》写尽人世诸相,表面上热闹琐碎,但褪不了苍凉的底色。“幻”与“灭”的二重结构在《传奇》与《流言》中形成一种稳固的平衡、参差的对照,使张爱玲不至于偏向任何一端,既有对人生的彻悟,也有对世传种种的执着。张爱玲作品的独特风貌便建立在这种“幻”“灭”二重结构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2.
给你一个视窗可以探视窗外生活留下的张张旧照给你一只鼠标可以点出夜幕浩空中的点点繁星仰慕缪斯的光辉便是你我和耕不辍的选择张爱玲是40年代上海沦陷期红极一时的才女,在当时文坛极具传奇色彩。“随着她堪称‘奇迹’的作品《传奇》《流言》的问世,关于这位天才女作家的传奇般的故事便从此在海内外广为传颂,‘流言’至今。” (一 )“沉香屑世”   张爱玲,高大、古典、鲜艳而又现代。她不多愁善感,也不怨天悯人。她的人生态度是实际的,无害于他人的自私的。   张爱玲的“传奇”先开始于她的家庭。张爱玲的祖父张佩伦,是同治年间…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的生存体验与《传奇》胡荣华张爱玲这位40年代上海滩上红极一时的女作家,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人们淡忘,相反,她的名字却随着《传奇》、《流言》等作品的相继再版而悄悄走进读者的心中。究其原因何在呢?仔细阅读张爱玲的作品便会发现其中透露出一种与众不...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作家。在她步入文坛40多年的漫长历程中,她最主要的成就在于以《十八春》为界的前期创作。辉煌鼎盛的时期,实际只是她创作《传奇》、《流言》诸篇的1943年到1945年。本文主要以她的前期创作为研究对象。 1943年5月,张爱玲用纸包着她的《沉香屑》手稿,送给《紫罗兰》主编周瘦鹃,出手就是两个中篇,此时她年仅22岁。也就在这一年,《荣莉香片》、《心经》、  相似文献   

5.
《滁州学院学报》2015,(6):22-24
张爱玲的人生和创作是一种耐人寻味的传奇。从她的代表作《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金锁记》中,我们深切体味到张爱玲刻画人物形象的深度远超过一般现代作家,是一位洞悉与解剖人性的高手。  相似文献   

6.
我读张爱玲     
张爱玲是40年代名震沪上的一位女作家,自1943年在“鸳鸯蝴蝶派”杂志《紫罗兰》上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后,直至1952年去香港前的近10年间,她共发表了19篇小说,后来还有结集的散文《流言》。张爱玲几乎是一夜成名的,她的年轻、她的才华、她那别具一格而又颇值玩味的文风,都使得她在同时代作家中名声鹊起。张爱玲作品的题材与同时代的主流文学有大的差别。当时的中国正值抗日战争,帝国主义侵略的魔爪无处不在,抗日与革命的题材几乎是大势所趋,而张爱玲却独独“避重就轻”,专写香港、上海市民情欲的自  相似文献   

7.
一本《传奇》,一本《流言》,张爱玲让中国四十年代的文坛因"太突兀了,太像奇迹了",而"过于意外怔住了",正像胡兰成当年形容初见张爱玲时的印象那样:"艳也不是那艳法,惊亦不是那惊法"。本世纪八十年代,对张爱玲重新发现的"惊喜",几乎又以同样的方式席卷当代文坛。对张爱玲其人其文的研究,近十年已形成一个独立的系统,对她的身世、作品的主题、创作的基本风格、文学、艺术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赵飞 《考试周刊》2009,(17):40-41
张爱玲在抗战胜利以后并没有被南京政府正式定为"文化汉奸"的罪名,但是社会舆论却欲置她于死地而后快,她的文学活动甚至于私生活,都成为公众谩骂的焦点。给张爱玲安上"女汉奸"的罪名,却多半是由于其与胡兰成婚姻的缘故。四十年代,张爱玲已经出版了《传奇》和《流言》而名满上海文坛,这个特殊的文学生涯时段,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A型血     
“我没赶得上看见他们?他们静静地睡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去的时候再死一次。“这是晚年张爱玲写《对照记》里的话,23岁那年,张爱玲的书畅销全中国,流言和传奇红遍上海滩。她的祖父张佩纶的23岁,  相似文献   

10.
社会像是有了某种预感,这两年骤然形成了张爱玲热。她的在四十年代上海沦陷区灿烂一时的小说、散文像重放的鲜花,妍妍地点缀在书市间,似她的回光一照。张爱玲这个被现代文学史筛掉了的作家,曾出版过的为人称道的长篇小说《倾城之恋》,中短篇小说《红玫瑰·白玫瑰》、《沉香屑》,散文集《流言》、《张看》等,也出版过令人失望的《秧歌》和《赤地之恋》。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乱世才女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  相似文献   

11.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主要从情感博弈与倾城之恋、生与死、普通与传奇的对照来讲述战争中白流苏与范柳原的故事,抒写了她对时代的洞察,对人性的思考.张爱玲之所以采取参差对照的日常叙事策略主要取决于她的"苍凉"美学,即在软弱的、不彻底的普通人身上挖掘、寻找人性中美好的一面——"神性""妇人性",在世界的...  相似文献   

12.
《倾城之恋》是一代才女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收入《传奇》。张爱玲本身就是一部传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她的小说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当代的很多文学评论家对张爱玲文学的研究和关注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达到了和鲁迅相提并论的程度。她的小说自有其独特的魅力。本文试图从叙事学角度对她的中篇小说《倾城之恋》作一技术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流言》是天才女作家张爱玲早期散文的合集,所收作品强烈地渗透着审美现代性。也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的重要收获之一。在张爱玲的散文世界里,人们感受的是别具一格的“絮絮叨叨”的“私语”,她带着苍凉的气息去感受市民生活,还原普通人的生存现象,多变的语言风格,让这个“孤岛”女性作家的文章散发出独特的女性魅力。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和她的小说   张爱玲 (1920~ 1995),她出生于上海,比萧红晚生 9年。 1939年考取伦敦大学,因战事影响,改入香港大学。同年,发表处女作《天才梦》。 1942年中断学业回上海。 1943年至 1952年,发表《金锁记》《倾城之恋》《十八春》《小艾》等小说,出版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 1944年与胡兰成结婚, 2年后分手。 1952年逃往香港,供职于香港美国新闻处, 2年后出版长篇小说《秧歌》《赤地之恋》。 1955年去美国。次年与美作家赖雅相识并结婚,直至其 1967年去世。 1976年《张看》出版,次年《红楼梦魇》出版。 1992…  相似文献   

15.
1944年;张爱玲的第一部小说集在上海出版,曾轰动一时,这就是名闻遐迩的《传奇》。作家命名这部小说集为“传奇”,大概有“后来传奇”中的“传奇”Z意吧环过;作家本人的身世和经历,倒确实富于一种传奇色彩。其祖父张佩纶为请末名臣;据说《孽海花》中的庄仑樵就是以他为模特儿的;其祖母则是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李鸿章的女儿。尽管张爱玲成名较早但只是近年来才渐为人知,这之前的中国新文学史则对她不著一字。自美国夏志清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上辟专章评述张爱玲;而且对她赞誉有加之后,张爱玲在中国这才声誉日隆,一时间,他的…  相似文献   

16.
《流言》是天才女作家张爱玲早期散文的合集,所收作品强烈地渗透着审美现代性。也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的重要收获之一。在张爱玲的散文世界里,人们感受的是别具一格的"絮絮叨叨"的"私语",她带着苍凉的气息去感受市民生活,还原普通人的生存现象,多变的语言风格,让这个"孤岛"女性作家的文章散发出独特的女性魅力。  相似文献   

17.
偶然读到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我不禁为她精辟形象的比喻、绝妙精彩的语言、孤傲张扬的个性、对世事深刻的洞察、对人性独到的见解而惊诧,只觉得她的作品风格不同于任何一位作家,给你的感觉如北方长大的人第一次见到热带风光,有说不出的新鲜与惊喜,不由得被她的文字所深深折服。《天才梦》是她19岁时在《西风》杂志的征文赛中所创作的一篇散文,因其卓尔不群的才华,使她在文坛崭露头角,一些人还把它视为张爱玲的处女作。张爱玲的散文,差不多篇篇尽言自己,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谈自己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此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个…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传奇》的基本格调是“苍凉”。她笔下的时空世界、故事人物以及她独到的叙述笔调和语言,都是阴郁悲凉的,这基于她对生命的真正理解,也使《传奇》整体呈现出浓郁的苍凉之气。  相似文献   

19.
有些人的生命是一场抒情,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她们矗立在岁月中,带着绝代的风华,永恒的美丽。今天,我只是去想念几个人,没有任何公文式的评论,仅仅是一种孩子式的对传奇的崇拜。尘埃中的花她,是这世间的奇女子。她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豪门,生活在一个暧昧的乱世,拥有一段传奇般又无疾而终的婚姻。她喧哗一时,绚烂一时,盛妍一时;晚年却静静死在了他乡。这些,成就了她传奇般的一生。她,是张爱玲。这世上唯一的她。她写过无数的字,有散文集《流言》《张看》《传奇》。这样的名字只有她敢起,也只有她配用。怎样一种大气,怎样一种从容!她的小说《沉…  相似文献   

20.
最近,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王伟等人精选的张爱玲的小说集《红攻瑰与白玫瑰》一书。这本小说集是作家张爱玲所有著作中的珍品。她的作品描写了“上流”社会里男女之间的说不清道不尽的纠葛和传奇,并通过她们的种种遭遇,揭示出人性遭受挫伤、摧残的悲剧。张爱玲是我国四十年代的著名女作家,在海外,她有众多的读者和研究者。由于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