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公元4至6世纪,随着拜占廷帝国基督教化的发展,如何处理与古典文化之间的关系成为基督教不可规避的一个问题。面对"根深蒂固"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采取了一种"接纳"和"为我所用"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拜占廷时期的《荷马史诗》具有大众性、现实性和传承性的文化特征。在拜占廷时期,《荷马史诗》受到民众、文人学者、皇室成员的高度认可,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荷马史诗》顺应现实,服务于皇权和教权,颂扬皇室成员的美德,促进基督教信仰的传播。《荷马史诗》的抄写、翻译、评注,促进了拜占廷帝国对古希腊文化的传承,并在拜占廷晚期国势衰颓之际,推动了拜占廷人对古希腊人的族群认同感。  相似文献   

3.
拜占廷帝国末期,为换取西方的军事援助,拜占廷皇帝多次向罗马教皇提出东西方教会合并。但由于拜占廷与西方存在着严重的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加上教皇权威下降等因素,东西方教会合并难以付诸实践。同时,在教会合并问题上的分歧还加剧了拜占廷帝国内部的社会分化。  相似文献   

4.
郑玮 《历史教学》2004,(6):28-33
本文对7-9世纪拜占廷帝国乡村和小农勃兴的原因进行探讨.拜占廷农业经济在7-9世纪期间发生了重要变化,对拜占廷国家而言,乡村和小农已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因素.这与中期拜占廷帝国发展变化的形势紧密相关,首先,城市的衰落突出了拜占廷农村和农民的地位;其次,以斯拉夫人为主的外族迁入一方面破坏了原来的城乡社会经济,另一方面也补充了农业人口;第三,军区制的推行使小农与农兵并肩兴起.  相似文献   

5.
4至9世纪,随着拜占廷帝国的基督教化,教俗关系成为帝国政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纵观4至9世纪,其教俗关系大致经历了和平共处、教俗争执、君主至尊和教俗分裂四个阶段。从整体上看,这个时期的教俗关系呈现出“二元一体”的重要特征。这种教俗关系对帝国君主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论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转向及君士坦丁堡陷落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未能实现对“圣地”耶路撒冷的征服,转而进攻拜占廷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这一历史事件看似偶然,但在它的背后却隐含着一系列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十字军队伍和威尼斯共和国的利益追求是军队转向的主要内在因素,而拜占廷帝国的衰弱则为转向及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创造了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7.
本对7-9世纪拜占廷帝国乡村和小农勃兴的原因进行探讨。拜占廷农业经济在7-9世纪期间发生了重要变化,对拜占廷国家而言,乡村和小农已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因素。这与中期拜占廷帝国发展变化的形势紧密相关,首先,城市的衰落突出了拜占廷农村和农民的地位;其次,以斯拉夫人为主的外族迁入一方面破坏了原来的城乡社会经济,另一方面也补充了农业人口;第三,军区制的推行使小农与农兵并肩兴起。  相似文献   

8.
拜占廷《农业法》是关于中期拜占廷帝国村社的重要资料之一,本文重点研究《农业法》所反映的村社自由民的法权。根据《农业法》,在拜占廷村社,自由人状况复杂多样,贫富不均,谋生方式各异,但是他们具有平等的法权。本文将从所有权、契约责任和私犯责任三个方面讨论拜占廷村社自由民的法权。公平原则是《农业法》保护权益和认定责任的基本原则。《农业法》所体现出的法律概念、法律原则和法律精神与《查士丁尼法典》一致。  相似文献   

9.
"执事官"利奥的《历史》记载了10世纪下半期拜占廷帝国的诸多重大事件,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史料。与此同时,书中涵盖了丰富的社会人群,记载了多种人物样态。本文利用当前国际拜占廷学界流行的"人物形象"解读方法,细致分析《历史》一书中的相关问题,就利奥笔下人物形象的范围、塑造维度以及其中所反映的拜占廷史学发展的新趋势等问题做出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武鹏 《历史教学》2005,(6):29-33
在以往一些历史学家的著作中,拜占廷帝国皇帝朱利安在其统治时实行的尊崇多神教政策更多的归因于他的个人信仰,他也因此被冠以"背教者"之名.本文则试图从经济因素角度出发,并结合当时的拜占廷帝国内部的社会背景,对这一问题给出不同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正>历史课程的重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而史料实证是其中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史料选择和史料运用上均存在着问题。近日,笔者在一次初中历史教研活动中观摩了一堂公开课,课题为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21课《古老帝国的悲剧》。本课从拜占廷(Byzantium,又译拜占庭,下同)帝国的兴盛、衰亡、启示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拜占廷帝国横跨欧亚大陆,曾以经济繁荣、文化辉煌傲立于世,然而后来却  相似文献   

12.
在以往一些历史学家的著作中,拜占廷帝国皇帝朱利安在其统治时实行的尊崇多神教政策更多的归因干他的个人信仰,他也因此被冠以“背教者”之名。本文则试图从经济因素角度出发,并结合当时的拜占廷帝国内部的社会背景,对这一问题给出不同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米哈伊尔·普塞洛斯是11世纪拜占廷帝国的著名学者和文化精英,他早年曾接受而系统的教育,对希腊罗马古代传统和基督教神学两方面知识兼收并蓄,这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和政治生涯带来诸多益处。与此同时,普塞洛斯成年之后还积极办学,与许多同时代的学者一起推动了拜占廷帝国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拜占廷帝国的世俗教育是拜占廷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了运转帝国官僚机器所需的人才。在中世纪西欧文化、教育为教会垄断,世俗文化教育早已湮没的情况下,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值得关注的。拜占廷帝国的世俗教育具有鲜明的特点,它继承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教育传统,形成了由各级各类学校组成的形式多样的完备教学体系,与教会教育长期并存,对欧洲和中东的文化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君士坦丁堡战役亲历者莱奥纳多在致教宗的信中,对拜占廷人极尽批评指责,字里行间透露出时人对拜占廷帝国君臣的极大蔑视。这则第一手史料引导后人得以近距离观察末代拜占廷人,更清楚地展现出末代帝国是如何输在了"民心"上。莱奥纳多痛斥末代帝国民众面临国破家亡之际,缺乏斗志和信仰、颓废堕落、自暴自弃、自私自利、贪生怕死的种种表现。他的这些说法虽然带有强烈的教派偏见,但还是能够反映出某些客观真实,有助于我们了解末代拜占廷帝国灭亡这一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16.
塞奥多西二世7岁成为拜占廷皇帝,其姐普尔克里娅在414年成为奥古斯塔,此后长期为塞奥多西二世摄政,掌控帝国事务,在塞奥多西二世统治时期的帝国政府中具有巨大影响。身为女性的普尔克里娅之所以能在以男性为中心的拜占廷社会中掌握权力,除了她本人的性格与能力之外,还在于其身份、现实政治环境以及基督教禁欲主义这三个来自不同维度的因素的结合。皇室成员身份作为一种结构性因素为普尔克里娅的摄政提供了可能性,现实政治环境是普尔克里娅有必要并且有机会利用其能力的决定性因素,独身守贞的理想与实践则进一步为普尔克里娅参与政治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7.
公元6—7世纪,拜占廷帝国和萨珊波斯帝国之间为争夺东西方的贸易霸权进行了近百年的战争,最后以拜占廷帝国的胜利而告终。这场战争不仅对双方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当时欧亚局势的变动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拜占廷帝国     
拜占廷帝国即公元四世紀从罗馬帝国分裂出来的“东罗馬帝国”。当时罗馬帝国旧都罗馬已丧失了作为国家政治中心的作用,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在博斯普魯斯海峽西岸建立新都,改名为君士坦丁堡,是为东罗馬帝国之始。由于新都建立在公元前七世紀墨加拉人的殖民地拜占廷的原址上,因而  相似文献   

19.
732年,拜占廷皇帝利奥三世主动提出与可萨汗国进行皇室联姻。这一安排,既是对两国在对波斯战争中建立起来的友好关系的肯定,同时还有着迫切的现实考虑,即拜占廷帝国急需与可萨汗国建立军事联盟,应对阿拉伯帝国的大举入侵。除此之外,拜占廷帝国更希望借助联姻将基督教传播到可萨汗国,以遏制可萨汗国皈依犹太教的趋势,防止两国因为信仰差异变成敌国。不过,两国虽然在732年实现联姻,但却未能奏效,可萨汗国最终在740年选择犹太教作为国教,两国的传统邦交关系自此之后开始让位于新兴的信仰冲突。  相似文献   

20.
人教社新版初中教材《世界历史》(第一册)在“西亚的封建国家”一课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 :在地图上找出7~10世纪期间曾在世界上存在过的四大帝国 ,并简述它们的情况。在《教参》拟定的答案中 ,把“四大帝国”界定为 :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教学中 ,学生提出质疑 :罗马帝国早在公元395年即告分裂 ,7~10世纪已根本不复存在 ,显然不对 ;奥斯曼土耳其是13世纪建国的 ,16世纪才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也不符合题目的要求。所以 ,这道练习题实际上没有符合题意的答案。若将题目改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