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收藏》2016,(9)
正西汉四铢半两钱始铸于文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75年),罢于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历经文、景、武三朝,共铸行56年。《汉书·食货志》:"孝文五年,为钱益多而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据此知,有些四铢半两钱制作欠规范,皆因当时国家对铸钱放松管理,允许民间私铸有关,所以就造成了钱文上的版式差异,以及带有特殊记号和刻划纹  相似文献   

2.
张静 《收藏》2012,(12):74-77
西汉文帝刘恒前元五年(公元前175年)更铸四铢半两钱,至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行五铢钱,四铢半两钱前后共铸行50余年。此种钱大小适中,制作较为规范。  相似文献   

3.
董良义 《收藏》2016,(5):90-92
西汉四铢半两钱始铸于文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75年),罢于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历经文、景、武三朝,共铸行56年。《汉书·食货志》:“孝文五年,为钱益多而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  相似文献   

4.
董良义 《收藏》2012,(4):90-91
《汉书·食货志》载:"今半两钱法重四铢,而奸或盗摩钱质而取铬(yu),钱益轻薄而物贵,则远方用币烦费不省。""有司言三铢钱轻,轻钱易作奸诈,乃更请郡国铸五铢钱,周郭其质,令不可得摩取铬。"看来当时确有磨半两钱取铜的现象,更铸有廓的五铢钱,主要目的是防止磨钱取铜。从出土的半两钱上看,确有一些被挫磨过,但是被剪凿磨边的"四...  相似文献   

5.
董良义 《收藏》2013,(8):68-68
汉承秦制,所铸铜钱仍沿用秦"半两"钱文。先后铸行榆荚半两、八铢半两、五分钱、四铢半两等几种。至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更铸三铢钱止,汉半两钱前后流通80余年。汉半两不同于秦半两,特点是版式多变。有几种版式为汉半两独有,如"凸块半两",就是在钱面穿孔上下铸以凸块,这种版式有的泉友称之为"邓通半两"。再如"蛇目半两",其名称首见于日本奥平昌洪《东亚泉志》,特点是钱肉外缘高出较宽的一圈,  相似文献   

6.
董良义 《收藏》2013,(15):68
汉承秦制,所铸铜钱仍沿用秦"半两"钱文。先后铸行榆荚半两、八铢半两、五分钱、四铢半两等几种。至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更铸三铢钱止,汉半两钱前后流通80余年。汉半两不同于秦半两,特点是版式多变。有几种版式为汉半两独有,如"凸块半两",就是在钱面穿孔上下铸以凸块,这种版式有的泉友称之为"邓通半两"。再如"蛇目半两",其名称首见于日本奥平昌洪《东亚泉志》,特点是钱肉外缘高出较宽的一圈,据说像蛇  相似文献   

7.
戎畋松 《收藏》2008,(6):116-117
汉半两权钱 汉初承袭秦制,仍旧行用半两钱。高祖时借故“秦钱重难用”而行荚钱,且允许民间私铸,引起货币贬值,“至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吕后二年(前186年),开始整顿币制,改铸重八铢标准的半两钱;后由于减重严重,从六年(前182年)起又行用五分钱,其重量只有2.4铢,为半两的1/5,灾际上也就是变相恢复丁荚钱的使用。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90年代初在家附近农村购得一枚生坑异型大半两古钱(因上铸半两暂称其半两钱)。该钱径6厘米,重39克,字体明显有战国秦半两特征。与行用半两钱有四处不同。①钱面铸一"口"字形台;②钱的面背为同心浅弧形;③无穿孔;④体形重量较大。很奇特,各钱谱无载。  相似文献   

9.
西汉武帝在元狩四年(前119年),进行了第一次币制改革,废四铢半两钱,造"白金三品"和"文如其重"的三铢钱。这次币制改革的目的和过程在《汉书·食货志》、《史记·平准书》都有相同的记载,而且对"白金三品"的形制、币值、材质也进行了详细的记述。由于"白金三品"铸行时间短,无出土记录,也无传世之物,两千多年来,人们只能凭借史书的记载,来探讨其形制和材质,使得今天人们在这方面的研究争议颇多。本文想从历史、经济和冶金学方面,不揣浅陋,来谈谈对西汉白金货币的认识,以供同仁讨论借鉴。  相似文献   

10.
沈习彬 《收藏》2001,(4):49-51
纹记,是指钱币的正面或背面除了钱文之外的图案、文字,如星、月、日、祥云、姓名、吉语等。从所见实物及有关图谱来看,四铢半两纹记复杂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类:  相似文献   

11.
白金三品     
正西汉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一改我国传统的方孔圆钱形式,发行钱面有动物纹饰的白金三品。《史记·平准书》载:"又造银锡为白金。以为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人用莫如龟,故白金三品:其一日重八两,圜之,其文龙,名曰'白撰',值三千;二日以重差小,方之,其文马,值五百;三曰复小,椭之,其文龟,值三百。令县官销半两钱,更铸三铢钱,文如其重。盗铸诸金钱罪皆死,而吏民之盗铸白金者不可胜数。"  相似文献   

12.
王小梅  董良义 《收藏》2015,(5):98-99
古钱上的钱文位置有时会互换,抑或会写成反书,泉家谓之传形。传形钱是工匠刻范时的错误造成,如半两钱文应是自右至左。反之则成了传形者。汉初吕后掌权时期禁止民间私铸钱,所铸的八铢半两和五分钱都是官铸,管理较为严格,传形钱较少。  相似文献   

13.
《收藏》2017,(6)
正有颈半两钱俗称"出头两",实际上就是"两"字的异书钱。孙仲汇、胡薇著《古钱币图解》云:"一般两字的中竖与上横不连,相连的极罕见,称有颈半两。"《中国钱币大辞典·秦汉编》中收录了3枚"吕后五分半两·出头两",释文日:"西汉半两钱。青铜质。铸于汉高后六年至文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82~公元前175年)。面文‘两'字中竖划直抵上横划。……极罕见。"清王锡棨《泉货汇考》也收录1枚传形有颈半两,但是未加  相似文献   

14.
"开元通宝"钱,是唐代最主要的流通货币。唐高祖为整顿币制,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隋五铢,改铸"开元通宝"钱。钱文在篆隶之间,又含楷意。笔法端庄,结体谨严。唐初开元钱,钱文深峻,大型精美;中唐开元钱,钱文略有变化,钱体略小,背铸月纹,又称"月纹开元";后期开元钱,边缘较阔,铸工粗率,多有移范现象。  相似文献   

15.
王泰初 《收藏》2009,(3):136-137
对于半两钱来说,尤其是早期半两钱,其钱文、形制几乎找不出相同重样者。这是由于当时的工匠信手刻范,甚至一钱一范所致。在半两钱中除了钱文书法遒劲壮美的外,还存有不少钱文书写特异者。这些特异字形半钱既有欣赏价值,又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因而受到藏家重视。就钱币收藏而言,除厚重半两之外,半两异品钱已成为寻觅的又一目标。  相似文献   

16.
数月前,我有幸淘到了一枚华夏最早的重宝钱—乾元大钱。此钱钱径2.6厘米,重约8克,钱文为隶书,直读,"乾"字的"乞"字成钓鱼钩状,书法精妙,背上为星,背下为俯月。据查,此钱是唐朝由官方铸造发行的铜质铸币,有"乾元重宝"和重轮"乾元重宝"两种。唐肃宗为什么要铸此钱?话说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将郭子仪率领军队收复长安,唐肃宗李亨回京  相似文献   

17.
马聪 《收藏界》2010,(6):92-93
西汉文景时期,行用四铢"半两",国家解除盗铸令,允许民间自由铸钱,更有王侯肆意铸造,致使钱法大乱,四铢"半两"充斥市肆,品种版别更为复杂。笔者在当地收集的五枚吴王"半两",更是研究"半两"版式的有力实物证据。  相似文献   

18.
《收藏》2016,(11)
正天启通宝乃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年间(1621~1627年)所铸,有小平、折二、当十等种类,大小各异,变化甚多。其钱文楷书直读,除光背者外,小平钱背有星月及记重、记局、记地等;折二钱背有星号、记值、记地等;当十钱有记值、记重、记地等数种,铸量也颇丰。小平钱直径约24毫米,重2.6~3.6克;当十大钱直径44~48毫米,重19~35克,大小轻重变化较大。在当十大钱中,背  相似文献   

19.
“吉林厂平”银币,正面中央铸篆书“光绪十年吉林机器局监制”,两侧各铸一龙纹图案,上端铸一圆形“寿”字,此字与二龙相联,构成双龙戏珠图案;币背面分别铸满、汉纪值文字,按币值可分为一两、七钱、半两、三钱、一钱五等。按正面两侧龙身有无毛刺,又可分为“光龙”和“毛龙”两大版别。其中,“光龙”版五等币值俱全,“毛龙”版只见一两、半两、三钱三等。另外,一钱币,又按纪值数字书体不同,分为大写版“壹”和古体版“弌”  相似文献   

20.
袁水清 《收藏》2007,(8):136-137
最早的统一流通货币——秦半两 半两钱在战国时期即已铸行于秦国。始铸于何时,迄今尚无定论,但与史载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年)初行钱一事或有关联。据近年考古资料,先秦半两大小错出,不尽重12铢(图11)。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统一货币,以黄金(金饼)为上币,单位“镒”(合20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