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汉瓦当文字装饰纹样内容、分布和作用在考古上是以陕西为代表的,文字装饰纹样对汉字在文字字体、字形、字义演变和在书法审美、书法特征、书法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汉代瓦当文字随着历史的迁延承载着厚重精深的中华文化,"千秋万岁"文字瓦当是文字瓦当中出现时间最早的瓦当之一,其数量多,流行时间长,分布范围广,考察汉代"千秋万岁"瓦当文字的源流对于探究秦汉以来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演化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谢晓燕 《培训与研究》2009,26(10):37-38
汉代瓦当文字随着历史的迁延承载着厚重精深的中华文化,"千秋万岁"文字瓦当是文字瓦当中出现时间最早的瓦当之一,其数量多,流行时间长,分布范围广,考察汉代"千秋万岁"瓦当文字的源流对于探究秦汉以来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演化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闲话瓦当     
提到瓦,我想大家定不陌生,很多人也会很自然联想到"秦砖汉瓦"这个词,其实瓦在中国建筑的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而所谓的瓦当,就是在屋面延伸到檐头的最后一个筒瓦,顶端下垂的部分,俗称"瓦头".它可以保护木制椽头抵挡风吹雨淋的侵袭,也可以对屋面进行美化,因为瓦当上往往绘有精美别致的图案或文字,在造型上,主要有圆形和半圆之分,质地也有灰陶、琉璃和金属之别.我之所以爱上瓦当这房屋上小小的构件,源自一次偶然的邂逅.  相似文献   

5.
“瓦当”和“滴水”(见附图)是中国及周边国家古建筑中两种主要构件,它们分别和简瓦、板瓦一起使用。我国古代使用瓦当的时间不会晚于西周。和瓦当相比,滴水出现的时间要晚得多。一般认为,我国滴水瓦出现于唐代。古建筑中的覆顶用瓦按其用途可分为板瓦和筒瓦两种,它们出现的时间比瓦当略早些。板瓦是仰铺于屋顶上,筒瓦则是覆盖在两行板瓦之上,压盖住其接缝处。它们依次排列呈“”状。瓦当就是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它的功用是遮掩筒瓦下的椽子或飞椽。瓦当最初为半圆形,到战国晚期出现了圆形瓦当。两汉特别是西汉时期还常见文字瓦当,其上文字内容多为吉祥语句或标识该瓦当的使用处所,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考古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闲话瓦当     
戴斌 《江苏教育》2012,(Z1):112
提到瓦,我想大家定不陌生,很多人也会很自然联想到"秦砖汉瓦"这个词,其实瓦在中国建筑的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而所谓的瓦当,就是在屋面延伸到檐头的最后一个筒瓦,顶端下垂的部分,俗称"瓦头"。它可以保护木制椽头抵挡风吹雨淋的侵袭,也可以对屋面进行美化,因为瓦当上往往绘有精美别致的图案或文字,在造型上,主要有圆形和半圆之分,质地也有灰陶、琉璃和金属之别。我之所以爱上瓦当这房屋上小小的构件,源自一次偶然的邂逅。在高中,我曾和几个朋友在一个清凉夏日的早晨,相约爬紫金山锻炼身体,登顶后,我们依旧意犹未尽,决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秦汉瓦当中 ,有一种十分珍贵又争议颇大的“十二字瓦当” ,其字文为“唯天降灵 ,延元万年 ,天下康宁”。长期以来 ,对于这种瓦当的制作年代 ,众说纷纭。如 :“秦阿房宫出土的十二字瓦当”① ;“前人以为此为秦瓦 ,实为汉物 ,西安汉城遗址出土”② ;此瓦在秦阿房宫采集最多”③ ;“前人多以为秦瓦 ,从瓦当形制等来看 ,应为汉初之物”④ 等等。在人教版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中 ,则直接将这种瓦当称为“阿房宫瓦当”⑤ 。众所周知 ,教科书对中学生科学知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 ,对于这种“十二字瓦当”的年代进行考辨 ,应是必要…  相似文献   

8.
<正>选题说明:女蜗抟土造人的传说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流传甚广。祖先在生活中与泥土的亲近和融洽无与伦比,先民用泥土制作精美绝伦的陶瓷器具,在泥土上播种收割,并用土制砖瓦来承载文字、画像,以寄托、抒发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思想,这便是被后人称之为"秦砖汉瓦"的傲立于世界艺林的铭文砖和画像砖。东汉后期画像、文字瓦当逐渐式微,但东汉直至南北朝铭文、画像砖的辉煌接踵而至,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和丰富的美感,在砖瓦上有着持久而淋漓尽致的发挥。砖,是中国古代建筑上  相似文献   

9.
以往学者把汉文字学分为以六经文字为主要对象的许学和以甲骨文、金文为对象的古文字学两类。我们认为对学科进行分类,既要考虑研究对象的差异,更要区分目的的不同。本文根据研究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将汉文字学分为三类:应用文字学、经典文字学和古文字学。  相似文献   

10.
张伟 《科学启蒙》2023,(11):9-11
<正>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坐落于有着“十三朝古都”之称的西安,是我国首座以瓦当为主题的博物馆。博物馆内藏有西周至明清各个朝代的瓦当及古砖,3 600个版别、4 600余块,不仅是一场美学的饕餮盛宴,更是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发展历程、对千载青史流变的最好见证。  相似文献   

11.
汉瓦当艺术和汉玺印艺术是绚烂夺目的汉代艺术设计形式中迷人的一枝双苞奇葩。两者虽不为同一目的而产生,但具有很多相通之处。它们在固定而规则的二维平面中对字体的变化、设计,对图形的使用,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汉代的匠人们(设计师)对均衡、和谐的理解深刻而全面,他们在实践中反复完善着自己的均衡之计,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均衡之美。  相似文献   

12.
匈奴族名的原义,由《史记·匈奴传》说的“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一语推断,匈奴是苍天和大地的儿子,与太阳和月亮也都有“亲属”关系。内蒙古包头市曾出土过“单于天降”瓦当文字,也是说匈奴是由天上下降的一个民族,意即苍天的儿子。据王国维考证,匈奴二字的急读便是“胡”。就是现在蒙古语中的“夫”(hu),直译汉意是“人”,习惯称为儿子。这个原义源远流长,试求索如下:  相似文献   

13.
浙江新昌鼓山出土的莲花纹瓦当因其当心为5籽莲蓬,是目前发现同类瓦当中籽数最少的瓦当,增加了莲花纹瓦当的品种;也是浙江地区发现的一枚代表唐主流的,并能明确年代为唐开元间或元和元年的莲花纹瓦当,对研究全国莲花纹瓦当的发展、流布及对该地区的影响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洁 《华章》2011,(16)
本文对构成中的点、线、面进行了阐述,并详细阐述了瓦当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瓦当的纹饰分类,说明了构成中的点、线、面在瓦当艺术的纹饰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魏文 《考试周刊》2012,(50):34-35
一、三维字体设计中的字体与建筑文字的三维形式是字体设计中的难题。因为它把平面与立体的概念"模糊"了。在文字与三维的范畴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属"文字与建筑"。但一说起文字建筑人们首先先想到的是中国建筑中国的砖瓦文字。砖文分三种形式,一是在成砖上直接书写;二是在砖上用毛笔书写文字,再用刀按照文字的笔画刻画,工序和刻碑相似;三是在成砖之前先把文字刻印在泥上,通过烧制定型。除了砖文还有瓦当文。瓦当是建筑中极小的一部分,但人们却赋予了它浓浓的装饰意味。一般会在上面标注一些纪念性或祝福性的字样。中国古代建筑十分注重精神功能的表现,人们希望自己的建筑能反映自己的理念、追求,能带来视觉上美的满足。人们不仅利用建筑抽象的空间形态,来表现一种抽象的象征气氛.还利用具象的图形和抽象的文字和图案来表现忠、孝、仁、义,传统礼制,吉祥富贵、长命百岁、年年有余的生活理性,因此文字形态作为一种纹样被广泛地运用在建筑装饰上。文字是一种平面形态的视觉符号。为了结合建筑装饰的需要,对文字的形态进行重新设计,依靠文字形态变化进行有组织的变形、夸张处理,使文字与其它装饰纹样形态完美结合.从而达到信息传达与视觉美感双收的效果,含蓄且悠远。  相似文献   

16.
汉字是我国的主要文字,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国内和广大华人华侨中有着广泛的使用,对世界范围内使用人数最多的汉字进行研究,已引起了国内相关学者的关注。多年来,史学家、文字学家以及汉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对汉字进行了研究,而心理学专家对汉字的研究,则是20世纪初的事情。  相似文献   

17.
罗布桑却丹是我国近代蒙古族的一位精通蒙、汉、藏、满、日多种语言文字的学者,勇于探索真理并致力于社会改革的仁人志士,也是我国近代蒙古族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家。他的进步思想以及探索真理勇于社会改革的活动,都受其哲学世界观的支配和制约。  相似文献   

18.
瓦当,俗称瓦头,是古建筑覆盖在两行板瓦沟缝上的筒瓦端头部分。瓦当具有双重用途,一是用以遮蔽屋檐,二是增加建筑物的美感。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实物瓦当时代为西周早期,考古工作者曾在位于扶风县的周原遗址发现了瓦当的实物标本,不过,此时系瓦当的初期使用阶段,形制均为半瓦当,纹饰亦很简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不断上升,到了战国至秦汉时期,瓦当陈较少的保留传统的半圆形外,其制作工艺、内容及表现形式都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境地。 据考古资料证明,陕西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瓦当最早便是从陕西产生和发展的,汉承秦…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的文字崇拜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文字崇拜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文字崇拜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产生,古代先民文字崇拜既与巫术活动有关,亦与图腾崇拜有关。随着文字传播和发展,文字崇拜出现了泛化、弱化、转移现象,并在当今社会遗有原始痕迹。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中国已发现八种神秘的难以辨识的有待破解的原始文字或符号。一、《苍颉书》此书历来被书法家疑为汉儒刘歆所作。学者刘志一经多年研究发现,此书乃是用古彝文书写的一段彝族先民祭祀的记录。二、《夏禹书》此书文字难认,据有关专家研究,书中12个字,有5个是古彝文,?个是汉甲骨文。三、《红岩天书》在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晒甲山崖石壁中,有一块长达百米,高约30米的巨大浅红色石屏,高耸入云。上有数十个铁灰色的符号,大者如斗,小者如升,若篆似隶,古朴瑰丽,被国内外学者称为《红岩天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