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利用张家口雷达站(313)的新一代多普勒雷达产品、MICAPS常规气象观测及卫星云图资料,分析了2014年8月9日傍晚出现在锡林郭勒盟东南部地区(多伦县)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这次天气是以短时强降水为主,伴随有冰雹、大风、雷电等强对流天气;此次强对流的主要影响系统为高空冷涡、低层切变线及地面辐合线,负3小时变压中心及较强的层结不稳定也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反射率因子图显示系统为飑线,而在飑线中存在超级单体,径向速度图也表现出明显的中气旋特征;雷达产品分析表明,垂直液态水含量(VIL)和回波顶高度值(ET)对短时强降水和冰雹、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收集和分析2005年~2018年发生在呼和浩特地区冰雹天气过程的新一代天气雷达的资料和产品,得出了一些冰雹天气发生时反射率因子(R)、回波顶(ET)、垂直累积液态水(VIL)、冰雹指数(HI)等雷达产品的初步特征,利用这些特征指标指导雷达开展灾害天气的预报服务,可有效提高短时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率,为今后做好冰雹灾害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和常规观测资料,针对2016年~2017年发生的短时强降水和冰雹天气中雷达回波参数、环境参数进行统计归纳,建立了这两种强对流天气的相应的参数指标。可以得出:发生短时强降水天气时的大气环境中不稳定能量的储蓄时间较长,对于环境参数的要求相较于冰雹天气要更加严格;而冰雹天气的雷达回波指标要比短时强降水天气的更加精细;对于选取的预报指标进行的回报检验中,预报准确率达73%;针对2018年7月15日~16日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指标检验,得出选取的预报指标能够应用于日常临近预报业务中。  相似文献   

4.
应用常规天气图和喀什CINRAD/CC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对2017年克州境内典型区域性强降水分析。得出本次降水是以区域混合型降水为主,伴随有局地强对流降水天气过程。反射率因子很好反映出影响降水涡旋云系及外围云系上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发生、发展、消亡过程。径向速度反映出涡旋云系上更小尺度系统存在,垂直风廓线较好反映各层气流和风向风速变化。利用实时卫星云图及雷达资料,不仅可观测大范围云系分布,而且可观测中小尺度对流云团发生、发展和消散演变全过程。卫星云图云顶亮温变化与强降水有很好对应,雷达产品有助分析强降水落区,特别是速度图中逆风区相对于较强降水有1~2h提前量。  相似文献   

5.
利用锡林浩特新一代天气雷达同步资料,结合天气形势和实况,对2020年11月17日-18日锡林郭勒盟暴雪天气从雷达产品角度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用雷达回波产品分析的此次天气过程与用天气图及地面图分析的结果非常一致,尤其是径向速度图在降雪预报中作用明显,降雪回波区长时间的维持会带来强降雪天气。  相似文献   

6.
文章选取2010年~2012年5~9月日,喀则新一代天气雷达1小时累积降水产品,以及同时期的日喀则自动站的逐小时降水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对该雷达的OHP的降水估测进行检验。结果显示,雷达估测的1小时累积降水量比雨量站测量值小,原厂家默认参数并不适用于日喀则地区;通过雷达1小时累积降水产品优化发现,调整后的设置相对能反映降水的真实情况,对强降水对估测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西宁雷达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常规资料,对2009年6月18日青海省东部地区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表明:西南暖湿气流、地面冷锋以及西宁西南方的雷暴与西北方向的新生雷暴合并加强,共同导致了这次强降水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8.
2010年5月25~26日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强降水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显莲 《青海科技》2010,17(6):50-53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T213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回波产品和闪电定位资料,对2010年5月25日08时至26日08时发生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的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得出了预报技术着眼点与难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在黄河上游人工增雨工作中应用传统天气雷达711(X波段)与新一代天气雷达3830J(C波段)在监测和预报局地对流天气及估测降水方面的优势对比。对比在评分系统中的命中率(POD)、误警率(FAR)和临界成功指数(CSI)三项指标中进行,结果表明3830J雷达较711雷达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FY-2C红外卫星云图和相关定量产品、常规观测资料、T213数值预报产品及其青海省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对造成2009年8月18日凌晨青海东北部短时强降水云图特征、天气尺度环境场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红外卫星云图上青海西南方位不断有对流云团补充加强、迅速发展,是青海省东北部产生区域性大到暴雨的前兆;TBB低值带与大到暴雨发生的区域相对应,强降水落区位于TBB低值区内;射出长波辐射OLR低值区及中心轴线的走向与对流性强降水的移动及发展方向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对2007年8月25日西宁市出现的暴雨天气的回波特征结合高空影响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巴尔喀什湖槽底分裂的弱冷空气、两高之间的切变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较强的西南暖湿气流三者共同影响造成了这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局地发展的对流回波加强并合并、含水量充足的对流云团在一地相继经过并产生"列车"效应时有利于暴雨天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2003-2007年,拉萨、那曲、日喀则、林芝建成了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系统。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的建成对台风、暴雨、冰雹、龙卷等灾害性天气进行有效监测和预警;对大范围降水进行定量测量;监测恶劣天气带来的风灾、获取降水区中风场信息;具有晴空探测能力,能获取风暴前环境风场的信息,预测未来天气的演变。通过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的学习及实践,对西藏自治区气象局新一代天气雷达伺服系统的维护、维修、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介绍了雷电的危害,阐述了雷电防护的基本原则和防雷保护的具体措施。通过分析新一代天气雷达机房的防雷措施,阐述了分析新一代天气雷达的具体防雷应对方案及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4.
《科技风》2014,(16)
针对2013年3月23日出现的降雹天气过程,利用Micaps资料及新一代雷达探测资料,从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演变几方面综合分析了产生这次强对流天气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正>本文从新一代天气雷达运行保障角度出发,介绍了我国基于站网信息、探测数据信息、业务管理信息、技术保障信息等多元信息的新一代天气雷达运行监控技术及其在业务中的应用情况,旨在对我国新一代天气雷达运行监控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新一代天气雷达是探测降水系统的主要手段,是对台风、暴雨、冰雹、龙卷等突发性、灾害性强对流天气进行监测的主要工具。我国是气象灾害频发的国家,气象灾害特别是强  相似文献   

16.
2020年8月14日西藏拉萨出现强对流天气过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资料、NECP再分析数据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资料,进行诊断分析。分析表明: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期间欧亚中高纬为两槽一脊型,500hpa高度场上系统生成,地面上出现增温降压,配合高空槽过境,造成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为形成强降水过程得到了有利的影响系统,拉萨站水汽通量值较高;垂直速度存在一个-0.6Pa·s-1的上升运动中心,水汽和动力条件都很有利;雷达产品上,拉萨站上空回波最强值达到了65dBz,回波顶高达到9km,对流发展旺盛,垂直风切变上也有很好的指示意义;FY-2F卫星云图TBB分布反映出降水期间有多个中小尺度对流云团生成发展,有利于TBB值的增大。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FY——2D卫星资料及雷达资料等,对2012年6月24日~28日锡林郭勒盟持续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分析表明:23日~26日强对流活动频繁,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形势下,中小尺度系统的形成是短时强降水产生的原因;27日~28日产生了区域暴雨天气,贝加尔湖的高空冷涡分裂出来的冷槽、700hPa南支气流及河套倒槽的建立是暴雨天气的直接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雷达回波反演、自动站降水量等资料,选取发生在鄂东北地区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总结预报暴雨天气的中尺度因子。从而为预报区域性强降水,确定降水落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洪文平 《青海科技》2009,16(5):52-54
本文基于多普勒雷达速度资料的特征分析,对其在短时天气预报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利用多普勒雷达速度场零速度线产品动态分析及正负速度中心的分布,可以比较准确地对气旋中心位置进行定位;"弓"形零速度线对大范围短时降水预报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当"弓"型辐散场零速度线出现时,预示着降水减弱并趋于结束,当"弓"型辐合场零速度线出现时,预示着降水加强并可能出现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多普勒雷达速度场中"逆风区"的出现,可作为短时强降水和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预报的重要判据。  相似文献   

20.
虎文珺  徐亮 《青海科技》2009,16(6):61-64
本文对714XDP-B型全相参多普勒双偏振车载天气雷达在互助县南郊一次监测取样的雷达回波参量Kdp、PHV、ZDR与强度信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取得的双偏振产品资料基本可靠,强度信息与偏振量有较好的对应,为双偏雷达产品应用及发挥雷达的预警监测作用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