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软科学》2019,(4)
在探讨高铁建设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影响机理的基础上,从产业—就业结构偏差的区域及城市异质性视角,借助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剖析了高铁建设如何通过改变城市可达性对劳动力资源配置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全国层面上高铁建设通过提升城市可达性促使了二、三产业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分区域及城市规模的研究结果表明,高铁建设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应存在区域差异;尽管高铁建设对大、中、小城市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影响方向一致,但影响路径不同。  相似文献   

2.
鉴于中西部地区经济结构、交通便捷性等的差异,基于可达性理论和方法,对中西部地区正在建设的银西高铁与已部分建成通车的大西高铁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了不同主体地位的高速铁路对区域可达性影响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未成网条件下的单通道银西高铁对沿线节点城市的可达性改善程度大于已成网条件下的大西高铁;银西高铁沿线可达性改善程度较高的城市是庆阳和咸阳,大西高铁沿线可达性改善程度较高的是忻州和运城;银西高铁的修建将西北地区接入全国快速交通网,辐射华东、中南、西南等广大地区,大西高铁是首条自北向南贯穿山西省的高铁,极大地优化了山西省的路网结构。  相似文献   

3.
我国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化过程所带来的问题十分突出。针对城市扩张问题,涌现出大量关于城市扩张影响因素以及城市扩张建模的研究。目前对城市扩张行为进行研究选取的影响因素主要可以分为两类:a.空间可达性以及空间约束,包括水源、道路、城市中心等可达性,地形、保护用地等约束;b.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人口增长、经济增长、政策等。该研究突破传统城市扩张影响因素研究范围,选择从城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来研究城市扩张,分析了按网格划分提取的多种景观格局指标与建设用地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了时间尺度对探测这种相关性的影响。从结果当中可以得到以下三个结论:城市景观格局特征对于非建设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化在位置与数量上的影响机制有稳定性;时间尺度对于正确地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由于不同时期城市化特征的差异,其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定义高速铁路的建设时机与高速铁路建设时沿线区域的质量相关。本文基于"有无法"通过研究京广高铁对沿线城市产生的社会效用推演出沿线区域质量与高铁社会效用之间的关系,进而推断高铁最佳的建设时机。认为:区域质量为人均GDP20000元以下、第三产业就业及结构比例较为平均,高铁对于区域产生的社会效用最高,是高铁的最佳建设时机;区域质量为人均GDP20000元-50000元、第三产业就业及结构比例较为均衡时,高铁会带来一定的效用;对于人均GDP50000元以上的区域,高铁建设将使区域的发展得到二次提升。当区域质量不符合上述条件时,如贫穷没有特殊资源的地区,尽管高铁投资效应会对区域经济产生一定的促进效果,但因高铁作用的长期发挥需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谐契合,容易造成经济发展的短期停滞。  相似文献   

5.
刘志佳  黄河清 《资源科学》2015,37(7):1394-1402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用地急剧扩张,同时这些变化之间呈现出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通过对1979-2009年间遥感影像的分类解译,获得珠三角地区四期间隔为10年左右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结合生产总值、常住人口等统计数据,定量分析过去30年来珠三角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生产总值、常住人口的时空变化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珠三角地区的建设用地面积占地区总土地面积的比重已从0.5%上升到了10.8%,其中深圳、东莞已超过了40%,这些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是以农业用地的减少为代价;2珠三角地区常住人口与经济增长有明显的相关性:2000年以前人口每增长1万人,经济增长3.2亿元;2000年以后变为16.2亿元/万人;3整个区域尺度上常住人口、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根据线性回归方程,珠三角地区的常住人口每增长1万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大约增长0.99km2;生产总值每增长1亿元,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长约0.16km2。但是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呈现出复杂的关系:在城市扩张的初期,经济增长中土地资源的贡献度较大,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表现出紧密的幂函数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土地资源的贡献度逐渐下降,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的相关性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知识可达性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以江苏区域经济为实例,研究一定时期区域内部知识可达性的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问的计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可达性的差异可用来解释职工价值增值的差异;地级市内部和区域之间的知识可达性尤其重要,能用以说明江苏地级市内的每个职工价值增值主要来自于知识可达性.实证的结果也表明知识流程超越地级市边界,但倾向于在区域内部的一定范围内流动.一个地级市的知识资源对其他地级市经济增长有一个推动作用,但其条件是这些地级市属于同一个经济区域.  相似文献   

7.
中国1981年-2007年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赵可  张安录  马爱慧  苏向学 《资源科学》2010,32(12):2329-2335
为考察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对中国1981年-2007年的两者关系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①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关系,但短期内会偏离长期均衡,城市建设用地长期对短期偏离均衡的调整力度为44.9%,而经济增长偏离长期均衡时,仅以9.4%力度被调整到均衡状态;②经济增长是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变化的Grange原因,而反向关系得不到实证支持;③经济增长带来的冲击能够解释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变化的50%以上,而城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解释水平仅仅保持在10%左右。城市政府应该改变过去城市发展"摊大饼"的模式,提高现有土地的利用效率,积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节地型产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经济学中的区域经济理论与交易费用理论分析区域经济与物流的相互关系.认为经济的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中的企业对利润和核心竞争能力的追求,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促进了现代物流的发展,对我国区域经济与物流的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现代物流的发展也改变着区域经济的增长方式,促进新的产业形态的形成,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软科学》2019,(9):7-12
从增长效率、稳定性、协调性和持续性四个维度构建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测度了长三角2004~2016年的经济发展质量;在阐述市场一体化、城市功能专业化影响经济发展质量的机理基础上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城市功能专业化对经济发展质量的正向作用受市场一体化影响,即市场一体化在城市功能专业化影响经济发展质量中起正向调节作用,该结论在城市群组、中心城市组和边缘城市组的检验中均成立;提高市场一体化与城市功能专业化程度还有助于缩小边缘城市与中心城市经济发展质量差距。因此,长三角应加快建设一体化市场和深化城市功能分工,以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通过收集和观察四川省1996年~2014年的实际数据,对四川省实际数据运用实证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四川省近年来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四川省发展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高铁将对沿线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持续而不断扩大的效应.高铁将成为区域经济、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同城效应使城市间、区域间界线弱化,有利于城市公共服务的共享和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高铁负虹吸效应使武汉面临要素被流出的压力,使武汉面临提高综合交通和高铁配套交通能力的压力,使武汉面临要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压力.如何放大高铁正效应,防止和减小高铁负效应对武汉发展的影响,主要从增强武汉综合竞争力、增强武汉综合交通能力、增强武汉综合服务功能三个方面作了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2.
从后金融危机和第三次产业革命的背景出发,阐述了智慧城市建设与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重点论述了智慧城市的发展应从促进经济向“消费驱动型”转变和调整产业结构两个方面着手,以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路径;提出了发展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的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赵可  张安录  徐卫涛 《资源科学》2011,33(5):935-941
为研究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的时空差异,本文利用1999年-2008年全国31个省市数据(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除外),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了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①从空间尺度看,经济发展等影响因子,区位差异和政策变迁能够较好地解释全国、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其中,城市人口因子对城市用地扩张的拉动力度最大,固定资产投资在各尺度均对城市用地扩张有正影响,而经济发展仅在全国和中部尺度有影响;②从时间尺度看,除城市人口增加、产业结构升级和固定资产投资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有正影响外,其余变量统计上大多不显著;城市人口增加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力度则逐年增大。因此,各省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合理控制城市增长边界,以节约农地流转为城市建设用地的数量。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温州市产业结构水平仍然落后,并且其经济发展的特点为两头在外(采购、销售在外)的问题,以温州市为例,研究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影响。采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选取物流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时间序列指标,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来分析物流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验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结果表明,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有很强的推动作用。要想更有力地推动温州市的经济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其物流业,重点发挥其已有优势,加大投入,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培养专业人才,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积极稳定的投资环境。  相似文献   

15.
工业4.0时代,信息产业作为经济创新发展的支柱产业,对当下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显著。探究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上海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城市,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因此针对上海市信息产业结构,将信息产业主要分为信息制造业、信息销售业、信息服务业3大类,根据信息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发展现状,运用灰色关联度的分析方法,分析了上海市信息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信息产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度非常高,其中信息服务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度最大,其次运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1997—2016年上海市信息服务业产业总值和上海市生产总值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服务业对上海市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其互动机制作用不明显。最后从优化信息产业内部结构、注重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促进信息服务业和信息制造业融合发展、以创新驱动信息制造业升级带动信息销售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考察创新型创业对于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基础上,以我国2012—2021年30个省级行政区(缺少港澳台藏)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划分为领先区域、追赶区域和成长区域3组进行回归分析,深入探讨了创新型创业对区域经济影响的门槛特征和变量间的数量关系,研究了产业结构在创新型创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市场化水平和人力资本对于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在全样本和分区域的情况下,创新型创业均显著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但影响程度各区域存在异质性;全样本和追赶区域均存在2个门槛值,随着创新型创业水平跨区间提高,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力度也有所增加;创新型创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间接推动经济增长;高市场化水平和高人力资本更有利于创新型创业正向经济效应的发挥。因此,各地政府要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市场化水平,鼓励支持创新型创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徐伟  徐小任 《大众科技》2009,(2):198-200
利用实证模型结合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南宁市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表明城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呈正态分布的;与城市产业结构升级间是正向关系。不断深化金融领域的改革,提高金融体系的中介效率,促进居民储蓄、金融贷款顺利转化为投资,是城市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18.
赵亚莉  刘友兆 《资源科学》2013,35(2):380-387
以我国22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以建设用地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为土地开发强度的表征指标,运用泰尔指数和经济计量模型,探讨了1997年-2009年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我国城市间土地开发强度总体差异明显,且东、中、西部区域内部开发强度的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较大;城市间土地开发强度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形成了以长三角、珠三角、北京-保定-石家庄-邢台-郑州-洛阳为中心的高强度区域,西部地区开发强度相对较低;省会城市的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高,且同一省域内不同城市之间土地开发强度差异也较大;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差异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加而增大.经济增长、城市化、产业结构与城市土地开发强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土地规划政策的影响尚没有体现,且不同区域、不同规模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差异.今后,应采取差别化的管控策略,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严格执行土地规划政策,合理推动城市化和城市产业布局,才能使城市土地开发强度保持在合理水平.  相似文献   

19.
区域发展政策与区域经济增长空间收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利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计算分析了1952-2000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分布变化的趋势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尽管从1952-2000年以实际人均GDP为指标,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变化呈发散趋势。然而,根据不同时段国家所采取的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不同把整个时期划分为若干不同时段,则发现1952-1966、1979-1990、1979-2000年等时段,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均存在显著的b 型绝对和条件收敛趋势。进一步的研究还显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b 型收敛趋势与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关中—天水经济区生态环境建设新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我国新确立的重要的区域经济发展区,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对经济区的发展乃至整个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从生态文化环境保护入手,探讨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必然性和重要性。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两大核心内容,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在关中—天水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生态保护和经济的同步发展,通过完善生态立法、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区域生态空间结构与发展格局,走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