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以读为本。课内引路 “以读为本”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把“读”贯穿到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培养阅读的技巧,如精读、品读、诵读、默读、略读、浏览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课外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说明多读的重要性。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充分说明“读”应该是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书声琅琅”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特征。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语文教学改到了什么程度,放弃了读,就等于放弃了一切。  相似文献   

3.
关于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很多,在这里,我着重谈一点,那就是“立足于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突出重点部分的教学”。 关于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阅读教学整体理念发生变化的结果,是阅读教学改革的直接体现。即要求注重对文本的整体把握。那么,怎样才叫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呢?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给足时间,让学生整体地读,达到对内容的整  相似文献   

4.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以读为本”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诚然,要实现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要在多读上下些工夫。但是,在教学实际操作中,有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了“以读为本”,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只要多读课文,就一定没有错误,于是,课堂教学演变成了“一读到底”的局面。笔者在教学调研中发现,许多教师确实抓住了“读”这个主线。初读、引读、领读、对读、轮读、接读、齐读等,形式多样,书声琅琅。  相似文献   

5.
吕虹 《辽宁教育》2010,(3):34-35
传统语文教学要求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读中整体感知”。“整体感知课文”即不离开“篇”的整体意思和主旨来分析课文,要始终把“篇”作为感知课文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杜绝繁琐分析的有效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点深刻地阐明了阅读课文首先要着眼于整体,立足于全局,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就是从整体上把握全文。那么,我们通过哪些途径带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呢?我认为,要以“读”为手段,找准文本的特点,带课题疑惑感知、看课文插图感知、循文章主角感知、抓文本主旨感知。  相似文献   

6.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读”湖北沙市第一小学杨东山所谓“读”,实际上是眼、口、耳、脑协调进行的活动,绝不仅仅是“口”的活动,通常说的“口诵心惟”包含着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必须做到口到、眼到、耳到、心到,这样的“读”,才能通过文字再现画面,进入意境,领会文章...  相似文献   

7.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见,“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忽视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源之水。因此,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培养语感。  相似文献   

8.
一、“自读——质疑”式阅读教学的主要特征以学生自读为主要方式,以语言积累为学习核心,以独立质疑为主要训练内容,练习立足于课堂,问题解决于课内。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二、“自读——质疑”式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1.自读速读、默读——整体感知。①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粗通文意。②积累整理:文学常识作者、作品、文体,基础知识生字、生词。③圈点批注:精美词句、关键句。积累对于语文素养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积累丰富了感悟能力才能提高,语感才会形成。本环节重在积累,并使学生养成一种不动笔墨不…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而“读”的训练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中都要求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中教师们充分意识到阅读教学中“读”的重要性,课堂上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多了,读的形式也多样了。但是不是在课堂上我们把时间还给了学生,教学就有效了,  相似文献   

10.
新大纲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许多教师知道了阅读教学应走读书训练之路,并且在课堂上也这样做了。但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读读读,没有正确的牵引与指导,让人觉得还是老一套,甚至对以“读书内化”为手段的阅读教学产生了动摇。“读中求悟”听之简单,操之则难。如何在实际的课堂中操作呢?一、我们需要解决一个“读”字1.读书,要会读宋人郑侠有《教子孙读书》:“淡然虚而一,志虑则不分。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神焉…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赖于科学的认识结构的形成。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学生认知过程,整体着眼,实处下手,使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教与学纵横沟通,构成教学立体网络。 基于这种看法,我们在分析研究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抓住阅读教学这一环节,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了“五问五读整体阅读”教学法,改革课堂教学。我们的做法是:整体着眼,五问导思,五步自读,学中求法。 整体着眼 五问导思 学生认识事物,必须经由一个“感知—理解——深化——吸  相似文献   

12.
以《钻石》一文谈段的训练湖北黄先丽阅读教学在不同年级有着不同的重点和要求。那么,在四年级阅读教学中如何强化段的训练?下面我以《钻石》一文为例,谈几点做法和体会。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小学语文教材,多是记人记事文章,我从整体着眼,象《钻石》一文,读...  相似文献   

13.
曹丽虹 《成才之路》2010,(11):43-43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母语教育的起步阶段发挥着奠基作用,直接关系到识字写字、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等各个方面。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就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我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实施:  相似文献   

14.
实践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不高。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就要培养其自读能力;遵循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把握课文特色,灵活设计教学方案;全局着眼、整体把握、局部体会,实现整体与局部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5.
在阅读教学的路上,我和其他的语文老师一样,一直在坚持不懈地探索,下面是我在小学阅读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三要素:一、“读”——以读为本语文实践有很多种形式,其中读最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而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也说:“朗读的作用很大,理解课文的唯一手段就是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最重要的手段。语文能力是讲出来的吗?不是!语文能力是读出来的,是学出来的。”在阅读教学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读”。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设定,再为清楚不过地昭示了阅读教学的主体地位。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机械地依照“模块、专题、板块、文本”的编排来进行阅读教学,缺乏阅读教学整体建构的意识或能力,无从把握阅读教学的方向、量次、限度、势态和关联,爱读不读、多读少读、深读浅读的现象却又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教学总得读”,“读得好,可以深切地表达出课外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就领会它的思想感情”。张田若先生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相似文献   

18.
陈红 《广西教育》2012,(17):19+21-19,21
阅读教学只有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思考感悟,在读中升华情感,才能真正提高阅读水平。剖析阅读教学的成功案例,离不开独具匠心的“读”,在“读”中悟出文章精髓。  相似文献   

19.
阅读教学读是根本海伦市实验小学校关凤图阅读教学,读是根本。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和质量,就要抓住“读”这个根本,明确读的地位,提高读的质量,讲究读的方法,把学生的读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把阅读课上成名副其实的读书课。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于永正老师认为,语文教学承载的是识、写、读、背、说、作、习。再简单一点,即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在教学中,应该自始至终贯穿一个“读”字,特别是朗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