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翻译的存在除了与本国自身的发展因素相关以外,同时与外部发展因素也有密切关系。因此,生态翻译的存在实质上是全球化发展转型中非常必要的产物之一。在生态翻译学不断发展的与完善的背景之下,如何将其融入教育教学体系当中,这一问题是非常关键的。本文即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入手,对这种翻译模式的内涵进行了简要分析,研究生态翻译学在旅游广告语翻译中的体现,最后研究了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旅游广告语翻译教学的相关手段与方法,希望能够进一步促进旅游广告语翻译教学质量的发展与提升。  相似文献   

2.
生态翻译学是一个跨学科的翻译理论,是运用生态理性、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整体性研究,是一个“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生态范式和研究领域。该文简述了“生态翻译学”的立论基础,重点综述了“生态翻译学”在应用文本及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英译研究现状,以期推动“生态翻译学”应用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绿色翻译是将普遍存在于生态翻译中的绿色方法与绿色理念相结合的一种生态翻译实践表征形式,其本质是基于生态翻译学进行的绿色行为方式与绿色行为活动.将绿色翻译置于生态翻译学的语境中来考察其相关特征发现,共在性、共生性、和谐性奠定了绿色翻译的生态翻译学基础.绿色翻译具有本体意义上的和谐性,绿色翻译所内含的三个基本问题在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具体体现为:译者生存的境遇性问题、文本生命的生成性问题、翻译生态的交互性问题.基于生态翻译学的立场来考察绿色翻译的这三个问题,有利于译学界更好地理解与把握绿色翻译这种特殊的翻译实践活动,从而以整体论的方式推动翻译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生态翻译学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代表了翻译学科建设的新方向。本文主要以中国典籍中的《易经》翻译为例,论证了生态翻译学研究视角的可取性。同时生态翻译学也为典籍翻译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生态翻译学是用生态学的视角来解释翻译活动,是本世纪初新兴的一种翻译理论流派。从生态翻译学概念的提出入手,综述了目前的研究成果,概括了生态翻译学的主要内容。从生态翻译学的六个层面论证了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是互为印证的,并指出许渊冲对我国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在继承和发扬我国翻译理论上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骆玮 《考试周刊》2013,(78):11-12
随着现代社会工业与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相继出现,由此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使生态学研究不再囿于自然科学领域,开始了"人文转向"。一些新的思潮与学科随之兴起,其中,生态翻译学是一种从生态取向,对翻译进行综观的跨学科研究。它的研究主要包括生态翻译研究范式、翻译的生态环境、生态翻译的三维度及"翻译即选择与适应"的概念等。二十一世纪,生态电影在全球电影领域逐渐成为流行热点,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期,一些优秀的中国生态电影被创作出来,但在世界舞台未能嘹亮发声。如何将生态翻译学与中国生态电影的对外传播联系起来,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旅游广告语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从生态翻译学涵义、生态翻译学对翻译教学的启示、旅游广告语的特点、生态翻译学对旅游广告语翻译的启示等方面探索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旅游广告语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生态翻译学是翻译领域研究的一个全新视角,是翻译学与生态学有机融合的一个交叉学科。本文在对生态翻译学内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基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提出了汉语典籍必须从三个维度入手,分别是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在具体论述中,选择儒家经典《论语》为例系统的阐述了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语典籍英译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9.
生态翻译学是通过与自然生态的隐喻类比,对翻译生态进行的相关研究。翻译生态环境是生态翻译学中的核心概念,它涉及到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译者能成功完成译作的重要衡量因素就在于其能否达到平衡协调的翻译生态环境,这关系着译作的成败以及其生命力的长存。结合生态翻译学中的翻译生态环境研究《红楼梦》霍克斯英译本有助于展示这一理论的强大解释力以及霍克斯译本在国外广受欢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前,生态翻译学因其以"译者中心"的生态视角,重视不同关系间的协调性和动态平衡,强调翻译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有效提升了翻译质量,已被越来越多的翻译研究者接受和推广。在生态翻译学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背景之下,如何将其融入教育教学体系中值得教师思考。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研究翻译教学模式改革,探讨了生态翻译学理论对翻译教学实践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