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差生”是各级各类学校中普遍存在的教育现象。“差生”通常是指那些成绩或表现不好或兼而有之的学生,如今一般称为“后进生”、“问题学生”、“困难学生”、“待进步生”等。在应试教育的所谓“择优录取”面前,“差生”成了学校、老师和父母的心头痛。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许多学者和教师对学生班集体作好、中、差分类,将思想道德品质差和学习差的学生均视为“差生”,但对“差生”的界定并没有科学的标准。因此,有的教师把违法、犯罪的学生视为“差生”;有的教师把调皮、不听话的学生视为“差生”;有的教师把学习成绩一贯差的学生看作“差生”。我们认为,“差生”标准模糊,不确切、不科学,只会伤害一些学生的自尊心,  相似文献   

3.
面对学习成绩、个体性格、身心素质千差万别的学生,我们该如何看待?从家庭、社会到学校,都一味地盯着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差异而区分学生的优良中差,这已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做法,于是便有许多怪现象盛行。“差生”称谓的通行。学习不好是差生,品德表现不好也是差生  相似文献   

4.
王振立 《成才之路》2009,(16):82-82
“学而优则壮”的观念在国人心目中可谓根深蒂固。正是基于此,低分的学生往往被默认为“差生”,他们在学校和家庭被批评包围着,失去自尊,失去自信。而“差生”一旦失去自信,他们的创造性、进取心,也会随之消失,就会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差生”。所以,老师和家长一定要抓住“差生”的心里,帮他们找回自信心。  相似文献   

5.
信息专递     
教育字典里不应有“差生”二字刘菁林艳兴“差生”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考试分数低的学生。以升学率、考分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水平和学生优劣的根本指标,就无法不产生“差生”。  相似文献   

6.
每个学校。每个班级,在学习和其他方面都有程度不同的学生。如:那些学习成绩与学习纪律都表现好的学生被称为“优生”;相反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被称为“差生”。目前,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中,每一个学校,每一个班级的管理;对每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如何抓好“差生”工作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  相似文献   

7.
《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版上对“差”有这样的定义:“差,不好,不够标准。”那么,差生自然也就有不好,不够标准之意了。可我们评价差生的标准是什么呢?只要走进学校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差生”,无一例外的都是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往往是成绩达不到及格的标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我们喜欢把学业不良的学生称之为 “差生”。如今, 出于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差生”一词被列为教师忌语,取而代之的是后进生。虽然大家尽可能地回避一些消极的字眼,但是却不能回避在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差生问题”。尤其毕业班面临着中考的选拔考试,不做好这些学生的转化工作,就无法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就无法使更多的同学( 包括这些“差生”)顺利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笔者试从心理学角度和教育学角度分析毕业班“差生”的病因,研究毕业班“差生”的转化方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寻找病因 毕业班“差生”,有别于其他年级的…  相似文献   

9.
时文选萃     
教育词典里无“差生”“差生”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考试分数低的学生。以升学率、考分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水平和学生优劣的根本指标,就无法不产生“差生”。社会力量办“择差教育”的现象对现行基础教育评价体系是一个警示:教育就该有教无类,教育词典里不应有“差生”二字。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评价学生“唯分数论”,仅仅因为学生文化成绩落后,就给他们轻率地贴上“差生”的标签,实在让人痛心。  相似文献   

11.
我们教师在教育生涯中难免要遇到一些差生,要使差生转差为优是教师们常谈的话题和头痛的问题。我认为差生并不是天生就笨,他们只是暂时的.他们往往有许多优点和长处.只是被“差”掩盖。每个学生有差异,但那是个性和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同。学校教育为啥给学生扣上“差生”这顶沉重的帽子?  相似文献   

12.
所谓“差生”,是一个客观存在,只要选拔性的教育体制存在。那么“差生”就会普遍存在于各级各类学校,就会存在于教育的各个阶段。根据多年的教学观察,我发现“差生”基本上有这么几类:一是不爱学习的:二是不会学习的:三是不遵守纪律的。不论哪类学生,最终结果无一例外地都是学习成绩差。我们也因此把这些学生定为“差生”。  相似文献   

13.
初中学习「差生」的诊断和指导兰州市教科所詹崇恩一、什么是学习上的“差生”?如何诊断一个学生是学习上的“差生”,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评价标准来确定。当前兰州市按照不同的评价标准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的“差生”。1.以学生所在团体(班级或年级)的平均成绩作...  相似文献   

14.
学校中优生与“差生”的区分,真实地存在于所有人的意识观念中并深刻地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经历学校生活的人,大都对班里学得最好的同学印象深刻;教师从教生涯中,投入精力最大、劳神费心最多的却常常是班上的“差生”;在多数家长和校领导看来,越是负责的教师,越执着于对“差生”的补救工作,尽管效果总也不如人意。这当中包含的预设是:“差生”正因其差所以需要加班加点地补,换而言之,课程与教学实施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对学生控制的成功,“差生”由教学控制的失败而来。这种传统观念下的教学实践,而对众采纷呈的学生差异,徘徊于由有非“精英…  相似文献   

15.
姜泓冰 《成才之路》2011,(31):I0015-I0015
西安某小学的“绿领巾”,被老师当成“激励没戴上红领巾的学生”的手段,学生们却解读为“差生”的身份标志。虽然学校有些委屈地说.他们的本意只是为了“激励”那些还不够入队条件的学生,但如此“激励”手段显然更多被理解成了压力与打击,缺少对于孩子自尊心、平等意识的理解与关注,难以达到激发上进心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差生”是根据特定的评价标准人为制造出来的概念,主要用来指称学业成绩没有达标与思想品德落后的学生。基于不同的评价基础,“差生”有诸如“后进生”“学困生”“问题生”“潜能生”“学渣”等五花八门的称谓。这些近似的称谓,既存在关联又有区别。从本质上说,“差生”是不同评价话语的结果,评价的权力主体及其技术力量规制了“差生”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命运。  相似文献   

17.
当过教师的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那些使你费尽心血、绞尽脑汁去教的学生,往往不是那些功课非常优秀的学生,而是那些所谓的“差生”。而且,差生又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经常违反课堂纪律、学校规章制度,成了众矢之的。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差生还为数不少。我国有关部门甚至曾经作过“差生”数量的统计。如何转化这些差生,成了教学实践中令人头疼的问题。虽然在理论上,也不乏对“差生”、“问题学生”的研究,但也未见得何种理论实施下来,能产生明显的效果。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课程设计既然是指导学生…  相似文献   

18.
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主体 ,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随着素质教育的拓展 ,教育改革的深入 ,学校对班主任的素质要求是愈来愈严格 ,因此 ,我认为班主任工作不只是那种按步就班的常规工作 ,还应具有开拓者的意识 ,具有科学的管理方法。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班主任应严格按照“多一把尺子 ,多一个人才”的原则 ,彻底根除“差生”观念。根除“差生”就是做到心中无“差生”,这一点做起来非常艰难 ,因为我们受传统评分制的影响。这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1 .从客观而言 ,无差生其实是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和方式的改变 ,先前的重智力因素 ,忽视…  相似文献   

19.
教师对学生“嫌差爱优”实在是不可避免,大家也都理解。可学校是教书育人的机构,学校管理者一定严格要求教师正确对待“差生”,学校更不能“嫌差爱优”。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学校“嫌差爱优”相当严重,招生竞争也相当混乱。20世纪末,我国出现了一种专收“差生”的学校,谓之“择差”学校。“择差”学校是教育竞争的必然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差生”及其家长的要求。然而,“择差”教育的效率却有悖于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择差”学校的出现也给了公立中小学校背离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行为提供了借口。家长送孩子进“择差”学校是一种“用脚投票”的行为,实属无奈。  相似文献   

20.
“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这应该是我们的一条教育原则。但在现实中却很难做到。比如,平常都说“教师要热爱学生”。可是实际上,喜欢优秀生是容易的,而“热爱”“差生”就不大容易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