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自1978年以来,中国新时期诗歌历经30多年的发展,日趋多元.从“朦胧诗”到“口语诗”.从“归来者”到“新来者”,从“知识分子写作”到“民间写作”……可以说是流派林立,人才辈出,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一部分诗人隐藏自己,收敛个性,趋同流派;一部分诗人坚守自我,寂寞写作,终成正果。女诗人娜夜就是一位身处诗坛一意独行并可以立标为照的优秀诗人,她以自己的独特体验写出了许多精彩迷人的诗作。请欣赏她的短诗《生活》:  相似文献   

2.
杜甫入蜀的行动是经过诗人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老杜入蜀原因有四:一是仁途失意;二是身处绝境;三是战争威胁;四是“借道他适”。杜 甫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入蜀既是唯一选择,也是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3.
“闲”之意义的最终指向是心灵和审美。“闲”作为审美主体的心态表征,一般具有情志充足、心灵澄澈、意虑平静、神思悠然的美学内涵和特点。庄子“心之适”的审美思想,重在求取心性的舒爽和心志的顺遂,重视个体与关注自我,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享受。以儒家思想为精神内质,以道家思想为表现个性,以释家思想来调剂补充的中国古代的“闲”与“适”的审美理念,构成闲适文化的思想内核,导引着包括白居易在内的诗人们的闲适文化心性的走向。  相似文献   

4.
作为写作现象的“流浪”,大体有三方面的内涵:一是指游历行为本身,另一种表达叫“行万里路”,二是指一种失“根”后的习理状态,对于写作来说可称之为“流浪意识”;三是指一种逃避方式,本质上即是、自我放逐”,远离主流化中心,走向生活边缘,也正是这些内涵将诗悬置于现实生活之上,使诗人游离于常态人生之外,流浪成为诗与诗人最具特征的外在形式,诗人因流浪而获得一种特殊的生存状态,这种状态赋予作品以苦难和勇毅双重品格,诗人在黑暗中摸索,坚定而执着,最终凝聚为永恒的诗魂,这就是诗和诗人的神圣力量。  相似文献   

5.
张枣是中国先锋派代表诗人。他的诗以现代手法演绎对传统的依恋。以“静”传“动”,“动”、“静”结合营造出的意境展示了诗人非凡的空间领悟力。所用象征的背后有着完整的表意链条。善于营构书面语和口语的交叉。  相似文献   

6.
田园 《宜宾学院学报》2003,3(4):54-56,64
20世纪30年代末,被闻一多称为“时代的鼓手”,被胡风称为“战争诗人”的田间,受毛泽东1942年《讲话)的启发,展开自我改造后,他的诗却日益失去读者。1942年成了田间诗歌创作的分水岭。以本体气质这一全新视角为切入点综观诗人一生的诗歌创作,可显现其创作成败的隐性必然。  相似文献   

7.
守岁诗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春节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留下了许多广为传诵的诗句,如今品赏起来,仍然十分真切感人。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点起明亮的蜡烛,男女老少欢聚在一起守岁,苏轼诗:“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歌哗。”将除夕守岁的情景,欢聚守岁的形态刻划得淋漓尽致。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日,少年犹可夸。”这是大诗人苏东坡有名的《守岁》诗,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在此强烈哀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今读起来,仍能醒世警人。其中的“恐”字,份量很重,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的积极态度。 “今夜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云中改,云颜暗里催,风光人不觉,已入后园梅。”这是唐代神童诗人史青写的“守岁”诗。诗中两个“催”字,透露了作者自觉时间紧迫,不能苟活的进取精神。 说起这首诗,还有一则有趣的故事。史青少年时,上奏唐朝的玄宗皇帝:曹植七步作诗,我要比曹植更强,可以五步作诗。唐玄宗遂以“守岁”为题,令史青作诗,史青果然在五步之内将诗作成,在场的人无不惊讶! “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今夜借年华。”这是唐代诗人徐振起写的“守岁”诗,诗中的“偏从”与苏东坡的“恐”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天地风雪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杨柳芳容樨,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这是明朝诗人叶▲的“春节”诗,形象确切地概括了春节欢快的总基调,表现了诗人辞旧迎新、憧憬未来之情。 (《大众卫生报》1996年3月16日转自《资料卡片杂志》)  相似文献   

8.
音乐是听觉艺术,无形无状,难于描写。唐代的音乐诗因音乐的繁荣而繁荣,诗人们在这个题材上表现出高超的技艺。本初步总结出四种表现手法,即“以声拟声”、“以形写声”、“侧面烘托”、“曲中有人”。  相似文献   

9.
徐志摩以一首《再别康桥》奏响了以“美、爱、自由”为主题的生命乐章,它犹如一曲脍炙人口的小夜曲博得了众人青昧,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一篇不朽之作。诗人为了营造轻柔、舒缓、优美、淡雅的意境,撷取自然界既柔美轻盈、精致淡雅又深富意韵的事物为意象,幻化了迷离闪烁、缥缈不定的梦般的境界,塑造了飘逸、潇洒、多情的诗人自我形象,加之独特和谐的韵律与结构,共同融铸了以“美、爱、自由”为灵魂的理想人生.演绎出了以“美、爱、自由”为原色的缤纷世界.  相似文献   

10.
王绩与王维适意诗创作的不同思想成就与艺术成就,是他们各自不同适意观的体现:王绩注重主体的自适;王维关注主体精神的“空”——“忘适”.两位诗人适意诗创作的相同之处在于均表现了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不同之处在于主体创作心态不同、读者审美接受不同、当代实践价值不同.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诗歌中的舟船意象在反映生活内容上以行旅和娱乐为主要特色:水行当中,诗人对舟船上的生活做了更实际、细致的展示;舟船娱乐方面的适心悦情,使其笔调显得通俗细致、适性灵动。在透显的精神内涵上,着意运用的虚舟意象成为诗人中隐处世的典型指称。  相似文献   

12.
学问一直为历代诗人所重视,“以学问为诗”却是在宋代形成的,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唐代诗人杜甫。杜甫首先以赋笔写诗和以议论入诗,从而打破了中国诗歌传统的审美体系,开始关注诗歌中的学问典故、字词韵律。韩愈、李商隐为唐人学杜诗最有成就的两位诗人,他们的创作、诗学观直接影响了宋诗“以学问为诗”的形成,“以学问为诗”便在西昆派(以典故为诗)、欧阳修(化用古人诗句)、王安石(以史料入诗)等诗人努力下,到苏轼、黄庭坚达到成熟。特别是黄庭坚的诗学理论的提出,从而使“以学问为诗”从一种单纯的诗歌技巧上升为诗歌创作观。  相似文献   

13.
十九世纪初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是著名的“湖畔派”代表诗人之一。英美学界对以华兹华斯为代表的“湖畔诗人”评价甚高,认为他们的诗才超过拜伦和雪莱;而以往我国学界则过多持全盘否定的态度,斥之为“消极”、“颓废”。我曾在1984年撰文提出应该全面公正地评价华兹华斯及其他“湖畔诗人”。十多年来,评论华兹华斯及其他“湖畔诗人”的论著日渐增多,对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尤其是对浪漫主义文学的重大贡献,给予了既充分又不拔高的肯定。现在是到了更深入研究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4.
月亮,是古代诗人最钟爱的意象之一。在诗人笔下,朗月、淡月、新月、残月、缺月、斜月、孤月……意蕴丰富。各得其妙。其中,“明月”一词,以一个“明”字写月亮普照大地,皎洁明亮,被诗人们用得最多,似乎也最“俗”。其实,细细体味,在不同诗人笔下,这个“明月”也是各具情致的。  相似文献   

15.
这个时代喧嚣着饿死诗人的声音,诗人作为夜莺歌唱的浪漫时代远去了。而一个叫余乐平的年轻人突发奇想,居然以卖诗为业,不仅把诗歌作为商品直接换成了金钱,也为这三百六十行又多添了一行。“中华卖诗第一 人”,生意火爆  大连胜利广场地下旅游一条街,偌大的地下商场人来人往挺热闹。  一打听“卖诗的余乐平”,很多摊主都笑着给我指路,他们都叫他“诗人”。  余乐平的柜台不大,柜面上整齐地摆放着写诗的专用纸张、派克钢笔和墨水。柜台前竖起一个三角形广告灯箱,上面写着“中华卖诗第一人”“真名赋诗”等字样。上方挂着一个…  相似文献   

16.
身处初盛唐诗歌革新历程中的张九龄,继承了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精神,但与陈子昂高倡“汉魏风骨”不同,他则大力标举陶渊明,成为唐代第一位真正理解、全面接受陶渊明人格精神和艺术精神的诗人。他的诗在主题、意象、结构、语言和风格上都与陶渊明诗文达到了高度相似。张九龄这种审美兴趣,极大地影响了盛唐诗人的审美追求。这样,他既弥补了陈子昂的理论缺失,又为唐诗的发展演进注入了真淳、自然的美学内涵,继陈子昂之后进一步涤荡了初唐宫廷诗风的板重雕琢,有力地推动了盛唐诗歌的健康发展,为盛唐诗歌高潮的到来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1925年7月4日,闻一多先生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组诗社子之歌》,它并未收入《红烛》和机水》两种代表诗集。今天重读这首并不闻名但却同样凝聚着诗人炽热深沉爱国情感的作品,别有一种激动。杜子之歌》由七首小诗,分别以“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顺——大连”为题,诗人沉痛地把当时被侵占的七地比喻为祖国母亲七个“受虐于异类”的儿子。诗中流淌着诗人特有的红烛式的炽热而悲壮的内在激情。七首极富感染力的诗篇中,《澳门》为第一章:“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胜?-…··/我离…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先生既是个教育家,又是个诗人。他在办学过程中,经常运用“待教”,其内容涉及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鲜明地突出“真善美”。“待教”给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启迪,在今天仍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9.
创新的诗     
美国纽约,冬天异常寒冷。在一条繁华的大街上,走着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他已双目失明,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书“自幼失明”。走过他身旁的人都是步履匆匆,停下脚步施舍的人寥寥无几。一天,一位诗人走过他的身旁,乞丐听到有人经过,急忙伸出手来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可是,我可以给你点别的。”  相似文献   

20.
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在诗的王国里,古今中外诗人争相创作了众多形式奇特的诗作,为诗歌园地增添了株株奇葩。 回环诗又称回文诗,指运用顶针、回环的修辞手法使诗句首尾相联,独成机杼。请看下图: 相传此诗为北宋秦观所作,是一首典型的回环诗,全诗展开即为: 赏花归去马如飞, 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醉, 时已醉兮赏花归。 宝塔诗相传唐代中叶,诗人白居易离京到洛阳赴任之际,友人王起等为其赋诗送别。席间,王起约定以诗题为韵,且各句字数依次递增至七字止,作“一字至七字诗”,因其诗句排列形似宝塔,故而 得名。这种“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