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格物致知”出自《礼记》中的《大学》一篇.《大学》提出了“三纲”、“八条目”,“格物”、“致知”作为“八条目”其中之二,具有道德修养方面的含义.北宋程颢、程颐在此基础上发挥出与“天理”相符的“格物致知”论,此后朱熹作《补传》对“格物致知”进行新的诠释,王阳明又将其复归于道德修养的含义.本文就“二程”、朱熹、阳明对“格物致知”的不同理解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2.
于文斌 《教育文汇》2012,(1):47-48,44
《大学》是儒家经典的经典,是和《论语》《孟子》《中庸》相并列的"四书"之一。朱熹主张读"四书",当先读《大学》。这是因为《大学》外有"规模之大",内有"节目之详",规模有"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之"三纲领",且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个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相似文献   

3.
格物致知作为儒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一直是儒家学者努力阐释的对象,郭子章试图调和朱熹和王阳明的解释,认为格物致知的“格物”是格物之本,身心意知为本,家国天下为末。这种阐释,意在强调“在平等极处”进步,对于道德修养,是极有意义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大学》本为《礼记》之普通一篇,在宋前并未受到特别关注。二程始表彰《大学》,称之 为“孔氏之遗书”,“初学入德之门”。朱子进一步为其作传,《大学》一跃而成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朱子承袭程子将古本《大学》之“在亲民”,改为“在新民”。而王阳明《传习录》第一条即是对此改法的质疑。但现代学者在讨论朱、王《大学》今古本之争时,多收紧在“格物”、“致知”、“诚意” 等条目。虽偶有提及“新”、“亲”二字,但亦止于蜻蜓点水。惟在徐复观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那里,新、亲之辩上升到重要的理论高度被加以认真检讨。本文拟重新追溯“新”、“亲” 之争的思想谱系,并将以徐复观、牟宗三为代表的当代新儒家对传统儒家德治思想的解读,置于这种思想光谱之下加以检视,藉此揭示不同时代的儒者之不同诠释进路,同时进一步阐发儒家“新”、“亲”之辩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朱熹的《大学章句》将大学之道落实为"明明德"的内修外推过程,以"明明德"为根本,贯穿三纲领的始终。八条目与三纲领相对应,明明德也就是修身的内在表现。在实现止于至善的过程中,要按照八条目的近道顺序进行,即达到"明明德于天下"需要按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  相似文献   

6.
《大学》思想与当今领导者自身道德修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慧 《文教资料》2006,(31):190-191
《大学》作为儒家人格修养的启蒙著作,其所建构的以“三纲领”、“八条目”为核心的道德修养体系,对儒家道德人格的塑造和道德教育的实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对历代为政者的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强调领导者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建设依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大学》从重视“修身”的重要性到提出“修身”的途径和方法都为我们这个课题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大学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是大学的理想、信念的浓缩,构建大学的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学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建构,要承袭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作为儒家经典《礼记·大学》精辟地阐述了“大学之道”,其“三纲领、八条目”,完善了儒家内圣外王系统。本文以青岛学院为例,阐述了“大学之道”在大学核心价值观构建中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关于陆九渊心学中"格物论"与"本心论"之间的关系,流行的见解认为,与朱熹"格物"向外寻求"物理"的方式不同,陆九渊的"格物"乃是向内"格心","格物"实质上是"格心"。这种化"格物"为"格心"的流行诠释模式虽然易于凸显陆九渊心学与朱熹理学在"格物"问题上的区别,但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困难和缺憾:它不仅可能破坏作为"格物"说思想源头的《大学》中"八条目"的内在融贯性,而且在陆九渊的言论中难以找到令人信服的文本学依据。陆九渊的"格物论"应该置于一种"为学之道内外贯通"的理路上来把握:"发明本心"是向内,是为学的根本;"格物"是向外,是对"本心"的涵养和扩充,是为学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古本《大学》因其在篇章结构上没有明白的阐释“三纲领”和“致知格物”的文字以及没有明言功夫之下手处这两个问题,遂多有学者质疑其有错简或缺文.当代新儒家之代表人物唐君毅、徐复观、牟宗三分别就《大学》篇章结构的逻辑关系和义理方面作了颇有深度的探讨.而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启发:《大学》之功夫入手处在“诚意”,“格物”之“格”乃悬置之意,古本《大学》欲以“诚意”统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并无错简或缺文.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即"格物"、"致知",这两词来源于《礼记》,《礼记·大学》有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此书却只提及了"格物"与"致知",并未做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为后世提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从最早为《大学》作注的东汉郑玄,一直到现代的儒学学者,已经争论了一千余年,至今仍无定论。宋以来作为儒学两大派的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也对"格物致知"作了大相径庭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139年前,上海市格致中学的先驱们在创办书院时取"格致"为名,其意义何其深远。"格物致知"出自于《礼记·大学》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是儒家宏大抱负的起点,也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格物"、"致知"位列八目的前两位,强调了其对于"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与之相呼应,当年格致书院的课程原则汲取了"经世致用"的内涵,可谓目标明确、含义深刻。"经世致用"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  相似文献   

12.
湛若水、王阳明是明代中期硕儒,两人共同掀起明后期心学思潮.而此均离不开两人对《大学》“格物”进行重新诠释.由于不同的思想体系,“格物”之辩不可避免在湛、王之间产生.湛、王“格物”之辩共发生三次:第一次湛、王的“内外”之辩围绕“格物”展开;第二次“格物”之辩围绕知行而演绎;第三次“格物”之辩彰显湛、王两人对“心”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13.
《大学》以精辟的语言和成熟的思维提出了儒家对于大学教育的目的、任务和途径的总结性论断,构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以及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程序。研读《大学》,可从“三纲领”和“八条目”及其内在联系入手,以大学之道及其实现的途径和方法为主线,力求发掘不同历史时期著名学者对“大学之道”的传承与发扬;从大学校训对大学之道的吸收与运用的角度,揭示传统意义上的大学之道对确立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三纲领"中蕴含着大学生命的本体与使命,"八条目"中蕴含着实现大学功能的方法。"三纲领"、"八条目"可以概括为日新之德。对于现代大学而言,"明明德"就意味着明确大学的学术特质,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新民"就意味着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新人。"止于至善"就意味着人全面发展。"格物、致知"就是学术研究,"诚意、正心、修身"就是反思办学是否符合高等教育规律,"齐国、治家、平天下"就是要体现全人类的利益。大学的日新之德对于树立完善的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不同的情境下,朱子对“格物”工夫有不同的诠释方式。当立足于形下世界时,他认为“格物”便是“穷理”,其目的在于明事物“所以然”与“所当然”之理;当立足于形上本体时,他认为“格物”便是“择善”,其目的在于明自身禀赋于天的“仁义礼智”之性;当立足于本体之发用时,他认为“格物”便是“致知”,其目的在于确立“应接事物”的光明“主宰”之心。在朱子看来,“致知格物,便是择善”。因此,“穷理”“择善”“致知”三者之间名异而实同,皆可会通于“格物”。由此可以澄清朱子的“格物”工夫,既具有认识论的意义,又具有修养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儒家论大学自我教育(即自我修养)的专门文献。它产生在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是这一时期儒家伦理、政治、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它所提出的“三纲领”和“八条目”,从目的到程序,从内容到方法,已构成了大学自我教育的完整体系。它对我国封建社会特别是从宋代以来影响是深广的。鲁迅曾经指出:“文明无不根旧迹而来”,又指出:“古文化之裨助着后来,也束缚着后来”。今天研究《大学》,对于我们清除传统的封建主义精神文明的锢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无疑是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7.
徐强 《高中生》2013,(7):36
《大学》《大学》是《礼记》的篇目之一,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所作。《大学》着重讨论个人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修养的目标,后人称之为"三纲领";提出实现天下大治的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人称之为"八条目"。为进一步服务于理学思想,朱熹加了"格物致知"一章,为《大学》原文所无。  相似文献   

18.
以往人们对“格物”的解释尚未达诂。从“右文说”和“以经解经”的的角度审视,“格物”的本义是运用中国文化特有的取象比类的方法对事物进行分辨和分类。这种新的“格物”观可以为教育学研究提供一些基本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9.
儒学治理社会的方案可以说丰富多彩,不过我们认为,儒学治理社会的方案就在《大学》提出的“八条目”中.其中“治心”(正心)、“治身”(修身)、“治家”(齐家)是儒家治理社会的三大法宝,我们称之为“三个环节”.对儒学而言,这三个环节各有其具体内涵和目标,但基本特点和根本精神是一致的.我们既要关注并发掘其在社会治理方面的特殊价值,也要揭示其不足并对之进行丰富和发展,使儒学为现代社会治理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20.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F0002-F0002,F0003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这一古代儒家的重要思想已经作为办学理念被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恪守多年。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地做强做好专业,培育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办学和育人观结下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