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筝艺的历史变迁和流派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筝,统称“古筝”,史称“秦筝”,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乐器之一,由于历史悠久,筝艺的发展漫长而又复杂,筝艺的流派丰富并且多彩,本文试图从它的历史变迁中来讨论其流派的成因.一、筝艺的历史变迁关于筝这一古老乐器的起源问题,由于缺少考古发现和文字记载,故至今尚无定论.公元前237年,秦国大臣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有“夫击瓮,叩,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的描述.这是迄今发现的有关筝的最早记载.可见,当时筝乃“真秦之声”已是朝野上下喜闻乐见的乐器,儒家的《礼记》中《乐记》篇,是关于音乐、舞蹈最早的典籍,其中就有筝的记载.汉应劭《风俗通义》六《筝》中引说:“筝,谨按《礼·乐记》:‘筝,五弦,筑身也’.”《战国策》中也有“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由此可知,距今二千五百多年以前,筝已在北方各国流传.1979年,贵溪筝的出土,弥补了早期文献中的不足,表明筝早在春秋战国时已传入南方,且形制发展,令人惊叹.  相似文献   

2.
有这样一个男孩,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弹古筝,七年后考出了十级证书。中间,也就是在他11岁的那年,还随上海师范大学的民乐团去日本演出了一回。他平时对弹筝不是很上心,尤其在高中阶段,很少摸筝,只是偶尔在读书累的时候弹一下娱乐娱乐。但他对弹筝之外的东西比弹筝本身更有兴趣,比如对作曲家的了解、对曲子背景的了解、对弹筝环境的要求似乎更关注一些。他的筝一定要搁在书房里弹,当然最好拿到公园的竹林里去弹。弹的时候还要沏一杯香茗,让那氤氲的茶香伴着袅袅的琴音。他还幻想着能像古代名士一样,背一把古琴,遍访天下名师,遍览天下壮景。…  相似文献   

3.
筝是我国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民族特色弹拨乐器,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的生动诗句来描绘筝演奏的艺术性所达到令人神驰的境界。近年来,在筝曲的创作与艺术实践之中,优秀的现代筝曲不断涌现。本文通过对所选取的现代筝曲《层层水澜》进行分析,解析曲作者的创作意图及表现手法,探究作品的艺术本质和精神内涵,为在表演中更好地体现作品的艺术特色提出见解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既善于表现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够抒发气势磅礴的乐章。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的生动诗句描绘筝的演奏艺术已经达到了令人神弛的境地。由于筝具有古老的历史渊源、浓郁的民族特色,以及丰富的表现力和古朴雅致的艺术风格,而倍受世人的喜爱。我国汉魏六朝时期,是筝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特别是此时乐府对筝的记载为后世筝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5.
古筝谈渊     
筝,这件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以其高音组华丽流畅、中音组光彩夺目、低音组浑厚深沉的音色,及其丰富多彩的表演手法、演奏技巧,越来越得到群众的喜爱。筝,在春秋战国时代已流行于奏地的民间,在太史公的《史记》中已有记载:“夫击瓮扣缶,弹筝搏髀,而歌声鸣鸣,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见《史记·李斯谏逐客书》)。另外,关于筝的定名在后汉刘熙所撰《释名》筝条中也有记载:“施弦高急,筝筝然也。”说明筝这件乐器是因弦定得较高发音筝筝,据其音响效果而定名的。  相似文献   

6.
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要想使幼儿学好古筝,首要的是培养幼儿对学习古筝的浓厚兴趣并巧妙地、适当地运用幼儿的竞争心理;并注意克服幼儿在学筝时的依赖心理,在这个基础上因材施教并确定弹琴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更好的接受这一乐器,培养幼儿对弹筝过程的直接兴趣.  相似文献   

7.
易喜平 《学语文》2003,(4):41-41,30
有一道诗歌鉴赏题是考查苏轼的《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相似文献   

8.
山东筝作为全国“北派”筝乐的杰出代表,是全国最为影响的流派之一.本文从《四段锦》中透视山东筝的演奏特点,进而对山东筝的演奏技法及特点略做阐述.  相似文献   

9.
唐朝李端《鸣筝》诗“: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金粟柱”指乐器筝柱上华贵的装饰。诗中用了个典故《,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饮酒)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周瑜不仅是军事家,而且精通音乐。弹筝的女艺人为了博得他的青睐,并不是尽力演奏得如何合乎正道,如何精妙悦耳;恰恰相反,她故意把筝弹错,以逗引欣赏者注意。对《鸣筝》诗,清人徐增评议道“:手在弦上,意属听者。在赏音人之前,不欲见长,偏欲见短。见长则人审其音,见短则人见其意。李君(…  相似文献   

10.
刘俊 《华章》2011,(35)
河南筝派作为九大筝派中较早的系派,与其它系派一样有着自己发生发展的成因、在其流变、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批代表人物,他们在演奏技法保持了传统的技法形态.时至近现代河南筝派中涌现出一批新派筝家,在技法和曲风上的大胆创新,远离了传统的古朴气息,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信气息.  相似文献   

11.
筝曲《孔雀东南飞》其作为一首将古筝音乐演奏与传统诗歌艺术紧密结合的乐曲,是筝乐历史发展中的标志性创作作品,本文从筝曲《孔雀东南飞》的乐曲背景出发,围绕其乐曲演奏特点和情感处理描述,结合谱例让大家更清晰的了解现代筝曲所展现的特点,及对古筝以后技法的革新尽一点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刘艺 《文教资料》2009,(31):78-79
古筝的传统演奏方法是用右手拨弹筝弦,左手在琴码左侧按颤,以韵补声,完美地美化旋律,但是在现在高校的古筝专业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好这简单的左右手配合。还要掌握一些演奏的特殊指法和技巧,增强古筝的表现力,达到刻画艺术形象的目的,从而更淋漓尽致地反映出古筝这一乐器的特点。本文作者通过研究,总结出在教学中应用的陕鲁豫三个传统筝派特殊技巧,以供更多的求学者全面提高古筝的演奏能力。  相似文献   

13.
作为山东筝派的代表人物,赵玉斋以其刚劲的演奏风格表现山东韵味的筝曲。本文试图通过对《庆丰年》的分析来窥视赵玉斋筝曲的演奏风格。  相似文献   

14.
牙筝和古筝同属于齐特尔琴类.牙筝是朝鲜民族弓奏弦鸣乐器,古筝是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的弹拨弦鸣乐器,两者作为弦鸣乐器,历史悠久,共处于儒家文化圈,在文化与艺术特点方面既有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法,通过对牙筝与古筝的历史流变、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对把握中朝两国音乐文化发展脉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山东筝作为全国"北派"筝乐的杰出代表,是全国流传最广和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山东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山东筝"筝如其人",刚劲质朴,以其浓郁质朴的地方特色、别具一格的演奏技巧以及独具特色的曲式结构和旋律节奏特征,奏响于古老东方的音乐圣坛。  相似文献   

16.
随着筝曲的不断发展,当代的作曲家常常将古典文学和古典诗词,作为创作的背景,将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融入到筝曲之中。然而,在现今的古筝教学中,教师过多注重技巧训练,忽略了筝曲背后的文化。本文试图从《枫桥夜泊》论筝曲背后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这是一首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的诗作。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那忽急忽徐、时高时低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手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诗人凝神地听着,听之于耳,会之于心。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无限秦人悲怨声”。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据《秦州记》:“陇…  相似文献   

18.
传统古筝音乐对现代筝曲的创作影响很大,文章重点分析赵玉斋的《庆丰年》和周延甲的《秦桑曲》等现代原创筝曲,梳理总结一些新创筝曲优秀作品在继承与创新方面取得的经验,以筝曲的创作方法和筝曲创作形态及作者队伍来对现代筝曲的类型进行划分,提出重视对古筝艺术传统的继承和保护,不断开拓新源,丰富古筝曲库.  相似文献   

19.
俞天琳 《教育艺术》2007,(11):33-34
古筝艺术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之一,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关注.随着当今社会逐渐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古筝音乐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国内不断涌现出大量的筝乐作品,以适应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焦金海就是一位具有现代音乐创作意识的筝乐作曲家.他的作品,受时代的影响,在创作技法和音乐语言的表达方式上,都呈现出鲜明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了南通风筝文化及其生生不息的原因,论述了南通风筝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如何促进南通风筝文化得到更好保护与传承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