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悼亡诗由潘岳开始,到唐代蔚为大观.一直以来,探求悼亡诗作的人已不少,然多从个体作家作品人手,或倾向于探讨悼亡诗作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较少有人从其蕴含的文化精神进行研究.本文正是试图从文化精神方面人手,通过唐代悼亡诗这个窗口,探讨中华民族对待爱情、生命的情怀和对人际关系的关怀之情,并与西方略作比较.  相似文献   

2.
潘岳和元稹的悼亡诗是中国古代文学领域的一朵奇葩,本文拟从二者悼亡诗的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表达方式和写作风格入手,分析二者悼亡诗的异同点和元稹对潘岳悼亡诗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唐旺珍 《文教资料》2007,(26):19-21
悼亡诗是中国古代诗歌领域中比较特别的题材,在潘岳后成为专有名词,专指悼念亡妻的诗作,然而悼亡诗一直不是学者研究的热点。最近二十多年,随着诗歌研究的深入,学者对悼亡诗的研究也逐步展开,并在译析作品、个人研究论著、论文情况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作品中还存在着不足。  相似文献   

4.
苏轼的《江城子——记梦》与弥尔顿的《悼亡妻》分别为中西悼亡诗中的经典之作。这两首诗作虽题材相同,但在诗的风格、艺术表现手法、意象等诸多方面却大相径庭。试从以上几个方面对比分析这两首作品,并找到其差异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宋洋 《邢台学院学报》2015,(2):98-100,110
作为文人作悼亡诗历史河流中的杰出代表,潘岳、元稹婚姻状况、夫妻感情有诸多相似,他们的悼亡诗有很多相同之处:伉俪情深是其创作的渊源;借助物象和典故,抒发对亡妻的深切思念和浓郁的悲怆之情。但两位诗人因个性气质、社会体验的差异,悼亡诗又有很大不同:潘诗即景生情,反复渲染,语言繁芜华丽;元诗直抒胸臆,对比反衬,语言浅显质朴。潘元二人各有千秋,促使悼亡诗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6.
试论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悼亡诗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的“悼亡诗”是一种独特的写作范型,完整意义上的“悼亡诗”应该包括悼妻诗与悼夫诗。儒道思想在悼亡诗的两个核心主题———生死观和情爱观两方面具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潘岳是最早以"悼亡"命题的西晋太康年间文人,他写了悼念亡妻的三首《悼亡诗》,此后"悼亡诗"约定俗成为夫悼亡妻的专门题材。通过挖掘诗歌内涵,再现潘岳其人其情。  相似文献   

8.
悼亡诗是诗歌中的一种题材,历代都有著名的悼亡诗词作品。宋代梅尧臣的悼亡诗情感深挚浓厚。他所创作的悼亡诗多达三十余首,而其悼亡诗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写梦来怀念亡妻,即“梦怀诗”的创作,来表达对亡妻的沉痛怀念。在写法上用富有特征的侧面描写来抒写绵绵不绝的悼念之情。  相似文献   

9.
南唐后主李煜,虽以其词作最为人称道,但他亦有优秀的诗歌作品.在其各类诗作中,数量最多的是悼亡诗.通过对李煜悼亡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作内容的分析,结合古代悼亡诗的特点,能够解读其悼亡诗中蕴含的夫妻情感、道德情感、宗教情感和政治情感等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的感伤诗题材丰富,可分为伤时叹老、悼亡亲友、思友念远、感物伤怀等类型。白居易感伤诗形成了颇具时代特色和创作个性的感伤——超越抒情模式。白居易之所以形成这一创作特色,实与唐代佛教流传、禅宗形成的外在文化环境有关,同时亦与他本人在仕途宦海中自觉寻求以禅理解脱忧患的努力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的感伤诗题材丰富,可分为伤时叹老、悼亡亲友、思友念远、感物伤怀等类型。白居易感伤诗形成了颇具时代特色和创作个性的感伤——超越抒情模式。白居易之所以形成这一创作特色,实与唐代佛教流传、禅宗形成的外在文化环境有关,同时亦与他本人在仕途宦海中自觉寻求以禅理解脱忧患的努力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2.
悼亡主题在古代文学的发展史上一直都是引入关注的。潘岳以文人身份首次用诗歌形式直白地表露自己对亡妻的哀思,在文学史上首创悼亡诗之先河,进而在行文结构和艺术手法上都树立了一个典范。苏轼继承了潘岳悼亡诗的行文和艺术,创新性地将悼亡主题引入词中,使得悼亡文学又获得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绿表>、<葛生>这两首<诗经>中的悼亡诗感情真挚动人,语言优美纯净,极具魅力.历经千年仍旧没有衰竭,它们的写作手法和抒情方式影响了后世的很多悼亡作品.本文试图通过对两首诗歌的分析来看它们的诗情魅力以及它们对后世悼亡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诗情与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诗人,诗僧们不能回避诗歌的本质要素--情,而作为僧人,他们的创作又要引人见"性",但"情"与"性"对佛教修行者来说势如水火,因此诗僧经常处于诗情与道性的矛盾之中,僧诗的合法性也成为唐代教内外讨论的热点."诗情"与"道性"之间的张力,在僧诗题材的选取、物象的创设、意境的营构等方面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宫怨诗发展到唐代,出现了蔚为大观的可喜局面,不但创作人数多,而且题材广泛,使得宫怨诗成为唐代诗歌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宫怨诗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其本身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特色.  相似文献   

16.
论文在悼亡诗的领域中选择了向来较少为人关注的韦应物的悼亡诗,从韦氏夫妻的家世和修养探讨了其悼亡悲剧的根源,从其时间季节感悟模式的全方位阐述其内化悼亡悲剧情感的广度,从其悼亡诗审美选择表现模式的多角度论述其外化悼亡悲剧情感的深度,从而彰显韦应物在中国悼亡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弥尔顿的《悼亡妻》与苏轼的《江城子——记梦》均为中西悼亡诗中各自的经典之作。这两首作品虽题材相同,但在诗的风格、艺术表现手法、意象等诸多方面却大相径庭。试图从以上几个方面对比分析这两首作品,并尝试从中找到在这些方面两首诗作的差异所在。  相似文献   

18.
元稹、白居易的唱和诗为世人所称赞,其二人唱和之作不仅在当时社会轰动一时,而且对后世唱和诗歌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二人的唱和诗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写作手法和语言上都有着属于"元白体"独有的艺术特色。唱和诗在他们的诗作中有了新的意义,他们二人虽未开唱和诗之始,却将唱和诗推向了高潮。  相似文献   

19.
韦应物是古代悼亡诗的重要代表。西安出土了韦应物家族的四方墓志,这是我们研究韦应物悼亡诗的宝贵资料。将墓志与韦应物诗相对照,可加深对其悼亡诗的理解,并从韦应物诗集中发现更多的悼亡之作。韦应物悼亡诗的艺术特点深刻影响了苏轼等人的创作。  相似文献   

20.
《过故人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一首五律。孟浩然一生主要是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的,他继陶渊明之后,大力写作田园、隐逸题材的诗,并将之与谢灵运所开创、谢眺所发展的山水、行旅题材的诗结合起来,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先河。他的诗中,大多是描写山林幽静的景物,田家怡然自乐的生活,个人求官不遂的苦闷,洁身自好的孤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