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律翻译工作者在法律文本翻译中遇到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在目标语中找到能表达源语本意的、恰当的法律术语。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遵循语义对等的原则,而不是简单地去寻找与法律术语匹配的对等词。笔者将分析在法律文本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使用上下文线索、文本外语境和文本内语境、语法及语义、词义扩大及补偿翻译、借词及造词等一些策略,处理常遇到的法律含义与普通含义不同、一词多义、对等词缺位等几种翻译难题,达到法律文本翻译中法律术语的语义对等,以期为法律翻译工作者今后的翻译工作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法律术语的翻译是法律英语翻译中的难点,因为法律翻译既要求语言功能上的对等又要求法律功能的对等,而翻译中却经常没有确切对等词,面对的是接近对等、部分对等和不对等几种情况。因此,针对法律术语英译中的这种不完全对等现象可使用功能对等词、扩充词义和释义等方法来翻译法律术语。  相似文献   

3.
法律语言是高度专业化的语言,在语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自足性、规定性和精确性。法律翻译追求精确,力求准确传达源语语义,实现精准交流。但由于独特的法律文化和法律语言,以及译者和译文接受者本身的专业素养,法律翻译中经常存在语义缺失、语义错位、语义理解障碍等方面的语义不对等现象。此时需要译者根据相关原则进行语义补充,实现语义的尽可能对等,达到准确传达既定语义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李文娟 《海外英语》2011,(2):117-118
在翻译实践中,作者发现法律术语汉译中对等缺失现象频繁出现,并不可避免。作者首先对法律术语及功能对等理论作了概述,以便让读者对法律术语及功能对等理论有更系统的了解。其次,作者研究了引起对等缺失的原因。最后,作者探讨了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法律术语汉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潘其军 《考试周刊》2011,(87):93-94
法律术语的英语翻译直接影响到法律文件的翻译质量。翻译过程中可以法律对等理论为指导,运用比较法律研究的方法,在分析英汉法律术语特征,正确地理解术语概念在特定的法律文化中的法律内涵的基础上,通过使用功能对等词、扩充词义、释义等技术方法,实现法律术语翻译的准确性,最大限度地准确传递原法律文本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法律翻译主要在于法律术语的翻译,与科技翻译一样,其具有大量的专业术语,拥有其自身独特的专业性,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兼顾其语义及功能两方面的对等。本文通过对法律术语几个特点的讨论,得出几种常用的翻译方法:即寻找功能对等词、模糊语义模糊处理以及增减词汇。  相似文献   

7.
英语、汉语是英汉民族各自的文化产物,因而在语言中必然存在许许多多的反映各自文化特征的文化负载词。由于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在目的语中很难找到确切的对等词,从而形成语义空缺,这些空白给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将从四种空缺类型分析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状况。  相似文献   

8.
张云 《怀化学院学报》2010,29(6):102-104
颜色词对比在国内外已经取得很多成果,但对比仍局限在英汉语基本颜色词的对比,缺少一种系统的科学的操作性强的理论和对比模式。因此,将颜色词进一步范畴化,基于语义场和功能语义场这两个基本概念,用基本颜色词说明各颜色范畴的文化内涵,利用图形多角度对比不同语言中的颜色词,找到它们之间的文化同义现象以及相似点和相异点,并进一步分析功能语义场的独特优越性。其意义就在于为颜色词对比研究提供一种科学、系统和多维度的方法。在功能语义场视角下的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对比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二语习得和翻译研究亦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尤金·A·奈达在其功能对等理论中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和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本文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从语义、文体两方面来评析翟象俊所译的海明威小说《白象似的群山》,旨在分析该译作中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0.
英语、汉语是英汉民族各自的文化产物,因而在语言中必然存在许许多多的反映各自文化特征的文化词及文化负载词。他们所体现的文化空白甚至文化冲突给翻译带来很大的困难,在分析词义时无法在目的语中找到确切的对等词,从而形成语义空缺。在处理这类词上,通常采用四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冯燕 《海外英语》2012,(24):150-151
该文以"电子警察监控"为原文,从词语搭配中的语义限制以及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分析"电子警察监控"的译文electronic police monitor的合理性、词语搭配时的语义选择原则及翻译原则。翻译时为求得表达效果,译文可优先侧重功能对等,忽略形式对等。  相似文献   

12.
汉语数字的模糊语义与翻译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数的基本功能是用于计算,但在民间语言和学作品中,数字常并不表示确切的数量概念,这是数字的模糊语义现象;这种模糊语义的数字具有比喻或夸张的修辞功能,我们根据语义等值和功能对等的理论,探讨汉语数字模糊语义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社会的不断发展让商务英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是商务英语翻译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功能对等理论为商务英语的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从文章中的翻译实例可以看出商务英语在词汇和句式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而功能对等理论中的四个对等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有着诸多应用。彼得·纽马克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翻译策略,商务英语的翻译可以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采用这两个策略,从而提高翻译准确度。  相似文献   

14.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这一理论对于广告翻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因此,广告翻译应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灵活运用字义对等法、语义对等法、文化对等法等翻译策略来进行灵活的翻译.  相似文献   

15.
在汉英互译中,除了这两种语言的各个语义符号有自身所指意义,在各自的语境中会产生特定的意义外,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体系,语言特征,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为了达到最大程度的语义等值,我们经常不得不放弃词语,语法关系之间的表面对等。如果我们在翻译时尽可能地考虑各种因素,并适当加以处理,就有可能达到最大程度的语义等值,尽量忠实地表达原文意思。  相似文献   

16.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必然在其语言中打下烙印,产生大量的"文化负载词"。这些词在另一种语言里找不到对等或与之完全契合的词,产生语义空缺,造成翻译上的困难。文章从语义空缺的角度,对文化负载词进行分类,针对各类别的特点提出不同的翻译策略,以填补语义空缺,实现语符意义的转换和文化信息的传递。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最大障碍在于意象的传达。文章拟以翻译的语义对等原则为视角。并结合经典的古诗译例来探讨该原则指导下的古诗意象翻译策略。笔者初步总结出古诗意象翻译的三大具体策略:保留原诗意象:替换原诗意象;省略原诗意象。  相似文献   

18.
语义场是指在词义上具有某种关联的词集合在一起并且互相规定、互相制约、互相作用而形成的一个聚合体,是义位形成的系统。不同的语义场之间义位的性质是不相同的,义位之间的结构关系也是不相同的。这就使得我们可以将语义场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然后根据不同类型的语义场来考察分析语义的模糊性情况。  相似文献   

19.
运用语义场理论分析了语义变化中的逆命名现象。逆命名是指在原来词语前加定语,指代原来事物的现象。逆命名是语言确切化的一种手段,是语义场内义位间语义干涉的结果。逆命名词的基本结构是原隐含义素+核心义素。逆命名具有普遍性和被动性;逆命名词与其相对立的新词相互规定,逆命名导致义位链层次的增加或义位节的延长。不同语言中语义场的划分是基本一致的,但其逆命名词是非对应的。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语境是翻译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在寻求翻译对等的过程中,译者应该把握语境以取得能够与原文产生同样效果的译文表达。本文从语义及语体两个方面讨论了语境分析在对等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