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中原南迁的客家族群,长期保持着坚守中原文化的共同心理特征。音乐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旋律形态学等研究方法,将客家核心区域闽粤赣的客家音乐与中原核心区域河南音乐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后发现,两个区域之间的音乐文化上有共通之处,其文化关联性的存在是由于客家族群在迁徙中"文化觅母"的传播与族群对"我文化"进行有意识强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贺州客家竹板歌,是流传于贺州市客家地区的一种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说唱曲艺,是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源于古代中原,与南方各土著民族交流、融合,经过长期演变、发展,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及鲜明的地方特色.贺州客家竹板歌,明显整合了瑶、壮和其他汉族支系的民歌元素,曲调优美动听,别具一格.传承、发展、保护客家竹板歌,符合人民的精神需求,也是党和政府大力建设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客家三脚采茶戏自大陆江西赣南传入至台湾后,随时代演进与观众品味,逐渐发展为客家改良戏与客家大戏,放眼台湾客家剧团当今的发展,唯有荣兴客家采茶剧团一枝独秀,而其它的客家戏团仍旧以宗教活动的演出为主,对于客家戏曲的演出仍然是以传统戏目与在外台的戏剧演出的模式为基本。本文以台湾大竹堑地区为研究区域,选择荣兴客家采茶剧团的客家大戏舞台剧演出《乙未丹心─吴汤兴》作为研究对象,从客家戏曲在台湾的演进、仪式与戏剧的关系、与此剧团的表演,来探讨客家戏团今日的发展,剧本意涵分析,以及表演方式、角色诠释、音乐与舞台设计。申论在当今全球化与资本主义旅游表演兴盛的21世纪前10年,为求生存,这个剧团加入现代剧场表演形式与元素,呈现台湾戏剧由简朴逐渐发展到精致的风格。  相似文献   

4.
"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石壁地处宁化西陲,是客家先民北往南来的中转站。千年的积淀,形成了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文化传统,浸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宁化作为客家民俗文化的发祥地,最原始的客家话从这里形成,最古老的客家民间艺术、山歌、戏曲从这里推出和流传,最古朴的客家服饰从这里产生,最早的客家风俗从这里延续。客家音乐内容丰富,有怀古歌、劝世歌、情歌、革命山歌等。现今在宁化石壁一带的村村寨寨,仍活跃着为数众多的民间歌手,从老人到娃娃,都能即兴而发,唱上几曲地道的客家山歌。随着客家人的不断迁移,民歌的形式也带有一定地域文化而不断被人们传诵。宁化客家山歌既保留了北方中原古音的风格,又有南方楚音的格律,山歌比兴生动,贴近生活,男女老少都很喜欢,故宁化曾有"山歌县"之称。2005年,宁化客家山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5.
客家山歌是我国地方山歌里十分重要的种类之一,是我国民间音乐的一块璀璨的文化瑰宝。学校的音乐课堂是一个良好的客家山歌等民族文化传播和传承的载体。采用科学合理的引入策略,将客家山歌引入到初中音乐课堂,能够实现客家山歌更好的传承。  相似文献   

6.
论赣南采茶戏“矮子步”的形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南采茶戏是在当地民间灯彩和采茶歌舞的基础上,经几百年的发展、锤炼,形成了集歌、舞、戏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矮子步”同“单袖筒”和“扇子花”共同构成赣南采茶最具特色的三大表演技巧,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和鲜明的地方色彩.“矮子步”是赣南采茶戏中“生”与“丑”的最基本步法,其幽默诙谐的表演风格使其成为中国地方戏曲中的一道特色风景.矮子步不仅仅起源于茶园劳动,更起源于赣南客家人民各种各样的田间劳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挑担负重劳动.它是赣南客家人民几百年田间劳作与茶园生活历史沉淀和艺术结晶,更是客家文化艺术中的瑰宝.  相似文献   

7.
三明客家音乐文化是我国中原文化的传承和积淀,是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和其他文化的交汇、融合和流变的结晶,具有南方山乡特色。三明客家民歌的艺术渊源、音乐类型、题材特点、艺术手法独具特色,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三明地域的历史、社会、农耕生活等面貌,抒发了三明客家人内心的情感和愿望。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中教育改革步伐的深入进行,高中音乐教学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民歌作为重要的教学新资源被逐渐引入高中音乐教学中。其中客家山歌作为民歌艺术中的重要歌种,具有特殊文化底蕴和音乐因素,本文主要对客家山歌引入高中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客家山歌早日引入高中音乐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作为"五个一工程"奖和第十四届"文华奖"等多项奖的得主,是一部融赣南红色文化、传统客家文化精华与当代创作理念、创作技法于一体的采茶歌舞剧典范之作。将从该剧的题材、主题、音乐、舞蹈、服饰、舞美等方面,探讨该剧的艺术特色及其在赣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惠阳皆歌是客家民间音乐中的独特形式,以客家方言演唱,因其通俗易懂,故称为"皆歌"。其演唱随时随地信手拈来,即兴演唱。内容题材丰富广泛,歌词朴实无华,生动有趣,深受当地客家群众喜爱,并流传至周边客家地区,有着良好的传承性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1.
梅县松口客家山歌的音乐特征与演唱特点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县松口客家山歌,是中国著名民歌客家山歌中的典型代表,已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原腔的松口客家山歌旋律委婉、抒情、高亢,唱腔多种多样,在嫩软的松口话演唱下,更显其艺术特色。其对梅县松口客家山歌的音乐特征与演唱特点进行分析,探索梅县松口客家山歌的唱腔特点及演唱特色,就其总结传承松口客家山歌的演唱艺术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浅谈客家山歌的音乐特征及其歌唱教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客家山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是客家社会群体中最受欢迎和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分析客家山歌的音乐特征及把握山歌歌唱的咬字、衬词、唱腔风格等方面,对如何提高客家山歌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传承和发展客家山歌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广州的越秀山多年来活跃着客家山歌的表演活动,形成了广州的一大人文景观。客家山歌本是产生于乡村的民歌艺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而进入大都市,存在于都市中的客家山歌既保持了传统的自娱性和民众性特质,同时也被赋予了更多的他娱性、时尚性特征以及新时代的特点。它的存在一方面促进了客家音乐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身处异地的客家人的文化归属和故乡情结。  相似文献   

14.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客家山歌,特定的多元文化基因塑造出朗朗上口的艺术特色,客家山歌融入视唱练耳教学,其丰富的文化元素内涵和多元传统音乐特色,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好教材。文章从音准练习、节奏练习、视唱练习三个方面融入,改变原教材多西方少传统的缺陷,丰富了教学内容,植根侨乡因材施教,提高兴趣传承客家文化,延伸海外拓宽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15.
曾眉 《嘉应学院学报》2001,19(5):117-120
传统客家情歌 ,是客家山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质朴的感情 ,高超的语言艺术 ,在我国民歌中独树一帜。本文就客家情歌的语言美 ,从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及音乐美三方面进行了论述 ,并指出 ,客家情歌应该吸取中外民歌的精华 ,推陈出新 ,才能在传统基础上焕发青春  相似文献   

16.
浅谈客家山歌文化的传承及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客家山歌是客家优秀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客家山歌文化日益呈现边缘化的趋势,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山歌,赋予客家山歌新的生命力,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客家山歌文化的传承模式主要有家族的传唱传承、民间艺人的演唱传承、专家学者的研究传承,可通过建立全民参与的保护机制,对客家山歌加以创新保护、对客家山歌文化载体的保护、鼓励山歌走向市场等途径,对客家山歌文化实行保护和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粤东北城市客家山歌的实录报告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90年代起,粤东北地区的一些城市陆续出现了市民聚集在一起唱客家山歌的文化现象,本文以梅州城内的客家山歌对唱、翁源县城的"山歌集"和韶关市内的"山歌会"为实例,报告了这一音乐文化现象的背景、过程和方式,进而提出采集和研究客家山歌的迫切性与必要性的呼吁。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赣南客家山歌歌词的韵辙、句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客家山歌歌词的艺术手法特点及风格特征,旨在促进赣南客家山歌的不断创新与发展,进而达到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闽西、贺州客家人同属中原汉人,因躲避战乱漂泊他乡,与当地原住民经过长期的杂居、融合,发展成现在既有中原汉族语言文化,又有当地原住民风俗习惯的客家人,由此产生的客家民歌不仅国内反应强烈,在海外也影响巨大,值得我们研究。在此,对两地客家民歌的旋律色彩作一番比较,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客家民歌。  相似文献   

20.
客家山歌与我国其他民歌相比较 ,具有歌词通俗易懂 ,曲调音域较窄 ,使用地方方言衬词的习惯等共性 ;从客家山歌的个性看 ,歌词结构严谨 ,曲式结构平衡 ,使用装饰音 ,有细腻、婉转、优美、真挚的感情风格。客家山歌与外国民歌相比 ,存在很大的差异。客家山歌必须吸收一切民歌的精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