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归去来兮”语出晋代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兮”为语气助词,“来”亦为语助词。“归去来兮”即“归去”,而非“归去再转来”。若不明乎此,就会误用。如:1993年2月27日《中国青年报》一文题目为《雷锋,你归去来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归去来辞》,前后用两个“归去来兮”。读者皆解为由彭泽县归去来,来字下,无注,当是解作来往之来。窃以为不然。来字是语助词,无义,与《孟子·离娄篇》的“盍归乎来”的来字同。渊明《归去来》一文,篇首的“归去来兮”是在彭泽县准备回家时的口气;篇末的“归去来兮”是回家后在园中散步已晚,将回家休息时的口气。读者如果还不相信,请另外细看渊明亲手作的《归去来辞》和梁昭明太子的《陶渊明传》,就可彻底知道。我为一般读者方便,暂将《归去来辞》和《陶渊明传》的内容讲个大概如下: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的《归去釆辞》是一篇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名作,但篇名及文中的两个“归去来兮”应该作何确诂,心里存疑颇久,最近读到彭泽陶同志的《论陶洲明〈归去来辞〉中两个‘归去来兮’》一文(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一期)颇有启发,也想对此发表些鄙陋之见。 彭泽陶同志认为两个“归去来兮”所表观的是两个意思,第一个“归去来兮”“是在彭泽县准备回家时的口气”;篇末  相似文献   

4.
一、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其”字教材未注。这个“其”字,既不是代词,也不是副词,用法比较特殊,不可不注。“其”是连词,用法同“而”。裴学海《古书虚词集释》:“‘其’犹‘而’也。‘其’训‘而’,‘而’亦训‘其’。”《战国策·魏策》:“楚国虽有富大之名,其实空虚。”“其”作“而”;又《楚辞·离骚》:“芳菲菲而难亏兮。”王逸注:“‘而’一作‘其’。”可证“其”与“而”可互训。课文中,“其”与下句中的“而”互文。“其”与“而”互文的用例,在辞赋中十分常见。如《楚辞·九章》:“山萧条而无兽兮,野寂寞其无人。”又如《…  相似文献   

5.
彭泽陶同志在《就<归去来兮辞>两个“归去来兮”的解释答复叶晨晖同志》(见《广西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二期第三十七页)一文中认为我是受了《古文观止》注的影响,“擅自把‘归去’改为‘归隐’。”我希望彭泽陶同志再看一下我那篇小文,我是将“归”解释为“归隐”的意思,并无妄改古人之著作。“归”能否解为“归隐”,完全可以作进一步的探究,我亦将虚心听取。  相似文献   

6.
对陶渊明“归去来兮”的解释似有定论,众多版本都解释为:“归去来兮,即‘归去’的意思。‘来’在这里是语气词,无实意,‘兮’语气词,多用于韵的句末或句中,表示停顿或感叹。”人教版教材的课后注释也持这种说法。笔查看相关资料,结合陶渊明的写作背景,以为将“归去来”解释为“归去”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
释“兮”及《九歌》句结构的分析廖序东一《文心雕龙·章句》:“又诗人以‘兮’字入于句限;楚辞用之,字出句外。寻‘兮’字成句,乃语助余声。舜咏南风,用之久矣,而魏武弗好,岂不以无益文义那?”这几句话概括出了“兮”字的性质、作用、使用方式以及使用的历史变化...  相似文献   

8.
《楚辞》中的“兮”字,原是楚国的方言。郭沫若《楚辞·离骚》注译:“‘兮’,古音读‘啊’”。孔广森《诗声类》云:“‘兮’,古音当音‘啊’”。自此以后,十多年来各类古典文学选本对“兮”字的注解,都依照他们两人的说法,注云:读“啊”或“呵”。如新近出版的程嘉哲《九歌新注》云:“把其中(指《九歌》)的‘兮,字都按古音念成  相似文献   

9.
兮今音“奚”(xi,平声),是延续《广韵》“胡鸡”切之读音,王力先生将其归入上古声纽的“匣”母,上古韵部的“支”部。《说文》:“兮,语所稽也。”左安民说:“‘稽’本为‘停留’的意思,这里是指声音延续义。”据《汉语大字典》,“兮”是“语气词,多用于韵文,相当于‘啊’”。但《说文》未给出“兮”字读音的线索。“兮”作为语气词用来表示“停顿或舒缓,往往带有抒发感情的作用”,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如《诗·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但广泛而频繁地使用“兮”,则是在楚辞中。根据东汉王逸《楚辞章句…  相似文献   

10.
兮今音“奚”(xi,平声),是延续《广韵》“胡鸡”切之读音,王力先生将其归人上古声纽的“匣”母,上古韵部的“支”部。《说文》:“兮,语所稽也。”左安民说:“‘稽’本为‘停留’的意思,这里是指声音延续义。”据《汉语大字典》,“兮”是“语气词,多用于韵文,相当于‘啊'”。但《说文》未给出“兮”字读音的线索。  相似文献   

11.
说“兮兮”     
“兮”这个楚地方言语助词流传至今,至少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作为书面语言最早出现在古代典籍中,恐怕要算《诗经》了。到春秋战国时期,“诗歌中每隔一句的末尾用一个语助词,如‘兮’‘思’之类,便成为《楚辞》的主要形式”。(《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屈原的诗中几乎每首都用到了这个词,使用频率很高。后人对它的研究也是详尽备至的。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中选有诗经二首,即《伐檀》和《硕鼠》。《伐檀》诗“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句中的“不”字,《硕鼠》诗“无”食我黍”句中的“无”字,课本上均作副词解释,分别译注为“不是”、“不要”。这两个字在这具体语言环境里,是副词还是语助词,怎样解释更为符合原意,我们认为应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13.
“穿凿”     
“穿凿”,是有些读书人好犯的毛病之一。即使如宋代的大学问家王安石也难免,苏东坡为此还“调谑”了他一番,事见《调谑编》: “东坡闻荆公《字说》新成,戏曰:以‘竹’鞭‘马’为‘笃’,不知以‘竹’鞭‘犬’有何可‘笑’?公又(疑为‘反’)问曰:‘鸠’字从‘九’从‘鸟’,亦有证据乎?坡云:《诗》曰:‘(?)鸠在桑,其子七兮。和爷和娘,恰是九个。公欣然而听,久之,始悟其谑也。”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归去来兮辞》中有“复驾言兮焉求”一句,注释为:“还要驾车出去探求什么呢?驾言,指出游。”既然“驾言”指出游,串讲怎么变成“驾车出去”了呢? “驾言”语出《诗经》,如《邶风·泉水》:“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这里是驾车出游。《卫风·竹竿》:“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此处为划船出游。所以《管锥编·毛诗正义·泉水》云:“操舟曰‘驾’,苏轼《前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即此‘驾’:御车亦曰‘驾’,苏轼《日日出东门》‘步寻东城游,……驾言写我忧’,乃此‘驾’,故为章惇所纠,而以‘尻  相似文献   

15.
文言虚词数量较多,用法也较为复杂,学生不易掌握,讲授文言文时,将一文中用得频率较多的虚词的用法加以分类、铨释,便于学生掌握。现将《<指南录>后序》中“以”字归纳十种用法例释如下。一、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以”:语气助词,只是一个音节,无义。《辞海》“以”条字注十七:“作语助。如可以;得以;能以;足以。”《中华大字典》“以”字注十一:“语助词。《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  相似文献   

16.
谈“兮”字     
“兮”字,许慎《说文解字》注:“语所稽(停留)也.”杨树达《论诠》:“语末助词,无义.”《现代汉语词典》:“助词,跟现代汉语的(啊)相似.”现在,试看《诗经·齐·东方之日》:东方之日兮.披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全诗就此两章,大意是摹状“姝”入我“室”时小心翼翼,免得弄出响动,惊动他人而被发觉.第二章写离开“闼”时状况,大意同一章.这诗是否走婚不得而知,但生怕他人知觉而告知对方,如果按“啊”字来译“兮”,那么悄悄状的诗意就荡然无存了.因为这首诗的内容规定了“兮”字在此可不属于那种大呼小叫可以张扬的色彩类的语气词,很显然与下面这首诗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17.
《楚辞·九歌·国殇》“凌余阵兮躐余行,主骖殪兮右刃伤”二句,今《楚辞章句》、《楚辞补注》各本王逸注云:“言敌家来,侵凌我屯阵,践躐我行伍也。”此注“敌家”一词,钱钟书先生《管锥编》第2册谓乃汉、唐古语,今语则分言“敌方”、“冤家”,并引《三国志·蜀书·法正传》“敌家则数道并进”(‘则’字各本无,钱先生误衍)一语为证。今案:《楚辞》王注“敌家”本作“敌众”。《国殇》前云  相似文献   

18.
四十一 可 《西厢记》二本三折[乔木查]:“我相思为他,他相思为我,从今后两下里相思都较可。酬贺间礼当酬贺,俺母亲也好心多。”曲中“较可”二字,吴晓铃先生注曰:“减轻。可,语助词。”(见吴注《西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八年版)王季思先生注曰:“唐人诗:‘记得玉人秋病较。’较谓病轻也。可,助辞,较可犹云轻可,元剧屡见不鲜。”(见王注《西厢记》,上海古藉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按:  相似文献   

19.
鲁迅重要诗作《自题小像》,其中有句云:“寄意寒星荃不察。”人们对于“荃不察”理解有歧意,现摘编几家解释,供教学参考。“寄意寒星苍不察,”是“述同胞未醒,不胜寂寞之感。”(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 “诗中‘荃不察’一语是从屈原的《离骚》中‘荃不察余之中情兮’中来的,一般解作楚王不了解屈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 我刚接触苏教版小语教材,对教材中有关标点符号使用的情况想提两个问题: 1.人物想的内容加不加引号。第六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中“小骆驼默默地想:我……”“想”字后未加引号,而《水上飞机》中“小海鸥想:‘客轮……’”“想”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