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不少家长太好说话了: 孩子说:“我要吃蛋糕。”父母说: “就买,就买。”孩子说:“我要那个会摇尾巴的小狗玩具.”父母说:“好的, 好的.”孩子说:“我要到游乐场玩。”父母说:“马上去,马上去。”要问这些家长为什么对孩子百依百顺,他们大都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说:“不顺着不行啊,否则非闹得天翻地覆不可.”他们不知道正是家长这样一味迁就, 过度地满足,养成了孩子专横跋  相似文献   

2.
有人发现:有的父母自己不读书,却十分重视孩子的读书;有的家长见书就买,却不知道怎样去指导孩子读书.孩子的成长与读书是分不开的,但选择性的阅读往往会事半功倍.心理学家也渐渐地认识到散漫式的、没有选择性的阅读会使学生养成散漫式的思维方式.社会上的一些课外读物没有教育意义,而小学生生活阅历少,缺乏辨别力,容易受到影响.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要指导学生选择好课外读物.  相似文献   

3.
任性,是当今中国“小皇帝”们的通病,究其原因,都是由父母们迁就、放纵所致。现在,由于独生子女的特殊地位,孩子被家长视为掌上明珠,娇惯放纵。大家对下面这样的场景恐怕并不陌生:一对父母带着孩子逛商店,在琳琅满目的玩具柜前,孩子吵着要买,父母不答应,孩子就大发脾气,又哭又闹,甚至赖在地上不走。无奈,做父母的只好顺从。孩子拿着刚买的玩具,破涕为笑。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的要求,家长事事顺从,处处迁就,无原则的放任、姑息。孩子纯洁的心灵会产生一种信息反馈,形成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天下无己不能之事,只要一哭闹,父母就会心软、屈服,就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他们便常常提出非分的要求。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产生一种优越  相似文献   

4.
克克 《小读者》2012,(12):1-2
一、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反之,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关键在于家长的自我定位。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  相似文献   

5.
教育孩子是做父母的天职,想把孩子教育好也是父母的共识。但不少家长由于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知识,使家庭教育步入误区。生活上过度迁就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物质要求也应得到相应提高,这也无可厚非,但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日益迫切,为了孩子,苦了自己,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使孩子养尊处优,一个个变成“小皇帝”“小公主”。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现,一些孩子比较"怕生",见到父母的同事或朋友会本能地躲到家长身后;有些孩子则比较"人来疯",只要家  相似文献   

7.
悄悄的批评     
不知道家长发现没有,有时候对孩子轻声细语地悄悄批评比大声地严厉训斥更有威力。有时,悄悄地对孩子讲话不仅可以使孩子感到父母拥有现代家长的高雅、文明,而且还带有现化人的某种特殊魅力。多年来,我一直从事中外青少年教育比较研究。在现代家庭教育方面,我发现中外家长有许多不同的作法,因而也就出现不同的效果。例如家长带孩子外出买东西,遇到孩子非要买一样东西或非要  相似文献   

8.
温州读者戚伟问:“儿子要买什么、去哪里玩,只要提出要求来,我都会给予满足。可最近我发现他的要求越来越多且有些不合理。不答应他,他的眼泪就像打开的水龙头下的水,哗啦哗啦地流。想想就这么一个孩子何必跟他过不去,可老是依他肯定不行,该怎么办?”主持:孩子提不合理要求,实际上是对父母的一种考验。怎样拒绝,父母还真得和孩子来一番斗智斗勇的较量。本期,我们关注这个令父母头疼的问题,分享杭州安吉路早教研究中心部分家长的高招。  相似文献   

9.
夏志萍 《学子》2014,(3):33-33
正很多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家长为孩子作的美好规划:让我们家孩子周末去学钢琴,暑假学游泳,寒假学舞蹈……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全能的人;也有的家长总是苦于孩子的调皮:我们家孩子真是调皮,谁都拿他没办法;……孩子就像一本难以读懂的"无字书",很多父母在孩子的诸多问题面前常常不知所措,困惑不已,于是乎,父母们就会运用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要去学这个,要去学那个,往往结果事与愿违。如何能够让孩子真正的以兴趣的方式掌握好各方面的知识,发展更广阔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10.
《少年儿童研究》2010,(11):61-61
初级阶段——掌钱能力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乱花钱,因此“剥夺”孩子们掌控钱的机会。比如要买什么东西,统统向父母伸手要,孩子们得到的压岁钱,家长们也会说:“压岁钱由父母来帮你保管”,全数地将压岁钱收回去。这样做的弊端是,孩子们会因此养成要花钱就伸手,一有钱就赶快花光的习惯,而缺乏对消费的规划意识。  相似文献   

11.
于静宜 《班主任》2011,(1):32-34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家长的教育至关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性格特征、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在对家长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家长不停地反思"自己的孩子怎么了",却没有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怎么了",即便知道"自己的教育方式出问题了",也没能理出一个思路并按这个思路去解决问题。几乎所有家长都明确表示"很难找到  相似文献   

12.
会念书的孩子,未必懂得理财。当前,学校教育中的理财教育严重缺乏,那么,家长就不能忽视对孩子理财方面的培养了。为了使孩子长大后不会掉入金钱的陷阱或因为缺乏理财知识而使生活陷入困境,那么我们现在就应该给孩子以理财教育。孩子如果缺乏对金钱的正确认识,父母也没有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在金钱面前,孩子可能会走入以下误区。1.孩子养成攀比的心理,向同学炫耀家里的财富,或不顾家里的现实情况,硬要买名牌服饰、名牌文具。2.孩子在没有足够的零花钱时,向同学借钱,并不断累积,在同学中形成不好的信用形象,进而影响孩子的交友和学习。3.孩子容…  相似文献   

13.
不少家长都有这样的感受:一件价格挺贵的玩具,没买时,孩子拼命想要;刚买时,孩子把它当宝贝;可没几天时间,孩子就玩腻了,丝毫不想再去问津.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之一,就是父母没有掌握满足孩子要求的缓冲效应.  相似文献   

14.
读者来信     
作为家长,我们经常要想办法把孩子和电脑隔离开来,因为总觉得他们打开电脑就是在"玩",一玩就忘了学习。看了编程教育的文章,我才发现,关键是要找对让孩子"玩"电脑的方法。如果不是被动地玩别人编出来的游戏,而是自己主动地想办法编一个好玩的游戏,那不就是在"学习"吗?  相似文献   

15.
现在的家长们总是想方设法去培养孩子们在各方面的兴趣,可令人担忧的是忽视对孩子劳动能力的教育与培养.如今的孩子轻视劳动,更缺乏劳动能力,在生活自理方面过分地依赖父母.因此,我们认为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源头活水".只有提高劳动教育实效,才能促进孩子全面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幼儿园门口,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一些一情景:有的孩子哭闹不止,不愿父母走开;有的提出诸如“星期天回家给我买电动小飞机”,“星期六回家给我做最好吃的东西”等要求;有的干脆抱住家长的腿不放为了摆脱孩子的纠缠,有些家长就说:“好好好,只要你不闹,里期天一定给你去买”如此这般,孩子听了家长的“许愿”,即使很不情愿,也只好带着某种期盼,乖乖地进了幼儿园这些家长把“许愿”当成了专治百病的良药,殊不知这样做不利于孩子品德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有些新入园幼儿总觉得在幼儿园不如在家里那样自由,幼儿园的各种活动、各项纪津等都使他感到很不习惯.有的不愿到幼儿园,有的成天哭闹.为使新入园幼儿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家长与教师应当相互配合,尽量做到以下几点:一、家长对孩子的爱要适度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这一点表现得更加明显.然而,父母对孩子的爱要适度,不要过分溺爱,使孩子变成家里的“小皇帝”.要吃什么就给什么,要玩什么就买什么.要骑马,父母就得爬下让他骑.一切部按照孩子的要求去办.慢慢地便养成他任性、执拗的不良习惯.这样的孩子入园后就觉得处处满足不了自己的要求,不乐意在幼儿园学习、生活,厌恶幼儿园.这就要求家长做到,在孩子进幼儿园前,让孩子知道:不是任何要求都能满足的,如买东西,有需要和可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曾经在师大附中工作,给我一些在思想教育理念上的启发,即教育工作者必须有两条信念,一条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另一条是"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我们现在的父母,我们的老师都爱学生,但是我感觉很多老师、很多家长不知道怎么去爱。爱学生最主要的是要理解学生,父母爱孩子最主要的是要理解孩子,要相信孩子,同时要和孩  相似文献   

19.
徐岫茹 《宁夏教育》2006,(7):138-138
近日,一位家长谈到一件事。一天要吃晚饭了,8岁的儿子却说:“我不想吃饭,只想吃羊肉串!”妈妈说:“不行,饭做好了,不能吃那个!”孩子仍坚持要吃,爸爸说:“羊肉串不卫生,就不能吃,不好好吃饭我揍你!”于是,孩子大哭。奶奶说:“乖乖别哭!吃个羊肉串怕啥?奶奶给你钱!”爷爷说:“你俩跟孩子发什么火?走,爷爷带你吃羊肉串去!”父母的“教育”都无济于事了。从这个实例可以看出,无论是父母对孩子强制命令而造成的亲子关系的对立.还是老人缺乏原则地对孩子的迁就,都犯了同一个毛病,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家长被孩子所控制了。  相似文献   

20.
赵友明 《班主任》2004,(5):39-39
孩子吃东西时常将食物撒得满桌子都是,为了教育他们,家长总让他们把散落的食物全部捡起来.有一天,家长命令孩子:"捡起最后一块!"孩子困惑地找着."就在那儿!"家长指着一块面包屑说.孩子瞪着眼看了半天还是看不到,最后家长很恼火地走到孩子身边,刚要说:"你的眼睛怎么啦,不就在那儿吗?"话还没出口,发现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居然看不到那块面包屑.这位家长想:"冲孩子瞎发了半天脾气,原来孩子根本就没看见那块面包屑.真是可笑."其实,在我们的教育中时常会出现这种尴尬的事情.有时我们对学生发了半天火,如果站在学生的位置去看一件事,也就不会发火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