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总得‘读’,对于那些感情充满的课文或片段,一定要充分发挥渎的作用。”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渎中整体感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渎中培养语感,在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种情感是随着阅读的深入而逐步产生的.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入境又人情。这种情感的共鸣,是阅读能力达到较高层次的体现。感情朗凄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感知、感悟。又能反映学生阅读深入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新课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通过朗读,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神思匠心,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入情入境;通过朗读,那些原本无声的文字变成有感情的音符,我们将其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从而使蕴涵于课文中的思想感情浮出于文字表面;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指导朗读则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在教学中通过教师范读、找准读点、体悟人物情、传授技巧等方式进行朗读指导,实现有感情地朗读,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课文语言优美、浅显易懂,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地读,深入地读,零距离地与文本对话,在有感情地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更深地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相似文献   

5.
品味语文,就要“读”,还要多“读”,才能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朗读,学生眼到心到手到,能将课文的感情色彩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通过朗读,能深刻领会文章的含义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文内容才能被学生吸收,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读不仅使课堂出彩,更是学生言语的表达,心声的表达。如何让学生充分地读出个性,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寻找乐趣,在读中体会意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6.
王晓 《快乐阅读》2011,(10):183-184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春风下又放出了它的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追捧。本文从自读感知阶段朗读的"量",精读领悟阶段教师指导的"度",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朗读的"质",这三个方面谈一些自己浅显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正>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为了使学生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阅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8.
孟娟 《教育》2013,(6):51
古人很重视朗读在学习中的作用。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课堂阅读对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的情感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能忽视朗读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9.
《大纲》指出:“语文课程,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朗读,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同时,教师通过朗读还可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于是有教师认为今后语文好教了,只要让学生一味地读,教师无需多费口舌。于是,齐声读、自由读,男声读、女生读,小组读、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史得红 《甘肃教育》2020,(5):165-16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流畅的、有感情的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直接感知文章的情感、节奏,体会文章语言的形式美、内涵美,而且有助于学生写作时语言表达的自然流畅。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朗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相似文献   

12.
<正>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它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课文饱含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化语言的敏锐性,这就是有效朗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春风下重又放出了它的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追捧。本文试着从自读感知阶段朗读的"量",精读领悟阶段教师指导的"度",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朗读的"质",这三个方面谈一些自己浅显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课本每课的课后要求中都有这样一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读好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小学低年级是学习阅读的启蒙阶段,一定要从小培养最基本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6.
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琅琅的朗读声中,让低年级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出感情.只有将情感真正地融入朗读课文之中,才能更好地培养朗读品质,使朗读有质的提升,丰富朗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朗读,语文教学之根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思想的理解,使他们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但在我们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就朗读而言,常常有这样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朗读,是最经常的、最重要的阅读训练;朗读在发展语文素质教育中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使学生达到正确、流利、有感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春风下重又放出了它的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追捧.然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引领,而忽视了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相似文献   

20.
通过几年来的朗读教学实践,笔者初步总结出感情朗读的方法——悟情导读法。我们知道,任何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要读得有感情,首先必须充分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作者取得情感共鸣,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入境又人情,再加上适当的朗读技巧指导,那么在朗读中体现这种情感就不难了。一、分析后之读在小语课文中,随处可发现饱含着作者深厚情感的语句、段落、篇章。作为教师,应善于帮助学生捕捉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