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北大荒精神是黑土地上生发的独特精神旗帜之一,将北大荒精神融入龙江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时代新人、打造龙江地方高校特色校园文化、传承龙江精神的内在需要。因此,龙江地方高校应从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三重维度”推动北大荒精神融入校园文化,以激励学生的奋斗精神和创业热情,从而助力龙江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2.
北大荒精神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北大荒精神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理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北大荒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依靠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导、加强校园文化渗透、借助新媒体传播、融入社会实践活动等路径实现.  相似文献   

3.
在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育人实践中,为充分全面地践行核心价值观,同时,为了更好地提升民办高校的整体育人实效,全方位推动育人工作的高效化发展,有必要深入全面贯彻落实北大荒精神。可以说,北大荒精神具有非常明显的时代价值,它不仅仅是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因此,在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实践中,有必要深入全面融入北大荒精神。  相似文献   

4.
北大荒精神具有顾全大局、勇担重任的爱国主义;精神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主体精神;追求崇高、无私奉献的道德精神;崇尚科学、改革创新的科学精神深刻的内涵,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政治导向作用、道德教化作用、人文精神培育作用。通过北大荒精神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与理论学习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为北大荒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生命力所在。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高校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应开拓"以文化人"的育人路径,切实做到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涵育人、以社会实践文化锤炼人、以域外先进文化启迪人,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6.
将壮族传统体育“花炮”引入桂西高校体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花炮"是一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深受壮族同胞的喜爱。结合桂西的地理环境、民族文化资源以及桂西高校体育教学设施滞后、体育课程单一的特点,将壮族传统体育"花炮"引入桂西的高校,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不仅符合国家"让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之精神,也对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了"大学语文"课程在当前高校教育中的现状,提出了高校教育决策者要转变教育观念,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多关注国民精神、民族精神的发扬和重塑,实施拓展式教学等建议,以加强"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改革,充分发挥"大学语文"的教育功能,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大思政格局的构建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北大荒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振兴东北的重要精神动力。大思政格局下将北大荒精神的丰富内涵融入大学生思政课堂,对推动构建大思政格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四个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妍  王亭 《上海教育》2013,(19):58-59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党的十八大报告突出强调"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也明确指出:要针对大学生"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这些重要论述,为高校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要求我们在新时期必须把民族精神教育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武术的思想理论、方法在数千年的流传中,经历了历史的选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从传统武术中,可以领略到儒家的"和谐"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道家的辩证法思想和自强不息的民族之魂。高校武术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的导入,使武术成为一种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最好的载体。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7.
18.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在秦朝之前"玺"和"印"是同义词,都是指印信、图章,没有尊卑的差别。秦朝以后,皇帝的印信专称"玺",臣民的印信、图章通称"印"。"秦印"和"秦玺",就战国时期来说所指称的内容是相同的,是同义词。就秦朝以后来说,"秦印"和"秦玺"的词义都缩小了,"秦玺"由通称变成了特称,专指皇帝的印章,"秦印"指称皇帝印章以外的印章,"秦印"和"秦玺"变成了在词义上互补的两个概念,成为类义词。  相似文献   

20.
句法分析中,“V个VP”结构常以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吸引专家、学者们的注意。他们的研究视点大多聚焦在“个”的性质上,而对“VP”的重视不够,即使在论述“个”时也是说法不一。从“具体与抽象”、“指称与陈述”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个”字的性质日益边缘化且在与“VP”搭配中存在“游移”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