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谢灵运的山水诗,向来难逃"玄言尾巴"之讥,这实流露出人们对玄言诗的一种偏见。本文认为,"玄言尾巴"的背后隐藏着作者的一股深情,而玄理与深情的融合,再加上诗中"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山水描写,这一切不仅使谢诗达到了情、景、事、理相浑融的艺术高度,也使其与一味"究心抽象原理"而丧失真情实感的东晋玄言诗分道扬镳,从而开启了一代新诗风。  相似文献   

2.
东晋玄言诗风盛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佛教对当时文人浸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佛教的影响 ,孙绰、许询等玄言诗人一方面继承了郭璞五言诗创作以玄理入诗的作法 ,另一方面又扬弃了其中与玄理相伴的神仙家言 ,使得郭璞诗中尚存的“坎咏怀”的内涵与“飘飘而凌云”的审美感受消失殆尽 ,导致《诗》、《骚》体尽、“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创作成为一时风尚  相似文献   

3.
东晋是玄言诗流行的时期。玄言诗因以枯燥的说理代替形象的塑造,辞雕旨虚而日益遭到遗弃。东晋诗人将山水诗引入玄言诗中,清新细致的景物描写和玄远虚灵的意境使诗歌获得了新的生命力。随着山水描写成分的逐渐增多与玄言成分逐渐减少,山水诗最终取得了独立的艺术地位。  相似文献   

4.
很多学者认为,晋宋之际,殷仲文、谢混用山水改变了玄言,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他们的确对玄言诗风的转移有重要影响,但并不是从山水的角度.实际上,殷、谢的诗歌恢复了对华美、意趣的追求,直接继承了建安、太康诗风,从而引导了元嘉诗人抛弃玄言诗风,对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道教重要经典《真诰》中的诗歌具有游仙诗和玄言诗的双重特征,游仙诗通过描绘神奇美妙的神仙生活来诱导徒众;玄言诗则阐述道教玄言哲理以教导人们如何修道成仙。二者是有机统一的,并且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6.
就表达内容而言,兰亭诗无疑属于玄言诗,也体现了玄言诗理感赏心、情调逍遥、意趣恬淡的审美特质。但是,由于兰亭诗创作特殊的山水背景、"以玄对山水"的审美态度、趋同的审美心理以及因景体玄的创作倾向,使兰亭诗与一般玄言诗又有细微区别。二者之间,既表现出兰亭之景与山水清音的趋同性,又表现出直接说理与参玄悟理之差异性。而兰亭诗追求的理趣与诗思的融合,又拓展了玄言诗境,对后代诗歌尤其是山水诗影响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7.
山水诗在玄言诗中已初露端倪,到了东晋,玄风大炽,玄言诗成了玄学枯燥的说理工具,然而,在独特的历史条件下,也孕育着新的诗歌形式——山水诗。由于隐逸行为的日渐普遍,对自然的爱赏和领悟遂成为名士们的集体爱好,于是产生了谢灵运这样的不是隐士的山水诗人。沈德潜《说诗语》:“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所谓“性情渐隐”指的就是玄言诗人不拘礼法,任情放达,至情至性的个性气质逐渐隐退,而“声色大开”也是相对高古浑厚的魏晋古诗。特别是“理过其辞。淡乎寡昧”的东晋玄言诗而言的。从此以后,诗歌日益讲求辞采、骈偶、声律.讲求表现的精致和新巧,诗坛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转关诗运的关健人物当推谢灵运。[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从魏晋到刘宋,玄言诗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东晋中兴,刘宋衰落的基本态势,期间山水诗伴随着玄言而来,以玄理性抒情的形态存在与酝酿了近百年后,最终取代了玄言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田园与诗人得意忘象的玄思有着密切的关系;山水、田园诗在精神上继承和演化了玄言诗,实现了诗歌玄言的诗化,使得淡乎寡味的玄理诗歌创作最后又回到了抒情的传统方式上。  相似文献   

9.
在魏晋南朝时期并没有“玄言诗”的名字,“玄言诗”的概念是今人提出的。结合南朝人的论述不难看出,所谓玄言诗其实就是南朝人所说的受了玄学之风不良影响的诗。不过,南朝人所指的不良影响包括思想趋向、作品基调、辞采和词趣四个方面,而当下的研究却并未完全据此立论,往往脱离南朝人的评价,根据自己的理解,在魏晋诗歌中选出一部分作品,然后名之日“玄言诗”,并据此为他们的玄言诗研究提供支持。由于研究者所面对的作品互不相同,有关这个问题的研究也就无法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0.
西晋时玄学更日益兴盛,玄言也渐渐走进诗歌,其表现为:在诗歌中对人物风姿神情做玄学性的品鉴;在诗中表达出对玄学的企羡,写出在自然景物中逍遥甚而是体悟玄理的境界;在诗中谈玄论道;以玄学思想方法为抒情辅助.这些都可视为玄言诗的先声.  相似文献   

11.
玄学思想方法对魏晋诗歌的艺术风貌有较大影响。委运自然的思想形成了诗境的平和淡远;言意之辨尤其是得意忘象的思想方法使诗歌意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冥观静照的思想方法又与诗歌的静态清趣之美有直接关联。此外,有关南朝诗论家对于玄言诗“淡乎寡味”的评价,应该从玄言诗人的创作追求与评论家的诗学观念两方面来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关于东晋玄言诗“主要是用抽象思维即逻辑写的”的结论,值得 商榷。只要对东晋玄言诗的真实相状认真分析,并正确评估“理过其辞”的问题,便可 知玄言诗仍属形象的抒情的诗,并非只谈玄理,完全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老庄哲学的 讲义或注疏。这点,玄言诗的首席代表孙绰之诗便是最典型的例证。  相似文献   

13.
玄言诗是玄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魏晋时期玄学思潮在诗歌瓴域渗透而产生的一种哲理诗。玄学最初是魏晋士人用老庄思想阐释儒家学说,企图为虚伪名教寻找存在的依据而发展起来的,后来就演变成以老庄思想为中心的人生哲学。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佛经译本中有许多颂赞性偈语,僧人用这些偈语来宣传佛理佛法。当时文人就仿照这种形式写出了宣传纯粹玄学义理的玄言诗。这种诗在嵇康阮籍诗歌中已经露出了端倪,在西晋永嘉年间到晋宋之交的一百多年里风靡了整个诗坛,成为当时诗界的主流。因此从内容上来说,玄言诗充满玄理,借山水自然表现他们的洒脱与高深;从形式上来看,它受到了当时佛经译本和僧徒说经方式的启发。玄言诗人以山水媚道,把玄学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用于对山水的审美观照,因此它虽然被贬为“淡乎寡味”,但它开创了以山水明理的先河,对以后山水诗的兴起和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世人认为陶渊明诗有玄言意味,其述说形式有三:一是以人物在自然景物中的活动述说玄理,二是写出自然景物对玄理而言的比拟意味,三是直述玄理.其<形影神>称影依形生,不同意郭象的"自生、自尔、自化"思想,表现在诗作中,即述说玄理要依托自然景物与人文环境,这就是陶渊明对玄言诗的改制.  相似文献   

15.
晋宋诗玄融摄之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玄学对诗歌的影响可上推至魏晋之际玄学初起之时。就其影响的深浅,可将此部分诗歌分为玄言诗与玄理诗两个发展阶段。玄言诗以其纯粹演理的功能而大昌于两晋玄坛。晋宋之际,玄理诗则是以其自传精神而展现出诗歌艺术所具有的韵味美感。由玄言诗而玄理诗,从而为诗歌融摄玄学寻找到了最为完美的契合方式。玄理诗的孕育,至陶、谢而臻于成熟,并以其诗玄融摄的手法影响到后来山水田园诗人。  相似文献   

16.
王象春论     
晚明山左诗经历了一个由标举齐风到宣扬禅诗、侠诗的演变历程。明末山左诗坛巨擘王象春,倡导禅诗、侠诗,欲“重开诗世界,一洗俗肝肠”,其《问山亭集》之诗“自辟门庭”,其“箕踞悲歌”,抒写末世士子的侠戾之情与兀傲之气,而其清隽神秀之作亦极具艺术价值,并且透出王士Zhen“神韵”诗的端倪。  相似文献   

17.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她留存的诗虽然为数不多,但却有着深湛的思想意蕴,沉厚的时代内容和浓挚的艺术气韵。诗中豪气纵横,笔触犀利,充盈着阳刚之气、骏健之风,形成了与其词风迥然有别的独立诗格。  相似文献   

18.
文学史上对玄言诗的评价一直存在较大的片面性,其原因是对玄言诗缺乏"区别对待"。玄言诗有两种创作类型,即铺演玄理和立象尽意。铺演玄理的玄言诗有对玄理的"隔"与"不隔"之分,立象尽意的玄言诗有意、象"未融"与"已融"之别。通过对玄言诗类型的分别与分析,可以对玄言诗的价值和历史地位作出新的评判。  相似文献   

19.
有唐一代,禅学之风吹袭诗之园圃,诗人慧心妙笔援禅入诗,如树因风着蕊,如风敲枝落花,落英缤纷,多是诗家绝妙好诗。素有诗佛之称的王维更是把诗与禅妙合无垠,使之显现幽然的佛影禅光。明代胡应麟说:“太白五言绝句,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山居秋暝》就是入禅宗的声律妙诠。诗人淡淡几笔勾画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平和安乐的气氛,犹如世外桃源一般,给人清幽深邃的美感。然而,只看到诗中画还不够,还要能领略诗中另一番迷魅禅境。沈德潜说“诗贵有禅理禅趣,不贵有禅语”,其实诗中还是应有些不太直露的禅语,才能引领我们步入清妙空灵的禅境。  相似文献   

20.
齐宋时代的山水诗代替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是南朝诗歌发展上的第一个重要的变化。 沈玉成先生《谢灵运评传》说:“山水诗脱胎于玄言诗,又否定了玄言诗。这两者是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在玄言家的心目中,山水本来有‘以形媚道’(宗炳《画山水序》)的一面。山水之中包孕着玄趣,玄言诗中出现一点山水描写也并不罕见。东晋后期。模山范水的作品渐渐增多,诗风开始转变。谢灵运的叔父谢混在这一转变中曾经作出过贡献,但真正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完成这一变革,并使山水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成为一个流派的,则是谢灵运。”这里。不仅指出了山水诗代替玄言诗的过程,而且充分肯定了谢灵运的贡献和功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