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两宋时期,长江流域的水利事业比唐代有了更大的发展.由于两宋政府对水利事业的高度重视,长江流域各地的农业水利建设兴旺发达,从而为这一地方农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论盛唐时期的水利建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盛唐时期的统治者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完善了管理水利的机构,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水利法典,为水利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盛唐时期水利事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在全国范围内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每年平均完成的工程数量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盛唐时期的水利建设大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减轻了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促进了航运的进步,在唐代水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之源,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命脉。江泽民作为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十分关注我国的水利建设,曾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并发表了许多关于水利发展的论述,在他的领导下制定了全面系统的全国水利建设指导方针和相关水利政策法规,形成了该时期水利发展的特色,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明代华南的载籍户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华南的载籍户口,基本上都是从黄册等户籍资料中统计出来的。从这些数据来看,明代华南的户口变化很大,除某些地方在某些时期有所增长外,普遍呈下降趋势。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天灾人祸造成户口的真实损耗;一是隐口和逃亡导致户口的虚假衰减。虽然载籍户口比当时的实际户口要少,但仍然是研究明代华南户口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的水利设施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对水利建设比较重视,在数千年的历史岁月中,兴建过数以万计的水利设施。这些水利设施涉及生活用水、农田灌溉、防洪排涝、漕运航运等诸多领域,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从大量资料来看,中国古代的水利设施经历了发展变化的过程,并在不同的时段和不同的地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尽管这些水利设施并不是持续发展的,有些设施甚至经历了由先进到落后的转变,但毋庸置疑,许多设施起源甚早,科技含量甚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试论明代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在赋予各级政府,特别是以州县为基础的地方政府用暴力手段维护专制统治的同时,更赋予其实施统治思想教育来强化专制统治。宣讲圣谕、律令,兴办官学、社学等均是明代教化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民族民居建筑由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发展历史有关.明代以来,纳西族地区形成了三种不同功能的民居建筑:一种是民间木楞房为主的民居建筑;另一种是官署、地方公共场所的楼房建筑;第三种是为宗教服务的寺庙建筑.从分布特征看,明代以来纳西族民居以木楞房为主体;从建筑风格看,纳西族民居建筑以干栏式为主体;从布局艺术角度看,纳西族民居建筑表现出亲近自然的特点;从装饰艺术角度看,室内外的装修和陈设都体现了纳西族的传统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8.
李仪祉(1882—1938年)名协,字宜之,以仪祉行世。陕西蒲城人。我国现代著名的水利科学家,爱国的教育家。关于李仪祉在水利事业上所作的贡献,已有不少专文论述,本文仅就其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作简略的介绍和分析。李仪祉青年时代就表现出对教育事业的关切。1903年曾在于右任先生任堂长的商州中学堂任教。1912年又联合友人创办了在陕西思想教育界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三秦公学。但真正致力于水利工程技术教育,则是他从德国专攻水利科学归国以后的事。可以说,他的工程技术教育是和似一生从事的水利事业共始终的。  相似文献   

9.
统一司法考试使法学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西部地方高校的法学教育,必须进行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以学术教育与职业训练有机结合的二元结构为基本目标,实行多种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明代华南的“虎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南虎是珍贵的野生动物。明代华南虎很多,在福建、广东、广西均有分布。现在看来,虎多应当是件好事。但在当时群虎出没,伤害人畜,往往造成严重的灾害。明代华南较大的虎灾达25次之多。据文献记载,明代前期,华南虎灾较少。只有福建泉州等地发生过老虎为害的事。明代中期,虎灾增多。英宗天顺三年(1459),福建莆田县城北依山诸村遭到群虎袭击,人畜伤亡数以百计。宪宗成化八年(1472),又发生了虎灾,“伤人畜不减天顺三年之数”。成化十三年,虎入福宁州宁德县城。二十三年秋,邵武府老虎“伤人逾百数”。到世宗嘉靖年间,虎灾更加频繁。嘉靖六年(152…  相似文献   

11.
借职制度是明代卫所武官世袭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初始目的在于填补武官袭替过程中所出现的武职空缺 ,最终是为了保障武官世袭的延续。借职发生的条件在明代前期与中、后期有很大的变化。从大量的明代档案“武职选簿”中有关借职的实例看 ,借职制度与其实际执行的情况之间有相当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黄土高原不同地区的传统农民具有相类似的经济理性,但在环境理性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一现象具有深刻的制度性根源。通过产权和乡村社会组织的制度创新,传统农民有可能避免环境资源利用的无效率。  相似文献   

13.
在明代277年中,江淮大地发生过水灾、旱灾、风灾、雹灾、雪灾、霜冻、雷击、蝗灾、震灾等各类灾害,灾害频率不仅高于全国同期,而且也比明代以前的安徽高得多。为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明王朝采取了各种救灾措施,不论是消极的禳灾之举,还是积极的治灾之策,对纾缓灾情、救济灾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些灾荒救治举措对当今安徽防灾减灾事业不无启迪之处。  相似文献   

14.
明清两代对《水浒传》的诠释有着明显不同:明人认为是“忠义”之作,清人则认为是“诲盗”之作;明人对宋江称赏有加,清人则对之深恶痛绝.之所以产生这种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见解,主要是时代和社会环境使然.但某一见解一旦形成,又会造成深远影响.这种现象应引起今人的高度重视,以避免在对古典名著进行诠释时,出现不必要的失误.  相似文献   

15.
德阳历来是一个崇文重教的地区,德阳文庙始建于南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孔庙建成后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尤以明清时期最盛。对明清时期德阳的祭孔活动,地方文献、不同版本的本地县志都有所记载,尤以《四川通志》记载详尽。民国时期,德阳的最后一次祭祀是1947年秋。改革开放以后,德阳文庙很快按照清代格局和礼制恢复了祭孔仪式和祭孔乐舞表演。德阳文庙的祭孔活动,堪称是德阳地方文化的一大亮点。德阳文庙祭孔活动不仅有相当完备的祭祀礼仪制度,而且祭祀文化独特、内容丰富,极具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6.
嘉靖万历时期私人修史呈多样化,一是体例体裁的革新;二是史书内容的扩展;三是官方修史活动刺激私人著史;四是当代史撰述取材广泛;五是通史撰述进一步发展。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虽然嘉靖万历时期的私人史著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但他们为万历以后私人著史和清初《明史》的写作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历史时期西北地区农业经济的开发始于西汉,在唐代获得很大发展。清代,新疆地区的农业经济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而河西走廊的农业经济却有所萎缩。西北农业经济在开发的过程中,服从于军事对抗的需要。因此,它对于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当今继续开发大西北的进程中,应该引以为鉴。  相似文献   

18.
明代乐府诗有其重要价值:反映历史事件的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是其历史价值;反映诗歌风气的转移和文学观念的演变,是其文学价值;作品承载着士人心态的变化,是其思想价值。如此丰富的价值应引起学界相应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汉代民间信仰表现出强烈的地域特征,这种地域特征主要指某一地域特有的信仰形式,或比其他地区尤为发达的信仰形式。因循传统的习俗、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特殊的地理环境都是汉代地域性民间信仰形成的前提条件,巫觋等神职人员的活动、偶然事件的渐次讹传是其催生因素。汉代地域性民间信仰形态包括本地自然神灵崇拜和祭祷名人,这类信仰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信物、人口迁徙以及政府整齐措施的压力。  相似文献   

20.
元统一中国之后,定都大都(今北京)。为了解决京城粮食供应的困难局面,先后开挖了济州河与会通河。其南北两端衔接了隋唐以来的旧运河,从而使京杭之间水运贯通。此后,明清两代继续整治和使用。自明成祖永乐时开始,治河中枢机构即设置在济宁城区,历经500多年,至清光绪二十八年,因漕粮改由海运而裁撤。治河中枢机构及其直属各官衙在城区的位置与规模,裁撤之后的使用单位演变概况,以及现在可寻找的遗址.文中进行了较详细的表述,以此印证历史上济宁确是运河枢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