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写作如何打通两岸三地界线是一难题,或可通过观察和描述包括"三民主义文艺"、"自由派"、"现代主义"等新文学思潮脉络在当代、两岸的断续延展情况,来切近20世纪两岸文学整合研究的目标。以鲁迅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批判传统在当代大陆并未真正得到承续,反而在台湾由陈映真等加以传承,为上述思路提供了又一实例。两岸文学差异颇大,但有差异,台湾文学才能对中国文学整体做出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海峡两岸的文学共同渊源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母体,但由于海峡两岸长期的时空阻隔,使得处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两岸文学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本文试图对“寻根文学”这一两岸共有的文学现象进行比较性研究,希冀对两岸文化之根的整合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3.
论文从回溯台湾文学重返祖国文坛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纳入台湾文学的历史变化入手,围绕作为中国当代文学整体形态之一部分的台湾文学,在深层观念背景和两岸现实关系的复杂变动中所经历的多方面影响,展开细致辨析和深入反思,进而论证指出,在"一国两制"的政治构想基础之上,寻求建立一个足以全面超越和包容两岸文学、文化现实隔阂及差异的统一国家的价值认同模式,在文学观念实践中具有迫切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然而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对峙、阻隔,同宗、同源的两岸文学形成了同中有异的文学景观。将姚雪垠与高阳历史小说放在这一文学背景下进行比较、整合,其历史观和文学观各有特点,对历史有不同的叙说方式,从中也反映了中国历史小说的创作规律。  相似文献   

5.
论述两岸共同市场提倡从商品、资本、人员、技术自由流动的角度去整合两岸经贸。对两岸共同市场的相关文献作了简要综述并就构建现状作简要分析,总结出两岸共同市场在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大陆和台湾之间的开放度不对等,台湾当局以两岸经济规模不对称为借口,宣称对大陆开放台湾市场会给台湾经济造成严重冲击,长期对大陆实施限制性的经贸政策。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台湾当局应该取消对来自大陆出口产品和陆资入台的限制,从共同市场角度去整合两岸经贸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194 7-1 94 8年间 ,发生在台湾文学界的关于“新写实主义”论争 ,是对日本军国主义推行“皇民化”殖民文化的历史清算。陈映真、曾健民发掘、整理并出版一批资料 ,以历史的本来面目与现实会面。从中可以看到 :新写实主义的理论原则 ,是和批判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及后来由毛泽东提出和确定的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新中国文学的创作原则相一致的 ;每一个参与论争的人都毫无疑义地肯定 ,从领土所属到文化精神 ,到文学发展之路 ,台湾都是中国的一部分。论争中 ,两岸文学交流是一个重要议题 ,许多参与者都发表了见解 ,两岸作家积极地付诸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果。这场论争对继承祖国五四新文学传统 ,继承台湾日据时期新文学的革命传统和确立台湾文学的发展方向 ,有着根本性的奠基意义。  相似文献   

7.
季进:我们还是从你倡导的“华语文学”的概念说起吧。大陆学界习惯上把大陆文学、港台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等截然划分.很少把它们视为一个整体加以观照。而你的研究则涵括了两岸四地的华语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把大陆、台湾、香港、大马的华语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创作视为一个汉语写作的有机整体。对你而言,“华语文学”不仅越过了空间与国界.更整合了所有以中文叙事构成的意义空间.既有历时性的上下文关系,又构成了平行的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两岸的乡土小说创作在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异轨同驰的文学现象.本文主要探讨两岸乡土小说的同构性和异质性.这种因特殊语境而形成的同构性,体现为两岸相似的文学理论资源和风云激荡的社会语境;而两岸乡土小说的异质性,可归纳为作品主题的不同和相异的地方色彩及风俗画的描绘,台湾的乡土小说提出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9.
台湾戒严时期,两岸文学处于"老死不相往来"的隔绝状态。政治的解严,带来文学的解严,同时也给两岸文学的僵持关系松绑。政党轮替则使两岸关系更加错综复杂,但仍保持了发展的趋势。两岸民间的文学交流,应相互信任,降低敌意;应坚持沟通、对话;应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应分而不离,合而不并。  相似文献   

10.
小说《旋风》完稿于1952年,两岸文学史书大多将它列为台湾“反共怀乡”文学时期代表作。海外学者夏志清曾推崇姜贵是“晚清、五四、三十年代小说传统的集大成者”,认定《旋风》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两岸文学思潮起伏变化,《旋风》从早期受到台湾文坛一片赞美,夏教授列入英文版现代小说史专章讨论,到1980年代两岸开放,大陆学者以其意识形态歧异而大加挞伐——上述三种评论现象分别出现在不同年代,以时间纵轴加以贯串,即形成战后“旋风研究”三个不同阶段。同一部小说以其特殊体质,而形成六十年来曲折的接受史。本文分三个阶段探讨其变迁过程与详细内容,并以此文悼念于2013年底辞世的夏志清教授。  相似文献   

11.
在台湾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中,活跃着一批卓有影响的三峡籍作家。他们不仅向台湾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奉献了丰硕的创作成果,而且以对三峡大地的倾情书写在台湾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中构筑了一道迷人的三峡文化风景线,并以自己卓越的文学活动,促进了三峡文学与台湾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的交流。总结他们对台湾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的杰出贡献,对促进三峡文化与文学建设及推动其与台湾文学、海外华文文学交流有强烈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反分裂国家法》是一部“和平统一法”,从立法目的、基本内容及其产生作用等方面来看.它是为了反对分裂国家,促进和保证国家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而不是一部战争法,不是要以非和平方式实现统一。《与台湾关系法》是一部“和平分离法”,从立法目的、基本内容等方面来看,它是要维持两岸“和平”。强化两岸“分离”。该法对台湾问题产生的影响在不同时期不尽相同,在蒋经国执政时期,它强化了两岸“分离”(一个中国);在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它强化了两岸“分裂”(一中一台)。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在于台湾岛内。  相似文献   

13.
当代台湾文学是中国20世纪文学不可分割的支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台湾摆脱日本帝国主义近半个世纪的统治而光复,但由于国民党迁台,台湾再度与祖国大陆相阻隔,台湾文学也割断了与祖国文化的联系而疏离母体,形成了它自身的独特发展的道路。下面仅从台湾小说的流派与嬗变作一扫描式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林海音的小说依托着与原乡的血脉牵连,以童年回忆与两岸情怀为内核展示个人化的原乡情结,进而勾连起大陆与台湾两个原乡的深切情感,成为一种对当时文学极端政治化倾向的反拨和对文学本体的回归。  相似文献   

15.
林海音的小说依托着与原乡的血脉牵连,以童年回忆与两岸情怀为内核展示个人化的原乡情结,进而勾连起大陆与台湾两个原乡的深切情感,成为一种对当时文学极端政治化倾向的反拨和对文学本体的回归。  相似文献   

16.
海峡两岸共同的文化使得两岸同胞都表现出共同的心理素质,体现为相互之间的族属亲近感、文化认同感。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和教育合作交流的深入,台湾到大陆高校求学的学生日益增多,培养这类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是当前重要而紧迫的工作。以福建高校台湾学生为例,通过对台湾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分析,提出了转变观念,创新举措,破解难题,加强对台湾学生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和近现代史教育,加强对台湾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教育,优化台湾学生学习生活环境、解决学历互认、毕业就业等台湾学生切身利益问题,增进台湾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到了 2 0世纪末 ,由于政治和思潮的多元化 ,台湾文学也趋于多元化。现实主义文学在新形势下又有新的崛起 ,后现代派文学在台湾形成一股潮流 ,高山族文学在现代文明的带动下得到明显的提高 ,“文学台独”在政治势力的庇护下公开登场。与文学的多元化相呼应 ,台湾文坛出现了颠覆中心的“边缘”文学理论 ,引起了人们关注。此外 ,随着海峡的解冻 ,两岸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推动了两岸文学的沟通和融合 ,乡愁文学逐渐地向探亲文学转化 ,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18.
诗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大规模的集体创作,在台湾社会历史与文化生活中产生过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特别是日据时期,台湾钟手以诗钟为载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广泛开展社际联吟、区域联吟与全岛联吟,从而使台湾诗钟汇聚成声势浩大的诗海钟涛,掀起一股股反抗日本殖民统治、保存和延续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文化浪潮.然而,现有台湾文学史特别是台湾现代文学史的写作,大都把诗钟弃置在台湾文学的边缘,有必要加强对它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9.
《文讯》是台湾当代最重要的文学媒体之一,办刊30年忝为文坛翘楚。历经党营到民办,供养到市场化经营,其办刊理念、传播机制有独到经验;其编辑立场、办刊方向基于现实丕变、主事者学术兴趣以及专志化、长期规划与市场细分的要求而调整,以适应环境与读者需要,在理想与现实中求平衡;从国民党的弃儿到实现自负盈亏,它的艰苦奋斗与转型,增值象征资本和美誉度,型塑文坛良好形象,是台湾文学传播史亲历者、传播范式的创建者,具有认识意义和应用价值,值得两岸文学传媒镜鉴。  相似文献   

20.
刘晓波几篇论文中最明显的缺陷,是他把传统文化视为一个不可离析的整体,这就使他不可能对构成传统文化的诸层次、诸侧面、诸因素之间的复杂的整合关系以及构成这种整合关系的内外条件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既然传统文化已被判识为混然一体而又面目可憎的“铁板”,那么,除了把它整个地抛入历史垃圾箱外,很难设想,还有什么工作要化整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