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鸿章因签订了屈辱卖国的《马关条约》,百年来一直被斥为汉奸、卖国贼。本文认为,从甲午战争前清政府对外一贯妥协退让的政策和马关谈判中李鸿章的表现及中日双方的态度来看,签订《马关条约》卖国求和的主要罪责在清政府,而不应由李鸿章一个人来承担。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中英军之所以肆虐于各战区,汉奸在诸多方面都发挥了一定作用.清廷上下对于汉奸活动极为重视,对于汉奸作用也有较为细致的分析.然而清人对汉奸问题的认识仍多模糊不清,相应的政策措施亦复南辕北辙.对于汉奸对鸦片战争战局的真实作用和影响,以及清统治者无法妥善处理汉奸等类战事中细节问题的原因,本文依据史料细加校核,并据以探讨了清人话语之外、更为深切的政治和民族关系等社会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3.
日本近代军国主义和中日甲午战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军国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引致了甲午战争的爆发,甲午战争又使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从精神酝酿提升到了践履的层面.  相似文献   

4.
蔡呈腾 《师道》2007,(8):85
小时候看电视,最喜欢看抗日题材的电视剧.当国民联合起来,或运用智慧或依赖集体力量来对抗鬼子时,那心里的痛快无与伦比.心中痛恨的鬼子,不仅仅是真正的日本鬼子,还有那些为日本鬼子办事的汉奸们,特别是跟着日本鬼子屁股后面溜须拍马屁颠屁颠的汉奸翻译和带领鬼子进村扫荡的汉奸等,都是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  相似文献   

5.
抗战胜利后.在全国人民“严惩汉奸”的强烈呼声中,一批背叛祖国、为虎作伥的汉奸落入法网,被押上审判台,受到严惩。其中,被捕最晚却又枪决最早的大汉奸,就是缪斌。  相似文献   

6.
甲午战争是19世纪60年代后中日两国社会发展和列强在远东角逐的必然产物.造成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朝政治和军队的腐败.甲午战争,促使中国进入了民族觉醒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我们要以史为鉴,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建设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  相似文献   

7.
“汉奸”     
汉奸是坐着一辆能照出人像的轿车回村的。“汉奸”是儿时打仗演戏留下的绰号。出外几年,汉奸发了财。发了财说应该回老家看看老父老母,看看这方山水这方人。汉奸知道很多年前有一个叫项羽的说了一句类似的话。汉奸有点怕,他怕村人还叫他汉奸。回家之前,他写了封信,写了几大张,归纳起来是:不要叫我  相似文献   

8.
在清代出现的"汉奸"一词,作为官方语言初指进入西南边疆地区的不法汉人,此后指称范围有所扩大,亦指损害国家利益的中国人。改土归流后,"汉奸"的不法行为造成西南边疆地区的动乱和汉夷矛盾的加剧,成为西南边疆地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清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防止汉奸产生和作恶的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清政府以汉夷隔绝为出发点,因而未能彻底解决汉奸问题,但其处理汉奸举措的得失也可为当今民族关系的处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张玉芬 《天中学刊》2010,25(3):111-114
甲午战争的胜利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成为日本历史发展的转折点.这次战争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加速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日本军国主义的膨胀.甲午战争10年后,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成为远东一霸,跨入世界强国行列.  相似文献   

10.
正据说郑渊洁先生认为我国的小学生班干部制度是在培养"汉奸",并列举了小干部的三个特点:1.为强权效力;2.告密;3.奴役同胞。我很赞成批评现行的小干部制度,但是无法认同郑先生的论点。愚以为,现行小干部制度确实倾向于培养小干部的权威人格,但权威人格和"汉奸"并不是一回事。郑  相似文献   

11.
甲午战争以后,满清政府为了自身,积极组建新式军队,对于军队的控制,清廷一直心有所虑,但最终还是被以袁世凯为首的汉族官僚谋得,这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清初李化鲸等领导的榆园军是山东境内一支奉明朝为正统的农民义军,从客观上支持了南明政权。史学界认为侯方域对榆园军失败负有关键责任。其实榆园军失败有多种因素,主要原因是活动范围小,首领意志不坚,与其它义军协同作战不够,清政府重兵镇压;而侯方域只不过是个被清政府利用的懦弱文人,并不是榆园军失败的关键人物。  相似文献   

13.
胡燏棻是晚清史上一位次重要级人物。甲午战争爆发后,胡留于京津地区督办粮台军需,又奉旨协助洋员汉纳根编练新军。在新军计划的过程中,胡燏棻与汉纳根产生了争论。随后,胡燏棻上书朝廷,晓陈其利害关系。最终,朝廷放弃汉纳根的练兵计划,由胡燏棻另练一支新军,而此新军正是后来北洋新军的前身。  相似文献   

14.
甲午战争的惨败,使国人开始意识到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教育的不发达,而此时日本的近代化教育方兴未艾,所以“以日为师”逐渐成为近代中国发展的一个重大选择,女性期刊也不例外。清末民初女性期刊在兴女学、提倡科学生活和提高女性国民意识三大方面存在着对日本明治政府女子教育理念的效仿与传承。  相似文献   

15.
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冲击是巨大的,《马关条约》的签订是使中国进一步陷入殖民地、半殖民地危机的开端。日本依据《马关条约》,不但从中国夺取了台湾及其周围岛屿的领土,而且从清政府掠取了巨额战争赔款,这些战争赔款被作为扩展军备及发展近代工业和义务教育的费用,迅速增强了日本的国力,从而使日本实现了“脱亚入欧”的梦想,变身为封建的军事帝国主义国家。清朝为什么会在甲午战争中遭到失败?清朝到底能不能打赢那场战争?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学者在研究甲午战争中的论题之一。本文依据中日两国的历史资料,就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国的政局演变,简要地作以归纳和分析,通过对比,希望能够比较清楚地解释清政府在那场战争中失败的缘由。  相似文献   

16.
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割台,日本陆军开始进驻接管台湾,受到台湾民众的激烈反抗。随着日本不断往台湾加派宪兵镇压反抗,日本明治天皇敕令《台湾宪兵队条例》颁布实施。该条例的实施是日本政府进一步加深对台湾的控制、使宪兵队机构常态化的具体表现,其本质是为扼杀台湾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而服务。考察日据时期《台湾宪兵队条例》制定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对于认清日本侵略目的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申报》舆论的分析,有利于透视《马关条约》签订前后中国国民心态的变化:不承认甲午战争的失败,对战争的结局抱有明显的侥幸心理;对俄国等西方列强对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割地的干涉,抱有很高的期望心理;反思洋务运动、反省中国强烈的图变心理;关注西方国家的全面改革的开放心理。  相似文献   

18.
清朝前期出于政治、军事的需要,对海外华人采取敌视、迫害政策,主要表现在:限制华人出国、迫害归国华侨和对待华侨社会的敌视态度。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使广大华侨在海外遭受许多非人之难,而且也使海外华侨与中国社会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产生了巨大隔膜,从而也为近代中国华侨政策的转变设置了诸多障碍。  相似文献   

19.
1894年甲午战争中,"天朝上国"的大清国竟然败在"东夷小国"日本手下。笔者认为,甲午战前,中国国内自上而下充满一片轻视藐视日本的风气,在这种情况下,对日的认识产生了严重的错误知觉,而这种错误的认知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走向战争的失败。  相似文献   

20.
"孤岛"这个奇怪的名字特指"八一三"抗日烽火后未被日军占领的上海租界地区。这个时期自1937年11月起至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共持续四年左右。期间,日伪不断残害孤岛进步爱国人士,企图消灭租界的抗日精神。然而孤岛电影工作者在恐怖血腥下依然英勇斗争,他们从抗日电影题材﹑抗日斗争形式以及抗日斗争渠道出发,不屈不挠地宣扬抗日精神,并与孤岛报界、戏剧界、出版界通力合作,粉碎了日伪企图毒化、控制孤岛电影界的阴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