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占青 《天中学刊》2006,21(1):88-90
《金瓶梅》是明代中后期出现的表现家庭生活的世情小说,因其中有较多的“秽亵”描写,影响到世人对作品的了解和评价。小说既全方位地反映了明代中后期商业经济繁荣造成的人们对金钱财富的追求,也表现了物欲横流时代道德沦丧的社会众生像,通过西门庆和他的妻妾一家的兴衰,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封建末世社会的全景图画。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西门庆形象诠释方法从“人性”、“道德”出发,对人物形象进行单纯的道德评判,认识上的误区说明研究者理论修养上的滞后与缺陷;西门庆是从封建母体中刚刚分娩出来的新兴市民阶级的人物,是大胆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新兴市民中的激进分子,是从城关市民中孕育出的早期资产阶级的胚胎;西门庆形象的出现,及时反映了明代中叶新兴市民阶级的勃勃生机和对封建秩序带来的有力冲击与震撼。  相似文献   

3.
陈经济是《金瓶梅》中一位封建浪子的典型。论者以为他是西门庆的影子,是继西门庆之后的另一刁徒恶少。作者借助这一形象深刻地揭示了末世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本质及其衰亡的必然趋势。陈经济与西门庆的形象代表晚明变革时代两种不同性质社会因素,体现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再现了特定时期新旧因素矛盾消长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4.
陈经济是《金瓶梅》中一位封建浪子的典型,论者以为他是西门庆的影子,是继西门庆之后的另一刁徒恶少,作者借助这一形象深刻地揭示了末世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本质及其衰亡的必然趋势,陈经济与西门庆的形象代表晚明变革时代两种不同性质社会因素,体现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再现了特定时期新旧因素矛盾消长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5.
具有近代现实主义特色的《金瓶梅》,是一部内容驳杂,充满矛盾的小说。因之,研究者意见分歧,众说纷纭。就西门庆谋财娶妇这一问题,仍存在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认为西门庆是封建势力的代表,其谋财娶妇的行径“暴露了封建阶级的丑恶面貌”。二,认为西门庆是新兴商人的代表,其谋财娶妇的手段体现了晚明时期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前一种意见较为普遍,主要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着眼,显得浮泛,未能中其窃要。既然《金瓶梅》是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小说,自然后一种说法切近作品的主旨。但西门庆发迹的途径为什么要采用谋财娶妇之道呢?这不只是关乎作品主体人物的本质问题,更关系到主体人物所反映的时代意义,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试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西门庆在性、金钱及权势方面的独特性,梳理出了其价值意义。文章认为西门庆对于传统社会道德是一 个反动。这个反动因其一定程度上的趋新而具时代意义;另一方面也应看到这一艺术形象的腐朽性而持否定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金瓶梅》中的西门庆由一个破落户财主一跃而成为一个拥有万贯家财的富商决不是偶然的。,这是由他的商人本质所决定的。虽然西门庆通常被看作是集地主、官僚、商人于一身的人物,但是从本质上说,他主要还是一个商人。西门庆经商的场所不仅在商场,甚至在官场和情场,他都能把他的“商业”经营得有声有色。西门庆作为中国本土的封建商人,还具有他一定的代表性。他代表了中国早期的封建商人,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封建商人的一切恶习。可以说,西门庆是中国商人的集大成者,他代表着中国封建商人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西门庆在性、金钱及权势方面的独特性,梳理出了其价值意义。文章认为西门庆对于传统社会道德是一个反动。这个反动因其一定程度上的趋新而具时代意义;另一方面也应看到这一艺术形象的腐朽性而持否定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在《金瓶梅》的人物画廊里,塑造得最成功的艺术形象就是小说的主人公西门庆。西门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价值观、经济观、道德观所孕育的一个畸形儿。他是恶霸无赖,但较之一般的市井泼皮,却要独特得多。他聚财的方式除放“官吏贷”之外,就是靠女人发财。作为一个商人,他的投资对象和方式也极为独特,他选择官场,完成了金钱与权力的结合。官商一体的西门庆是在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影响下,在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和封建政治的温床上滋生的。只有这样理解,在读《金瓶梅》时,才算较准确地把握了西门庆这一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10.
2004年11月27日,中国伦理学会、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在京共同举办了主题为“中国传统伦理与家庭道德”的第四届海峡两岸伦理学术研讨会。来自内地与台湾中华伦理教育学会的共70多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围绕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伦理与家庭道德的关系以及新时期如何传承传统伦理精华、加强家庭道德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现将会议研讨情况综述如下: 一、关于传统伦理与家庭道德在现代社会变迁中的现代诠释与价值提升问题 与会者认为,在当代中国,传统伦理和家庭道德仍有其现…  相似文献   

11.
《金瓶梅》第十二回“潘金莲私仆受辱 刘理星魇胜求财”,写妓女李桂姐被西门庆“梳笼”后不久,正逢西门庆生日,李桂姐去他家拜贺,西门庆的妻妾都出来见了,唯独少了潘金莲,使丫头连请两遍,潘金莲拒不出见,桂姐“又亲自到金莲花园角门首,好歹要见五娘”,潘金莲却“使春梅把角门关得铁桶相似”,从此两人结下了仇。过了几日,李桂姐依恃自己这段时间正受西门庆爱宠,使激将法逼西门庆去剪下潘金莲的“一柳子头发”,西门庆回来后便对潘金莲说:“问你要桩物儿,你与不与我?”潘金莲正好前些时与仆人琴童私通,有把柄抓在西门庆手里,便说:“奴一身骨朵肉儿都属于你,随要什么,奴无有不依随的。不知你心里要甚么?”但当她听说西门庆要她“顶上一柳儿好头发”时,却死活不肯,说:  相似文献   

12.
西门庆是《金瓶梅》中的主要人物,他由流氓无赖而成为巨商官绅,生活上花天酒地,荒淫无度,中年即死于“阳脱”之疾。文章对西门庆疾病生死从社会学及医学角度作了深入探究,并阐明西门庆之死是孽由自作,他的生和死折射出封建社会后期的腐朽与没落。  相似文献   

13.
“寥若晨星”还是“寥若星辰”? 请看近期报刊: 1、“较之写作与现代文教学研究成果的琳琅满目,文言诗文教学的研究成果却寥若晨星。”(何勇《文言文教学的困境与出路》,载《中学语文教与学》2003年第9期) 2、“仔细查对两次‘考察’,不过相距一年左右光景,评语却天差地别。一个把西门庆说成寥若星辰般的才俊贤良,一个把西门庆称为无恶不作的混世魔王和人渣,孰真孰伪?”(庞良君《考察西门庆引  相似文献   

14.
西门庆的诸帮闲兄弟中,常时节是个常时借的朋友,与西门庆过从交往,多有伸手求借的事。不过,《金瓶梅词话》第60回中,讲及常时节为置办一处房子以度日子而向西门庆求借,居然前后借了二次,这也未免太多了点。这60回中,写西门庆的缎铺开张,众人均来庆贺。在座者有常时节。“原来西门庆近日为了他五十两银子,使三十五两典了房子,十五两银子做本钱,在家开个小小杂货铺儿过其日  相似文献   

15.
“家意识”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儒家传统伦理观念一开始就注重利用封建伦理纲常调整家庭关系,以稳固家族,达到社会的稳定。中国文人同时也把"家意识"引入文学中,以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体式来表现它。但“家意识”一开始碰上了“词”--这种初起时完全没有伦理和道德的思想意识在其中的文学体式,便自然地被“放逐”了。通过考察宋词的发展过程,浅谈“家意识”在宋词中的隐去及其隐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流行一种观点:中国封建法律是伦理法。通过对古今中外立法实践的考察,认为对伦理道德的维护,把道德内化到法律中去,是世界上所有封建国家立法的特点,并非中国法律所独有。因而,把中国封建法律称为“伦理法”,在理论上欠妥。  相似文献   

17.
亲属法的伦理价值取向及其立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亲属法的伦理价值取向是实现个体幸福与家庭和谐,属于富勒所言的“愿望的道德”,是亲属法的法治理想.一方面我们应当将亲属法的伦理价值取向这一“愿望的道德”内化为“义务的道德”,使之成为一种“内在道德”;另一方面我们在设计权利义务条款时应当充分体现亲属法的伦理价值取向,应当弘扬婚姻家庭核心价值之功能,而不要使之成为法官判案的纯粹技术依据.《婚姻法》第4条以及《婚姻法司法解释(三)》有关房产的规定都值得深入检讨.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是古典文学名著,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而且对封建传统思想是一个重大突破,《红楼梦》以它的全部艺术力量,对封建的官僚制度、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家庭制度、奴婢制度和封建道德伦理观念等方面的腐朽的、落后的、反动的传统思想作了深刻的批判,创造出“令世人换新眼目”的伟大主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吴月娘形象提出新的观点。认为吴月娘是封建宗法社会一夫多妻制的最大受害者和殉葬品 ,是西门庆家唯一的忍辱负重者 ;是中国妇女传统道德的坚守者。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正面人物 ,不同意那种说吴月娘是“阴险主妇”、“假正经”、“癞皮狗”的评论  相似文献   

20.
《金瓶梅》作者所探索的是文化的死亡与抉择问题。小说的人物情节是其文化探索的象征。论者忽视的官哥孝哥这两个不起眼的形象,及塑造他们时伴随始终的佛事情节,都是作者文化思考的象征。二人的命名及父母的期望,都说明他们本该是西门庆文化精神(包括封建旧价值观和带资本主义因素的新价值观)的继承人。二者的夭亡或幻化,体现出作者对西门庆以淫为首的恶的文化和历史的“恶”的否定,象征了其文化精神的后继无人,及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夭折,和作者最终对佛文化的无奈选择。历史的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杠杆,全盘否定西门庆的“恶”,这是悲剧性的历史谬误。作者同时感到旧制度的衰亡和新的异质价值观的幻灭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