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高校德育中的隐性教育载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教育作为一种不露痕迹的思想道德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道德教育功能.高校德育应该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统一.根据隐性教育载体的特征,高校德育中的隐性教育载体至少应该包括校园环境、校园文化、规章制度、网络空间、道德楷模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高校德育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基本特征为出发点,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德育必须将两种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方能增强时效性.  相似文献   

3.
论高校德育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高校德育中的两个基本的教育形式,它们之间既相互对立、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两者之间的联系及其互动趋势,凸显其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高校中主要以显性德育为主,这种以“灌输教育”为主的显性德育忽视了大学生思想品德的主体性,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排斥和逆反的心理,为德育工作的展开产生一些阻力。而高校隐性德育以戎隐蔽性、平等性、渗透性等特点逐渐被高校领导者和大学生所接受。在高校德育中形成了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相结合的模式,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补充,构成高校德育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5.
在“四史”教育中,既有显性教育的理论内容,又蕴含丰富的隐性教育资源。从内容和形式看,“四史”教育与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教育模式高度契合。文章通过研究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与“四史”教育的内在耦合性,分析工作现状,构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视域下“四史”教育创新发展的机制路径,以提高“四史”教育的吸引力和教学质效。  相似文献   

6.
周宏伟  谢钢 《高校教育管理》2013,(2):106-109,124
“90后”大学生是指1990年至1999年年底为止出生的进入高校校园的大学生,传统的显性教育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90后”大学生的现实需要。通过比较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优缺点,提出发挥好浓郁的校园文化、教师的师德师风、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的载体创新、大学生实践活动、团体辅导方法等多种“隐性”的途径和方式,使用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不断提升“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可以代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发展阶段。在传统教育阶段,高校思政教育讲求思政理论的传输,以思想政治课堂为主要培养形式。教育体制改革后,高校思政教育将关注点转移至隐性教育,希望以引导、熏陶的方式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但两阶段均忽视了一个问题,即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配合、缺一不可。本文基于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合的角度,分析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意在解决当前思政教育显性与隐性教育相脱节、教育成效提升不明显的问题,促使高校思政教育水平更上一个台阶,以适应目前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隐性教育以其不露痕迹的教育方式逐渐显现出强大的教育功能。面对新时期中被各种文化冲击的高校文化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育机构应该重视起高校中的隐性教育。针对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将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有机融合起来,是实施隐性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孟凡婷 《江苏高教》2023,(10):109-113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也迎来了践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统一的最好机遇,只有坚定不移地树立“两个大局”意识,充分把握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内在逻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效融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切实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军校德育工作方法的选择上,相对于那种系统讲解道德知识、背记道德信条的显性教育和种种形式主义做法,本人认为和风细雨、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效果更加持久和可靠。军校德育中的“隐性教育”方法主要有:环境陶冶法、情境感染法、活动激情法。  相似文献   

11.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适应德育大环境、大学生心理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优势,可弥补通常的显性教育的不足。高校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以及努力创新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12.
刘彩虹 《教育与职业》2006,2(21):135-136
当前,显性的学校思想素质教育效果日益削弱,要想改变现状,必须把显性与隐性的教育手段结合起来,积极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形成动态的、持续发展的“心理场”,借助其隐性的教育力量,逐步增强思想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高校德育目标理性回归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应努力达到增强学生公民权利意识、法治意识、培养学生平等意识等目标。高校应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与实践体悟结合起来,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网络,注意应用隐性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4.
高校思政课蕴含多种教育方法,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高校思政课运用的主要教育方法。从唯物辩证法视角对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内涵的逻辑关系进行思考,分析二者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以及否定之否定规律,探究高校思政课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之间的相互转化,把握好两者之间度的界限,传承和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和形式,对深化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学理性和政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隐性教育及其内涵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性教育是与显性教育直接对应的现代性德育概念,已成为当代德育研究中持续升温的热点。然而,学界对此概念及内涵的理解尚未形成共识,常与其它近似概念相混用。所以,如何科学界定隐性教育,把握其特征与规律,显著区别于其它概念,既是德育科学化发展的必然,也有助于指导新时期德育工作,进一步拓展德育实践维度。  相似文献   

16.
隐性教育及其内涵探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隐性教育是与显性教育直接对应的现代性德育概念,已成为当代德育研究中持续升温的热点.然而,学界对此概念及内涵的理解尚未形成共识,常与其它近似概念相混用.所以,如何科学界定隐性教育,把握其特征与规律,使之显著区别于其它概念,既是德育科学化发展的必然,也有助于指导新时期德育工作,进一步拓展德育实践维度.  相似文献   

17.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具有渗透性和潜隐性,能够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但当前高校普遍存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问题。高校应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健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拓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增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通过“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相互穿插融合的形式进行的。显性的德育,如:政治理论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形势教育等早已被人们重视,但隐性的德育迄今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下面笔者就中学文化课课堂教学,着重谈谈隐性的德育。所谓隐性的德育...  相似文献   

19.
隐性教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显性教育资源难以替代的作用,在问卷调查分析中发现,由于教育者自身示范意识不强、学校在开发隐性教育资源方面投资力度不够及对隐性教育资源的教育意义缺乏宣传等因素的制约,使得隐性教育资源难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对此提出了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采用学生相互教育的德育评价方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理论灌输”方法,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界不断地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其潜隐性等独特优势有效地弥补了显性教育方法的不足。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挖掘大学课程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培育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