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德国的姚斯、伊瑟尔等人为代表提出的文学理论.它突出强调文学作品读者的接受活动的决定性意义.强调接受过程乃是审美价值效果实现的过程.同时。还研究读者接受对作家作品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于是人们把西方的接受美学当作多元解读的理论依据而奉若神明。  相似文献   

2.
王夫之情感诗学视野中的"兴观群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诗》论中的“兴观群怨”本为学《诗》用《诗》之法。但在有《诗》风气渐衰、通经致用的文化背景逐渐淡去之后 ,“兴”在某些情况下流转成为作诗之法。到王夫之以“兴观群怨”提举其诗学理论时 ,他改而同时从作诗和用诗两个方面扩展了“兴观群怨”的意涵。从情感诗学的角度分析 ,王夫之的开拓性在于 :以“情”为核心理念 ,牵动“兴观群怨” ,藉以贯释古代诗歌和诗论 ,贯通诗歌阅读和诗歌创作。这种彰显和开掘 ,从根本上复现了孔子《诗》学情感的超越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接受美学强调作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读者的接受意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解读少数民族诗歌,不难发现少数民族诗人的创作立场到诗歌的主题意蕴,都显示出少数民族诗人群的诗歌文本所具有的接受效应,以及由此体现出的历时性特点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4.
孔子关于《诗经》的评论对后代《诗经》的研究与接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兴观群怨”说是孔子诗论中一个重要观点。文章从文化的视角,联系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解读其中一个重要命题即“《诗》可以群”,试图再次探究孔子提出这一命题的深层含义。文章认为“《诗》可以群”对中国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命题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随着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产生于上个世纪末的“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等以读者为主体的批评理论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由于不同的读者基于各自的背景,对同一部作品的解读产生不同的理解,形成文本的多元解读。这种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接受美学强调以“读者”为中心,其积极意义是毋席置疑的。但是,接受美学免谈读者的制约性,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这都是一种缺憾。撇开阶级的、民族的、宗教的、道德的等具体的社会外部形态对读者的制约性不谈,仅就文本的叙事表层结构来看,接受文本的读者,其“主观能动性”是特别有限的。  相似文献   

7.
“诗无达诂”是中国诗学的传统命题,但它与现代西方语言学、符号学、阐释学、(?)美学、读者反应批评和结构主义美学等理论却有相通之处。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语言固定而语意变化莫测,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与“诗无达诂”有相似之处。现代符号学理论中有表象符号系统和陈述符号系统,而“诗无达诂”论认识到了二者之间的区别及不能直接传译性,说明表象符号所呈现的意象所包含的含义是丰富的、多义的和不确定的。因此,人们对其领会、理解就可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并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做补充。接受美学着眼于接受者——即鉴赏主体的研究,而“诗无达诂”也强调解诗者——即接受者的理解才能的研究;所以,研究“诗无达诂”若能吸收西方接受美学的研究成果,不局限于创作主体,重视鉴赏主题的研究,才能对“诗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是H·R·姚斯,其核心是读者中心论。姚斯在其接受美学的经典著作《走向接受美学》中说:“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接受美学强调文学作品意义的实现是通过阅读对之具体化,它强调读者的能力作用,强调读者阅读的创造性。《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到“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  相似文献   

9.
一、多元解读是文学作品教学的本质回归文学是属于语言的艺术,它以涵蕴无限的语言使文本构成一个富有审美魅力的诱导空间。文本也因此为读者提供了无限的再创造的可能,召唤并激发读者在其可能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所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可以说是对“多元解读”的最通俗的最恰当的注解。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部文学作品的理解必定是多元的,多元性是文学作品的必然属性。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文学作品只有通过读者阅读之后才能获得艺术生命,才能实  相似文献   

10.
翻译标准中的读者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史上的各种翻译标准,都是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不同的翻译理念而提出的。文章从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考察翻译标准问题。通过分析“功能对等论”、“多元互补论”以及接受美学的“读者反应论”,对于同一原文,应该针对不同的读者给出不同的译文。换言之,翻译标准应该多元化,它是一个动态的体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孔子的美学思想。从其哲学思想的基础仁学入手,辨析了以诗教、乐教为中心的文艺观、“兴观群怨”说与“尽善”、“尽美”的美学理想,分析了“文质彬彬”的审美境界与“中庸”的美学标准。  相似文献   

12.
孔子非常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通过从诗教的内容,“思无邪”、诗教的手段.“兴观群怨”、诗教的目的,“温柔敦厚”等方面可以对孔子的诗教观作系统而又深层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王夫子”是我在乡镇中学教语文时的同事。因他年岁大 ,教龄长 ,常戴副眼镜 ,一开口妙语联珠 ,“不尽诗词滚滚来” ,于是大家便给他冠之以“王夫子”这一雅号。王夫子琴棋书画无师自通 ,还有文人两绝。一是诗绝。王夫子文笔极好 ,国家大事、日常琐事 ,都能引起他极大的兴趣 ,走进他绚丽的诗行。王夫子写的诗多 ,发表的却微乎其微 ,好在他也不在乎 ,只为自得其乐。二是讲课绝。王夫子重视“诗教” ,他常说 :“不学诗 ,无以言。”听他上语文课 ,欢乐的是学生。一次上课 ,学生昏昏欲睡 ,他在黑板上写上“暖风熏得学生醉 ,直把教室作寝室”的语…  相似文献   

14.
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说主要是对诗的社会作用的概括,由于先秦时期诗、乐本是一体的,所以“兴观群怨”说也包括了孔子对音乐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本文拟从“兴、观、群、怨”四方面对孔子的音乐观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5.
“兴观群怨”说原是孔子从学《诗》、用《诗》角度对诗三百篇的社会政治和伦理教育作用的全面概括,但内含着孔子对诗乐艺术审美功能、特点的深刻理解和体验。因此,“兴观群怨”之说在后世不仅是“诗教”说和美刺讽谕观念的理论源头,而且它本身及其衍生的概念也成为以审美批评为主的文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观念和范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相似文献   

16.
王丹 《文教资料》2007,(4):60-61
姚斯作为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认为文学作品的存在史是文学研究的真正内容,并试图以“期待视野”作为方法论顶梁柱。他的这种以读者为中心、以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为中心构建文学史的尝试,使得我们在研究《红楼梦》时能够有一个新的视野,从另一个角度体会这一巨著带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正>作品主题解读的多元现象不足为奇。接受美学的理论主张在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应以读者为中心。不同读者解读过程中对作品的再创造,是作品意义的源泉,而未定性的文本只不过是承载意义的载体而已。"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读者的价值观、知识阅历、爱好兴趣、所处时代等因素不同,对作品主题的解读也就纷繁多样。但是,这种多元解化的"读"也不是无限的和随意的,它不应离开文本,超越文本,不应只抓住文本的枝叶末节。对作品主题的把握,首先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18.
接受美学要求研究文学与文学史须侧重读者的接受过程。姚斯站在接受者的角度研究文学史;伊瑟尔研究读者与本文的关系;其他学者对其有所研究并有其独到见解。解读接受美学的研究成果,并指出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翻译《庄子·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一段时,需要将自身对这个故事的解读和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所具有的期待视野融合在一起,采取创造性的翻译策略,充分体现了译者从原文至上到读者至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论接受美学理论中的读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接受美学理论对取决于传统阐释的“作家”和“作品”中心进行了反拢,提出了决定作品社会价值与意义的只能是不同层次的读者。读者的作用可以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角度得到证明。但读者的话语权力也不是至尊至上、一言九鼎,他(她)要受到多方面制约。读者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接受美学理论对此语焉不详,这又不清楚地显示了其理论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