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文章探讨了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介绍了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分析了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建议,认为促使教育技术学科从发展学科向发达学科迈进和教育技术专业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是当今教育技术工作者当仁不让的两大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以2017 年全国学科评估的数据为基础,对我国师范类院校学科评估的情况进行多角度的排名分析,并选取其中位居前列的院校作进一步研究,划分为若干个集团,对处于不同集团师范院校的学科实力进行比较,包括比较各自获A+ 学科的情况,及在人文类学科、艺术类学科、理学门类、工学门类、医学门类、管理学门类中的表现等等,进一步从得分、高校属性、高校所在的地域探讨了这些院校学科建设水平的现状与格局。对获得不同层次成绩的学科,如在学科评估中获得较好成绩(如获得A 类等级)的学科、仍有较大进步空间的学科特别是弱势学科、仍未参评的学科,提出了不同的学科建设方面的建议。最后特别针对大部分地方师范类院校,提出“教育学科+ 特色学科”的学科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3.
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历程回顾的基础上,从认知、理论构建和实践操作三个层面探寻了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实践层面提出加强学科建设规范性的几点思考.即处理好学科的科学定位与学科点的办学特色、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人才培养与程序规范、学科建设与软硬件的配套等关系.旨在从学科的科学定位、研究方向的准确、人才培养的规范、学科建设的环境等方面保障学科建设顺利进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学科的建设对地方高校多科性与综合化的发展至关重要。文章从地方高校新学科建设的意义及必要性出发,探讨了新学科建设对高校多科性与综合化发展的重要性,指出地方高校在新学科建设中的盲目扩张、定位不明、学科建设基础薄弱等问题,提出找准自身定位、充实学科内涵、创新教育模式、增强师资力量和培养实用人才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对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第三轮和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的教育学学科结果分析表明:师范类院校实力一直占据着主导和领先地位;办学水平较高的院校,无论是第三轮的"211工程"与"985工程"高校抑或是第四轮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学学科水平显著高于"非211"与非"双一流"高校,且占据主导性优势;我国高校的教育学学科整体水平趋于稳定,未出现大的位置变动;参评的部分大学教育学学科水平差距正逐渐缩小,尤以学科水平处在10%之后位置的高校最为明显。在各高校的教育学学科发展上,师范类高校可在巩固优势学科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非师范类高校需进一步明确学科方向。  相似文献   

6.
从职业技术师范类院校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出发,指出了在操作层面和认识层面职技高师类院校学科建设中存在的误区,提出了职技高师学科建设的定位必须把握的几点内容和职技高师学科建设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7.
加强学科建设已成为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的趋势,它关系到高校长远的发展,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本文针对高校学科发展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学科梯队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要从学科建设的实际出发,合理定位,办出特色;推进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整合;制定合理的学科建设规划等一些有利措施加强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8.
学科建设主要包括学科方向建设、学科项目建设、学科基地建设等。高校学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科建设催生的技术难以满足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需求;政府和高校对学科建设的支持能力有限;过度制度化现象严重。加强高校学科建设的战略途径包括:树立开放、均衡的学科建设理念;加大学科建设资金的投入;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9.
学科竞争力是衡量高校发展质量的核心要素,也是衡量学科建设水平的一个关键指标。以第三、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为主要数据来源,采用相对比较法与模拟归档法对17所国内高水平 师范高校的学科建设水平进行比较,发现师范高校在巩固其人文社会学科与理学等传统优势的同时,逐渐形成了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新兴优势学科;优秀学科实力整体呈进步趋势,但整体学科 建设水平有待提升;相比地方师范高校,部属师范高校的学科建设综合化趋势较为明显。建议师范 高校注重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合理制定并贯彻落实针对重点学科、基础性学科、特色学科等的建设 指导原则和发展战略,不同的师范类高校之间应注重合作与交流。  相似文献   

10.
司汶 《科教导刊》2023,(16):1-3
文章以“双一流”背景下的高校为研究主体,论述了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发展现状,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协同机制不健全、协同方向不明确、协同资源不充足等问题展开分析,探讨了高校特色学科协同建设的路径与策略。研究表明,在特色学科建设中,应优化学科发展的政策环境,构建特色学科的协同发展机制,从合作主体确定、合作意愿推动、合作机制建立三个环节推动学科协同建设,深化“双一流”建设高校与特色学科之间的合作机制。文章提出了基于合作治理理论的高校特色学科协同建设实施路径,对高校有针对性地优化资源配置,改善高校特色学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的产生及其内涵特点进行了概述,从教师教育的国际发展趋势以及我国传统师范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两方面讨论了我国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的必要性,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应走出的误区。  相似文献   

12.
通过总结从2000年到2012年这十余年间羌族族源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羌族族源研究理论日益现代化。今后羌族族源研究工作的走向会更倾向于发掘更多的田野调查资料和考古资料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用几何方法可使弹性碰撞问题显得深刻而直观,并能方便地获得解析方法不太容易获得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4.
采用几何方法直观地反映了一般碰撞问题的实质,得到了在解析方法中不易得到的许多信息,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Drawing inspiration from the new social history of livelihood, this article examines how rural nineteenth-century teachers made a living by engaging in livelihood diversification. By using a wide variety of source materials from nineteenth-century Sweden, this article shows that, far from specialising exclusively in teaching, teachers were often engaged in multiple occupations as late as the year 1900, and that teachers’ work ranged from activities that were encouraged to those that were frowned upon or even illegal. As a result, this article sheds new light on teaching as an occupation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contributes to the discussion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positions of teachers. By investigating how teachers earned their livelihoods, this article also addresses the role of teachers’ multiple occupations in the expansion of mass schooling during the nineteenth century.  相似文献   

16.
外出务工潮的兴起是毛南族家庭生产功能变迁的时代背景。从土地人均占有量、土地质量、从业人员文化水平、职业致富功能四个角度考察该族在生产领域的困境,此困境导致了该族家庭生产模式由农业转变成务工为主农业为辅;家庭生产新模式所引起的生产成员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与技术水平三个方面分工的巨大变化,以及生产管理的改变;家庭生产功能的变迁给毛南人在生活生产水平、成员地位两个方面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在养老育幼、夫妻关系、乡村未来三个方面带来的消极影响。只有大力推行小城镇化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7.
名词、形容词向动词转用在英语中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本文从语义、句法、认知的角度对其深层的运作机制进行剖析,指出名词、形容词的语义成分中蕴涵动作成分。关联理论和认知语境在该转用的推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学科专业建设的微观视角,论析加强学生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因及其现实对策,在化素质教育研究中尚属少见。本基于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化素质教育现状的理性思考,从显性和隐性的层面深入阐析了影响学生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因、主要表现及其负面效应,并从可操作性的角度提出了加强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化素质教育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9.
"外得于人,内得于己"是《说文解字》对德的释义,后人对这句话的解读存在诸多分歧,但由于都将这句话分为两个独立或平行的命题,未能发现其中所蕴涵的对德的本质的阐释。将"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作为两个相互限制的命题来理解赋予德更深刻的涵义,也使德与道、利、才等相关范畴的关系发生改变。在现实社会中,还存在受与者之德与获得之德,是对《说文解字》所释德之内涵的拓展与丰富。  相似文献   

20.
由于课程设计和教学等方面存在一些弊端,致使中小学课堂与学生现实生活世界发生脱离。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课程理念上,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课程内容上,超越科学世界的束缚,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课程设计上,建构综合时间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课程实施上,突出交互主体性,实现对话、交流和互动。要关心学生的生存与发展状态,关注学生的价值与需要,关怀人的现实与理想,彻底改变教育的工具理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