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的“吃”和英语“eat”两个语言单位在意义、构词、同义词以及语法搭配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除了社会、文化等外因以外,两种语言在基本语言单位上的不同一性是造成这些差异的重要内因,即汉语的字本位与英语的词本位是形成汉英语言各自特色的根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汉语的"吃"和英语"eat"两个语言单位在意义、构词、同义词以及语法搭配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除了社会、文化等外因以外,两种语言在基本语言单位上的不同一性是造成这些差异的重要内因,即汉语的字本位与英语的词本位是形成汉英语言各自特色的根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刘颂浩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多样性问题》^[1]一文中提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实行“词本位”与“字本位”教学方法的结合。本文通过对“字本位”和“词本位”两种汉语语言观的对比后指出,“字本位”教学方法可以而且应该吸收“词本位”教学方法中某些合理、积极的因素,但是,要将建立在这两种不同汉语语言观基础上的存在本质区别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结合在一起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4.
“字本位理论”的主要观点为“字”是汉语语法结构中的基础单位。汉字具有非线性单位性质,它以汉语音义结合的理据性为基点,在汉语语法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住。以字为本位,有助于消除古今汉语研究的断层,建立起古今汉语研究的共同轴心,形成方法论的基础,并使之推理成汉语语法一种独特的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5.
徐通锵先生提出的"字本位"理论在三个方面含混不清:"字"和"本位"的概念界定不清晰;用字组取代汉语中"词",但又没有证明这种汉语语言单位划分方式更具优势;片面强调语义,缺乏控制语法的形式化标准。  相似文献   

6.
字和词蠡论     
汉字所以成为汉人的第二种语言,主要在于汉字具有一些区别于其它文字的独特属性。汉字一字一词组成单音词和一字一词素组成复音词,反映了汉语字与词相适应的内部规律;意合的特点贯穿着汉语字与词的系统;以组合造字及组合语素的方式繁衍新词;形声组字成词和单音字组合成词是汉字适应汉语词汇发展过程中的两大转折点,也是汉字在与其他一些古老文字体系走完一段相似的历程之后继续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两大重要源泉。汉语中无论是单音词还是语素,大多是一个具有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而汉字作为记载其意义的符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表达其意义的语言单位,因此,汉语中的“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符号,而且作为中国人观念中的一个“中心主题”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第二语言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字本位”理论在语言学界是一个新兴而有争议的理论,文章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界一方面应有选择地从中汲取一些有用的东西来改进我们的认识,进而改进我们的教学,另一方面也不可无限扩大“字本位”理论对教学的影响。我们不能否认“词”在汉语中的这一特殊地位,字的教学也并不能取代词的教学。  相似文献   

8.
自1898年《马氏文通》以来,语言学家们一直在探索一条适合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道路,不断寻找汉语语法的"本位",词本位的建立发展一直占据中心地位。20世纪90年代,徐通锵先生提出了以字本位为核心的汉语语法理论体系,并与传统的词本位就汉语的基本单位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梳理中国传统语言学"字本位"原则的脉络出发,举出各种事实,分别说明了在历史汉语书面语(文言)和现代汉语书面语(白话)中,汉字对汉语的重要作用,肯定了现代"字本位"理论从汉语特点出发的主要精神。同时也从理论上和语言事实上说明了汉字与汉语在本质上是不同的符号系统,相互的关系密切但并不绝对对等,把"字"移植作为语言单位,造成"字"与词的混淆,必然会遇到诸多背离语言事实、产生理论混乱的问题,是现代"字本位"理论无法解决的。文章也反驳了一些自称"字本位"却颠覆常识的谬误说法,主张将这些说法彻底澄清,不使严肃、有意义问题的讨论受到干扰。  相似文献   

10.
“字本位”是近几年以徐通锵教授为首的一些语言学家提出的最新理论概括。“字本位”即认为“字”才是汉语最基本、最重要的结构单位;汉语是以“字”为结构单位的语言,其突出特点是“一个字·一个音节·一个概念”的—一对应的顽强的表义性。所以“字本位”不仅应该是语言研究、语法研究的一个方法论原则,而且也应该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摆脱不了“少慢差费”的讥评,这同我们对最根本的环节,即文字教学环节,重视不够,远未达到“字本位”,有着直接关系。教师教字,不外领读、抄写,方法单调,硬性灌输,不讲…  相似文献   

11.
高校藏族学生汉语语言单位教学略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藏族学生的汉语教学必须结合藏族学生的语言基础、语言现状和语言潜质,遵循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的客观规律。目前高校藏族学生开设的《现代汉语》课程的语法教学中,就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例如语言单位的教学就不适宜于按照传统的以语素为切入点的教学方法。作者根据徐通锵先生提出的“字本位”理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提倡对高校藏族学生汉语语法单位的教学以“字”为基础,从“字”着手,并在教学中遵循高频化原则、备用化原则、语境化原则等。  相似文献   

12.
受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影响,现代语言学研究中各种“本位”说接连出现,从“词本位”、“句本位”、“词组本位”到“小句本位”.“字本位”的提出者,企图换一种眼光,结合汉语特点,从汉语本身出发为汉语研究找出一条新路.它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中国语言学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吸收了西方语言学的立论精神,试图实现中西语言学的结合和现代语言学与汉语传统研究的结合.本文回顾了语言学界和对外汉语教学界”字本位”理论的阐释和研究,对运用“字本位”理论指导对外汉字教学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徐通锵先生在《基础语言学教程》中对联绵字的界定与现今通行的界定具有一致性,他们都认为联绵字中的两个字是“不可分释、共同表义”。根据联绵字形成的原因和它的结构特点,不把它归入到“字”类而称它为“特殊”的字组,这不仅有利于“字本位”的语法体系的构建,而且表明了联绵字在汉语词汇发展过程中是“字”向双音节的字组过渡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从语言的生成机制来谈,字相当于印欧语的词,而不是语素。汉语是单音节语言,音节是自足的语音单位,但一个音节常常表示多重概念,因而汉语的字形具有区别性功能。印欧语是多音节语言,音节不是自足的语音单位,意义的区别通过音位的异同来区别。将西方语法研究中的“语素”理论来套用研究汉语的语音形式,即用印欧语言“音位学”替代汉语本土的语音解释学说“音韵学”是十分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15.
语素是语言的起始单位,汉语的字是单音节语素,字是汉语的起始单位之一。而对汉语句子的基本结构,学界却有不同观点。字本位观认为,汉语句子的基本结构就是字,但是将字定为汉语句子基本结构有诸多困难。赵元任先生较早提出应该努力在字级单位之上探寻作为构成句子基本结构,但赵先生对“那级单位”的本质属性并未明确界定。本研究基于分布形态学,认为对汉语而言,合并了定类语素的字或字的组合是构成句子基本结构的“那级单位”,汉语“那级单位”有五种类型;英语类似,也只有合并了定类语素的词才是构成句子的基本结构,英语“那级单位”有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16.
“本位”这个概念是中国语言学界百年来的中心问题之一。对“本位”不同学者有不同理解。在汉语语言学史上,表现出来的本位观念和明确提出的汉语本位学说,影响较大的就有五、六种之多。另外,还有人鉴于“本位”问题的复杂性,认为语言研究无本位。  相似文献   

17.
海外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总会碰到各种与原有汉语教学系统相违背的“混乱”和“意外”。而海外汉语学习者所面对的诸多学习困境主要来源于我们海外汉语教学的“本位观”的直接影响。从早期的词本位到近些年的字本位的提出和繁盛,无疑是近来海外汉语学习所面临的各种意外状况直接促成的结果。本文主要结合海外汉语学习中的些许现状及困境,在进行分析的同时主要阐述这些现象与词本位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法的联系,最后论述了字本位对词本位的理论更进。  相似文献   

18.
梁莹 《现代语文》2008,(2):8-9,13
徐通锵先生在上个世纪末提出了"字"本位理论,认为"字"是语言中有理据的最小结构单位,是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此理论对汉语研究、计算语言学研究和对外汉语研究都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李俊娜 《文教资料》2010,(13):23-24
字与词的关系一般被定性为文字与语言的关系。对字与词关系的界定也众说纷纭。在语言研究与运用中,字与词的内涵和外延之界限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简单、明了。本文借对“字本位”、“词本位”观点的分析,试图使字与词的界定更明朗化。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字本位还是词本位 (一)所谓本位,就是指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语言研究的基础.徐通锵(1997)指出"本位,这是研究语言结构的理论核心,牵一发而动全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