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几天前,我与一位刚被学校处分过的中学生闲聊。当问到他是什么原因被处分的时,此生回答得很淡然:一是赌博,二是逃学。还说,他的老师天天去赌博。老师可以赌,学生为什么就不能赌?老师讲课常常出错,听着也没味。老师有时也不上课,叫我们学生自习——自习还不如“自息”呢,所以逃学了。对此,我无法说服这个学生,只好用“老师是为你好”的大道理来结束这个话题。  事后仔细一想,也难怪这个学生。老师为何要赌呢?讲课为什么还会常出错呢?教师是为人师表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每个教师最起码的要求。  作为教师,首…  相似文献   

2.
林老师     
我今年五年级了。教过我的老师很多,但是在我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可亲可敬的林老师。林老师上课时无拘无束,而且善于讲故事。每当学完一课就要讲此课的中心思想,别的老师会把中心思想直接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死记硬背。可是,林老师却首先讲个故事,故事内容与课文所表达的意思一样;讲完了再让同学们说出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接着不费吹灰之力,我们  相似文献   

3.
正我们常常教育学生"上课要听讲":眼睛注意看、耳朵注意听、脑子跟着想、精神要集中。这是我们老师对学生上课听讲的要求。于是,在传统的课堂上总是学生听,教师讲。"我不讲,学生就不懂;我少讲,学生就少懂;我多讲,学生就多懂。"老师希望学生通过听讲和笔记,掌握所学知识和方法。但其实,新课改理念下课堂教学对"听讲"的要求,不再囿于老师的讲,更要听同学怎么讲,再思考自己讲什么;不是"照着讲",而是"接着讲"。所以,从另  相似文献   

4.
尽管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要弱些,行为习惯也偏差些(就普遍现象而言),可我还是由衷地相信:好学生满校园都是. 去年在杭州参加德育工作年会时,某校一老师与我闲聊,突然冒出一句话:"你说,要是教育部来个各类学校经典笑话大PK,我们职校的老师会不会是金牌得主?"我当时愣了一下,一时还没反应过来.可他自己却已忍不住笑着给我讲了一个笑话.  相似文献   

5.
闲聊语文     
我对语文产生兴趣,应归功于我的一位中学语文老师。但他在语文课上讲了些什么,我一点印象也没有了。我只记得我们常常与他在一起闲聊,在郊外,在江边,他讲琴棋书画,讲诗词歌赋……他一边讲,我们一边插嘴起哄,有时懂,有时不懂,也从不记笔记,所聊内容也从不考试,自然聊得轻松,聊得无拘无束。但渐渐地,我们喜欢上了读书,还偷偷摸摸地学着吟诗作画,后来居然在校园开先河地自办起文学壁报来了,自然也喜欢上了语文。有人预测,电脑打字方便快捷美观,人手书写总有一天会退出历史舞台。我看未必。即使全世界其它文字都不再用人手书写了,汉字书写也还会…  相似文献   

6.
马彦 《宁夏教育》2005,(11):61-62
教师在办公室里闲聊的对象常常是学生。那一年,坐在我对面的王老师接了一个班,才没几天就听见他喜滋滋地说:“我今年运气真好,班里的学生素质很整齐,学生家长也挺愿意配合,尤其有一个学生,将来有可能成为领袖人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王老师这么看好这个学生的未来?原来,当大多数学生对学校和同学都不太熟悉时,这个学生已成为班里的孩子王,他没有一点霸气,  相似文献   

7.
教师在办公室里闲聊的对象常常是学生。那一年,坐在我对面的王老师接了一个班,才没几天就听见他喜滋滋地说:“我今年运气真好,班里的学生素质很整齐,学生家长也挺愿意配合,尤其有一个学生,将来有可能成为领  相似文献   

8.
我上小学五年级时,有位教我历史的老师,他学识较深,说话幽默,讲课语言生动。我们有些同学对历史朝代总是记不住,常常把历史朝代顺序记颠倒了。这位历史老师为了让同学们容易记就编了历史朝代顺序歌。这只歌子只用了短短的十几句话,就把从夏朝到南北朝十几个朝代的顺序记下来了。这对小学生来说是很适合的。因为它不仅顺口、合辙押韵,而且又通俗易懂,很容易记。这种方法即使对现在学历史的学生也是有帮助的。这位老师还经常利用下课前的几分钟时间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给同学们讲一个历史小故事。如讲春秋战国时期,他讲“卧薪尝胆”,讲“围魏救赵”。讲三国时期,他讲“孔明借箭”等。有时他还讲些不属于历史课范围的民间传说。如在讲秦始皇时,他就讲  相似文献   

9.
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课,听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有时,在课堂上待我们把某一问题分析完时,常常看到学生拍脑袋:“唉,我怎么会想不到这样做呢?”甚至有的学生感觉到“老师一讲就懂,自己一做就错”。  相似文献   

10.
记得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同办公室有个语文老师的办公桌抽屉总是锁着。在当时那种清贫的环境中,我实在猜不透他的抽屉里锁着什么宝贝。后来某次闲聊的时候他自己道出了谜底:“抽屉里是教学参考书,不锁起来,学生拿去了,我还讲什么啊?”原来如此!教师和学生上课都拿着教材,老师怎样才能显得比学生高明呢?自然是把教材上没有而教学参考书上...  相似文献   

11.
刚满7岁的刘松是一年级的学生,父母外出务工,把他寄养在我家里。他脾气倔,动不动就哭。问他什么,不问十几次他就不会答应。自己不会刷牙,不会洗脸。我常常为如何教育他而犯愁。他一切只能听老师的,可我既不是他的老师,也不是他的家长,要教育好他还真需要找个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日前有幸在“金帆课堂”听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孙双金校长给如东县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上的一堂语文课——“走近李白”。说心里话;课前拿到孙老师的教学设计时我是心存疑虑的,给小学生讲李白不容易,一堂课要讲四五首古诗,更不容易。可是孙老师却把课讲得深入浅出,生动精彩,轻而易举地达成了他的教学构想。不禁深深折服于名师对文本解读的独到。对古诗诵读的引导、以故事串联结构的匠心。短短五十分钟,似乎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教学生”。这样的课堂效果与他贯穿课堂始终的闲聊、闲情和闲话是分不开的。现就孙老师课堂前后的几处闲笔反思其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13.
我们常常能听到对一些老师的赞扬:“某某老师的课讲得真好!”“某某老师的课讲得很精彩!”这不仅让人想起很多年前听到的一个故事:某学校有两位语文老师,一位口才很好,且非常幽默,一堂课讲下来,常常是笑声不断,学生听得非常过瘾;另一位虽也是语文老师,但口才就差了不少,讲不了多少精彩的东西,学生也就不怎么爱听,索性就干脆少讲。但奇怪的是,第一位老师所教的学生就是没有第二位老师所教的学生学得好,一时间曾被传为怪事。这是课程改革前的故事,现在想来当然就不觉得奇怪了。第一位老师“讲”,是在“讲授”,就是把自己所知道、所理解、所感…  相似文献   

14.
把理讲过头     
那天,我们的语文老师让我们尽力地想,看看我们能想出多少“理”,我们七嘴八舌,一口气说出了80多条。“不过,”老师说,“童话里讲理,常常与我们生活中讲理不同,童话里常常是故意把理讲过头,让你忍不住发笑。”我问老师:“讲理可能过头吗?过头的理还是不是理呢?”马栓栓笑着说:“那怕是要成歪理了吧!”老师说:“把理讲过头,是童话的一种创作方法。过头到什么地步呢?过头到无法实现的地步……”柳萌萌建议说:“老师,您就举例来说吧,老是这样‘讲理’,我们就要糊涂了。”“好主意,”老师说,“比方说吧,有一位作家写了…  相似文献   

15.
刘成 《少年文摘》2012,(11):62-63
我知道这个学生心里有我,因为当初我给了他太多的关照。只是……办公室里的龚老师德高望重,但他常常自嘲:"咱就是一个没有回头率的老师。"我们偶尔背地里也谈论他。"真是的,龚老师咋就是没有回头率的老师呢?""他对学生也不赖啊!""也许,他对学生太严厉了。"  相似文献   

16.
在师道尊严的课堂教学中,常常听某某老师说某某学生笨蛋,但在素质教育高度发展的今天,在我们班却有学生喊老师笨蛋,并且喊得老师很开心。 现在的学生智力都不错,只是非智力因素的负面影响太大,导致成绩不理想。就拿我们班来说吧,有几个调皮鬼,脑瓜特别灵,但一玩起来便把学习抛到九霄云外了。你一找他,他便赌咒发誓,说下次一定完成。可下次依然如故,这可急坏了我。无意中我发现我们班的调皮鬼们经常打赌,而且还煞有介事,说到做到,决不反悔。于是我因势利  相似文献   

17.
老师上课讲题时,常常在关键词句上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圈点,并也要我们学习这种方法,但我一直都没在意,直到单元测试后,老师把班长的满分卷扫描展示在投影上,我才发现他学到了老师圈点的好方法,请看:案例1案例2案例3案例4感受:以前总听老师夸奖班长的作业圈点、批注做得很好,可总没有机会看一看。  相似文献   

18.
巧遇雄鹰     
我叫岳健辉,是红旗学校4年级的学生。我从小就喜欢动物,上学后,老师常给我们讲:要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爱护动物。这些话常常在我的耳边回荡,于是,便有了我和一只老鹰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老师,我爱您     
范老师是我最爱戴的老师。她讲课时很有幽默感,常用生动的语言,将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使我们听得入迷。范老师对工作非常认真,对学生耐心辅导,百问不厌。有一次,我做分数题时,不慎将分数线画歪了,当时我觉得没关系。可是,范老师发现了,她没有放过这一点小毛病。我当时想:老师批改得那么认真,不是鸡蛋里挑骨头吗?后来一天放学时,范老师专门找到我,对我说:“你还记得那条分数线吗?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严格要求自己。”我这才恍然大悟。当我们读到三年级的时候,范老师便调走了。记得离别时我的心情难以用言语来形容,…  相似文献   

20.
伟大的隐秘     
我认为,一个老师最重要的素质,是言传身教。只言传不身教,很难让人信服。我很佩服林老师的教育方式,在高三迷茫的时候很需要"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这样的文章,既讲了身边同学的努力,又写了自己年轻的奋斗,很真实,很感动。如此的事,这样的信念,林老师总是在做,他总是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教育我们,他所有的一切。在我眼中,林老师是一个行者,是一篇诗,一个会生活的人——会观察生活,会发现生活,会领悟生活。他总是跟我们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