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定波 《寻根》2013,(1):29-35
明未清初,闽粤先民迁居台湾时为祈求平安与幸福,都从家乡带去了各自的信仰神明,并不断对民间信仰文化进行创新传承,在台湾塑造了一批全新的民间信仰,主要有:  相似文献   

2.
陈金华 《寻根》2022,(2):139-142
一 明清时期,同安县(今厦门同安区)隶属于泉州府.厦门同安与台湾的同宗村,指的是同安县先民入垦台湾,形成台湾与同安县祖籍地同宗族、同堂号的同宗聚落,充分彰显着海峡两岸血脉相连、命运相依和血浓于水的特质关系.厦门同安与台湾同宗村,有着相同的风俗、文化和信仰.这不仅表明在台湾的同安籍先民对自己故乡的怀念之情,而且彰显海峡两...  相似文献   

3.
吕秀菊 《寻根》2014,(6):56-60
<正>"客家祖地"石壁的形成,与赣南石城的"闽粤通衢"不无关系。"闽粤通衢"是赣南客家先民播迁与回流的重要见证,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然而,就目前资料而言,关于"闽粤通衢"门额勒石时间、作用功能及历史地位都不甚明了,多有分歧。笔者依据现存的多种版本方志,并结合田  相似文献   

4.
黄明珍 《寻根》2014,(6):64-73
<正>泉州作为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与台湾一衣带水。两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台湾在设府之前,一直隶属于泉州府。泉台两地之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泉台两地渊源大约从两宋时开始,大陆向台湾移民,但人数甚少。明中叶以后,移居膨湖、台湾者逐渐增多,明崇祯元年(1628年),郑芝龙接受明朝的招抚,适逢闽南大旱,饥民甚众,遂在泉州、淳州招纳灾民数万人,许诺"人给银三  相似文献   

5.
唐金培 《寻根》2012,(2):37-41
历史上入台的汉族移民绝大部分是祖籍河洛地区的闽粤籍移民后裔。无论是迫于生计前往台湾垦殖开发,还是因为政权更迭或其他原因前往避难寻求生计,他们都不是以离开家乡为目的,而是以重返家园为旨归。加上岛内居民冲突频繁,天灾人祸接连不断,  相似文献   

6.
薛理禹 《寻根》2010,(2):113-116
明代以前,大陆已有为避战乱灾荒而移居台湾(本文所说的台湾,为广义上的台湾,即台湾岛及澎湖等附属岛屿)者。元明两代,朝廷曾一度在澎湖设置巡检司,管理当地民政,明代中期起还曾在当地驻军。然而直至明代中期,由于朝廷有"禁海令",移民台湾的人数不是很多。  相似文献   

7.
台湾张廖简宗亲会张明正台湾系典型汉族移民开发地区,先民在人地生疏、危机四伏的环境之下,宗亲或乡亲的团结格外重要。因之各姓宗亲会组织很多,活动踊跃。据1979年台湾《新生报》统计,全台登记有案的宗亲会达222个。其中联宗24个,单姓198个。所谓联宗,...  相似文献   

8.
“闽人称祖皆曰自光州固始来”之人地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豫秦  常磊 《寻根》2009,(1):22-24
据族谱和方志记载,闽台客家祖籍多源自今河南省的“光州固始”。学术界对此虽认知有异,但无大的分歧。据1953年台湾的户籍统计,每5户台湾居民中就有4户先民来自“光州固始”。有人曾形象地说,台湾之根500年前在福建,1000年前在河南,台、闽、豫1000年前是一家。因此,探讨固始与闽台的关系,既是研究豫、闽、台三省社会发展史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中国的文明化进程的重要命题,同时还关乎众多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寻根情、故乡梦。  相似文献   

9.
说一说湖州的蚕文化张吉林湖州为东南望郡,西吴胜地,山水清远,素称丝绸之府。考古工作者从吴兴县(湖州)发掘新石器时代遗址时,在。"第四层获得不少绢片、丝线和丝带,经测定可证实这一带先民利用蚕丝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湖州的蚕文化源远流长,极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翁万达(1498-1552),是明朝将领、诗人,潮州府揭阳人(今汕头市金平区浦一带),字仁夫,号东涯,谥襄敏,官至兵部尚书。他出身寒门,明嘉靖五年(1526年)丙戌科进士,后历任广西梧州府知府,陕西布政使,右副都御史衔巡抚陕西,兵部右侍郎总督宣(府)、大(同)、山西、保定军务兼莉粮饷,左副都御史,兵部尚书,右都御史,左都御史等,先南征平  相似文献   

11.
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台湾家族的形成过程,就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点。汉人移居台湾虽历史已久,但大量移入则是四百年以来的事。汉人人台或为经商,或为垦殖,或为随军。其中最多的是垦殖。自明代开始,入台从事开垦、或被招募开垦的汉人,多是成年男子独身或少数结伴而往,鲜有携带妇女与小孩者。因为漂洋过海须冒风险,到一个陌生环境又担心水土不服,无亲无友可以互相照顾,而开垦荒地又是十分艰难的事,能否生存或成功,没有十分的把握,但为了生活不得不渡台寻找生路,因此不敢携家带眷。清朝初年,海禁严厉,偷渡风险更大,带着伴侣自然更为不便。但为了有人能够互  相似文献   

12.
作家三毛在《我的三位老师》中这样回忆韩湘宁,"一个不用长围巾的小王子,夏日炎热的烈阳下,雪白的一身打扮,怎么也不能再将他泼上颜色。"文章写于1985年,当时韩湘宁已移居纽约18年,三毛也结束了流浪的生活回到台湾,在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建筑史上,大理白族堪称最善于营造的民族之一.从宾川I白羊村出土的碳化稻谷说明,早在约四千年前,白族先民就已经是定居的稻作民族;再从祥云大波那出土的两分水坡屋型战国铜棺看,也能证明在2500年前,白族先民就已有比较固定流行的两面坡屋型住房(白语对房屋和棺材同称"好格").  相似文献   

14.
谢志民 《寻根》2001,(4):11-18
古越人(本指古献中提到的越人及其先民)是一个分布在今浙江、江苏、上海、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岛、台湾,以及安徽、湖北、湖南、四川、云贵高原的部分地区的庞大族群。他们是稻作农业、纺绩丝织业、木构建筑业、造船航海业,以及玉器雕刻、漆器艺术、釉陶与原始瓷器等等的发明和创造。  相似文献   

15.
朱和双 《寻根》2013,(5):24-30
笔者最近因研究需要在查阅清代阿昌族的图像史料时,有幸获见了台湾华文书局于1968年4月影印出版的《皇清职贡图》(精装二册,扉页钤有“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印”)。根据封面上提供的文字介绍,作为王有立主编的“中华文史丛书之十一”而印行的这部《皇清职贡图》署“永璇监修董诰撰”,其所复制的是清“乾隆二十六年刊本”。滇西地区的阿昌族在整个清代多被记作“昌蛮”或“昌”等,出于长期养成的职业习惯,我通过目录直接翻到该“影印版”正文的第1043页和第1044页,找到了要重点关注的“大理等府昌蛮”和“大理等府昌蛮妇”。  相似文献   

16.
段守虹 《世界文化》2013,(1):56-56,F0003,F0004
导语:石器时代的巨石时期可以说是人类史前文化的一个奇特的高峰,它以学生巨大的石头景观震慑着人们的心灵。是什么样的精神动力驱使史前先民建造如此伟大的建筑?  相似文献   

17.
寻根动态     
《寻根》1995,(5)
寻根动态以史事科学说明台湾是中国一部分台湾史学术研讨会召开台湾史学术研讨会七月二十九日在江西庐山召开。这次为期三天的研讨会,由中国史学会、全国台湾研究会、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联合举办。来自台湾、香港及祖国大陆的四十位史学专家学...  相似文献   

18.
张群 《寻根》2005,(1):86-89
南京是我国古代著名航海家郑和的第二故乡,他在此生活工作了37年。南京市白下区内的郑和府邸遗址及郑和公园,即今天的马府街一带,就是当年郑和府邸的所在地。郑和本姓马,故其府邸称做马府,马府街也一直沿用至今。马府的位置大约以今马府街一带为中心,南至白下路,  相似文献   

19.
《寻根》2020,(4)
正生肖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等动物形象皆是动物图腾崇拜的遗俗,它不仅与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劳动生活有密切联系,寄托了先民对自然界的崇敬和美好愿望,也反映了先民们对动物的崇拜与热爱。有的学者认为生肖与地支同源,《史记》载黄帝"建甲子以命岁""大挠作甲子"等描述生肖与地支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寻根》2016,(1)
正客家传统服饰是客家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以中原汉服为基础,吸收了生活在赣闽粤边区的畲、瑶等少数民族的服饰元素,并逐渐适应当地地理环境而发展起来的艺术结晶。它不但种类多样,工艺精湛,而且还融入了客家族群的风情习俗、艺术智慧和审美情趣,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是汉族服饰艺术的一朵奇葩。客家女性容饰更具有鲜明的族群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