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风光秀丽的苏州城,有一座气势恢宏的九层宝塔——北寺塔,被称为江南第一大塔,是1700多年前,三国时东吴孙权为纪念他母亲而建造的,当时名叫报恩寺塔。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大报恩寺前身的诸寺塔,多为舍利塔。而相关史料的搜求、梳理、研究的结果表明,永乐皇帝敕建之金陵大报恩寺塔亦为舍利塔:地上第一层装有金舍利塔,其中奉安有佛祖舍利子;地下有阿育王塔,其中奉安有佛祖真身舍利。经考古发掘,2010年其中的佛祖顶骨舍利等已盛世重光,从而确证了大报恩寺塔供奉的主佛为释迦牟尼,寺塔实为一座佛祖舍利塔,这是其最重要最基本的属性。它赋予了该塔至高无上的地位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南京重建大报恩寺塔应仍定格为佛祖舍利塔,对这一属性的继承,乃是对其基本特色的传承,是重建大报恩寺塔成为传世精品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正崇法寺塔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永城老城区东北隅崇法寺旧址上。据明天顺四年(1460)"重修崇法寺碑"记载,寺和塔均建于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春。"宝塔盘云"曾为旧时永城八景之一。清代永城诗人吕永辉在《太丘  相似文献   

4.
兖州兴隆寺、塔建置沿革及名称演变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兖州兴隆寺之名最早见于隋代仁寿二年(602),名为“普乐寺”,是隋文帝诏令第二批在全国建塔安置佛舍利的五十三(一说“五十一”)个州寺之一。该寺院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二月改名为“中兴寺”。于神龙三年(707)二月复改名为“龙兴寺”,是该寺院沿用时间最长的寺名。自此,该寺与全国八十一州所置“龙兴寺”一道,成为该州地方官府于国忌日举行行道散斋等宗教活动的场所。该寺院在元代初年曾经因兵乱被焚毁。明代初年该寺院重建之时,因政治原因改名为“兴隆寺”。在明代,该寺院仍然是当地寺院和僧侣管理机构“僧纲司”所在的重要寺院。该寺寺塔首度修建于隋代仁寿二年,以安置朝廷颁送的佛舍利。现存之塔基与唐代成通十一年(870)十月所造立之“朱常庆等《陀罗尼经》幢”之间有一定关系,故其基座甚至基座之上的若干层塔身,也可能是唐代甚至更早的遗物。现仍保存在兖州市博物馆的五代后梁乾化二年(912)正月龙兴寺残碑中亦提及寺塔,故可以推断,唐至五代时期,该寺院始终存在着寺塔。宋代嘉祜八年(1063)再次建塔。该寺塔于清康熙年间因地震被毁,在对基本保持完好的下部七层稍作修整后,再于其上修建石栏和六层子塔,形成现在所见寺塔之形制。  相似文献   

5.
在检阅有关古籍的过程中,发现清僧人悟明《折疑梵刹志》是迄今所知现存最早的金陵大报恩寺专志。作者为金陵大报恩寺僧人,从嘉庆九年到十二年冬,据亲目所见,广搜博考,历时四年撰写而成。原钞本为八卷,今缺第五、第七卷。它较民国时的张惠衣《金陵大报恩寺塔志》早130年,当时寺塔尚未毁,而篇幅为其数倍,许多方面的记载也更为翔实,且为张书采摭书目中所未有。现存诸卷不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而且对于现代南京金陵大报恩寺的重建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是南京的珍稀文献,值得重视、研究。  相似文献   

6.
段文杰先生于1974年带领敦煌文物研究所(今敦煌研究院)考察团对北石窟寺进行了科学考察,考察团对北石窟寺重点洞窟做了断代和相关研究。据张鲁章先生的工作笔记,这是敦煌研究院首次对北石窟寺进行考察,并由段文杰先生题写了"北石窟寺"题名。  相似文献   

7.
敦煌文献中五代宋初戒牒研究王书庆敦煌文献中有不少关于授戒的记载,传戒的地点有灵图寺、安国寺、乾元寺、普光寺、龙兴寺、报恩寺、三界寺诸寺。目前存在的戒牒有三十几份,授戒的时间主要在五代末至宋初(公元961年—公元987年)这一时期,受戒的地点在三界寺和...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阅读》2007,(4):50-50
报恩寺塔 报恩寺塔位于江苏苏州报恩寺内。塔高76米,有内外两层塔壁,内环围成塔心室,外环与内环为回廊。八角塔心内各层都有方形塔心室,木梯设在双层套筒之间的回廊中。各层有平座栏杆,底层有副阶(围绕塔身的一圈廊道)。砖砌塔身每面分三间,正中一间设门。[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兖州龙兴寺唐代《陀罗尼经》幢考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年9月在对兖州市兴隆塔地宫进行考古发掘和清理时,在兴隆寺塔的北侧6米处发现了一个八边形小塔基。经考证,这是唐代咸通十一年(869)所造立的朱常庆等《陀罗尼经》幢基坛的遗址。该经幢完整的名称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在金石志书中,或著录为龙兴寺《陀罗尼经并序》,或著录为朱常(长)庆等《陀罗尼经》幢。该经幢基坛遗址的发现,有助于加深对龙兴寺(兴隆寺)及其寺塔之历史状况的了解,并对该寺院日后的全面修复及其建筑物的构成和整体布局,均提供了新的宝贵依据。  相似文献   

10.
崇法寺塔     
崇法寺塔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永城老城区东北隅崇法寺旧址上。据明天顺四年(1460年)“重修崇法寺碑”记载,寺和塔均建于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春。“宝塔盘云”曾为旧时永城八景之一。清代永城诗人吕永辉在《太丘八景宝塔盘云》中咏道:“东林古寺迹仍留,七级浮屠踞上游。保障江淮称巨镇,屏藩梁宋护中州。”2006年,崇法寺塔作为宋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1.
北京名胜古迹考略──北京古塔之十一汪建民,侯伟天开塔天开塔坐落在房山区岳各庄乡天开村南的山坡上。由于年久失修,只余下两层塔身。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古城堡屹立在绿水漪澜的龙潭东岸。天开塔应称为天开寺塔,据《国门近游录》记载,天开寺的创建年代可以上溯到汉代...  相似文献   

12.
北石窟寺,位于“丝绸之路”东段,地处甘肃东部的董志原西部覆钟山下,蒲茹两河交汇于寺前。这里属西峰市董志乡辖地。北石窟寺共有大小窟龛295个,造像2126躯。有关北石窟寺的详细资料,《庆阳北石窟寺》一书已有全面记述,这里不在赘言。本文仅就其创建背景和艺术风格,作一粗浅探讨。 一、创建背景 《庆阳北石窟寺》一书,在《北石窟寺的创建》一节里的结论是:“北石窟寺创建于北魏宣武  相似文献   

13.
建初寺是江南地区历史最悠久的佛教寺院,其所在地历来众说纷纭。近年来由于南京明代大报恩寺遗址的发掘与重建以及建设"佛都文化"的需要,建初寺的问题被再次推向公众。该文立足史料学,对建初寺的地点进行了考证,推断其在今南京市中华路与长乐路交界处附近,并分析了宋元以后南京地方志及明清私人撰述中出现谬误的原因,再次强调建康城研究中史料辨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铁塔四题     
开封铁塔,始建于北宋仁宗皇祐元年(公元一○四九年),八角十三层,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正式名称叫灵感塔。因建于开宝寺的上方院,又称开宝寺塔。又因塔身外部全部使用深赭色的琉璃面砖,远远望去,呈现铁锈的颜色,所以后来俗称铁塔。铁塔虽然名闻中外,但对它的一些有关问题,有的至今还不清楚,有的则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也有为人们误会之处。下面谨就四个方面,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5.
北京名胜古迹考略──北京古塔之七汪建民,侯伟永安万寿塔永安万寿塔坐落在京西八里庄京密引水渠西岸的上坡上,因它矗立在原慈寿寺中,又称为慈寿寺塔,而当地的居民则根据地名称它为八里庄塔或玲戏塔。慈寿寺在光绪年间毁于大火,所以,现在很多人只知有塔,而不知有寺...  相似文献   

16.
甘肃北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所有幸收藏了霍熙亮先生1961年执笔的<庆阳北石窟寺简介>、<庆阳寺沟石窟勘察记录>、<庆阳北石窟寺有关题名及石窟文字的首次抄录原稿>等三份调查材料,这是现存最早的北石窟寺调查记录.本文就这三份材料做了整理研究,指出了其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朱元璋早年父母和长兄因饥疫病亡,迫于生计,到皇觉寺出家。不久,因灾情加重,成为游方僧,游食于庐州、光州、固始、汝州、颍州一带,并驻留颍州北照寺。本文根据明清典籍以及颍州(阜阳)地方志的记载,并结合阜阳民间传说,对朱元璋早年游食颍州与驻留北照寺的历史进行初步的考证。  相似文献   

18.
南石窟寺和北石窟寺是陇东地区规模较大的石窟,学界认为南北石窟寺是奚康生任泾州刺史时修建的,南北石窟寺以哪里为地理坐标命名,却不为人们所关注。文章认为奚康生任职的华州治所是今甘肃省宁县,奚康生任华州刺史就开始了华州彭阳县治下的北石窟寺的修建;奚康生封安武县开国男,安武县是南北石窟寺命名的地理坐标,文章通过文献考证与实地考察结合,确定北魏安武县城的治所是今镇原县上肖乡上肖古城遗址,北魏安武县在南北石窟寺之间,南距南石窟寺23km,北距北石窟寺22km,距离基本相等;同时复原了经过安武县附近的两条古道,分别命名为安武道和乌氏道。  相似文献   

19.
徽县竹林寺石窟窟龛及造像在陇南及徽县境内现存石窟寺中至为古朴。从窟龛及造像特征看,竹林寺石窟具有北魏时期特点。竹林寺石窟曾遭北魏太武帝"灭佛"之浩劫。从历史地理及佛教遗迹的分布看,竹林寺石窟北朝时期就已经存在。窟形(如单身佛龛)及造像与麦积山石窟、法镜寺石窟北朝至隋唐间窟龛及造像风格相近。综合多种相关因素推断,竹林寺石窟当开凿于十六国时期、北魏早期。  相似文献   

20.
徽县竹林寺石窟窟龛及造像在陇南及徽县境内现存石窟寺中至为古朴。从窟龛及造像特征看,竹林寺石窟具有北魏时期特点。竹林寺石窟曾遭北魏太武帝"灭佛"之浩劫。从历史地理及佛教遗迹的分布看,竹林寺石窟北朝时期就已经存在。窟形(如单身佛龛)及造像与麦积山石窟、法镜寺石窟北朝至隋唐间窟龛及造像风格相近。综合多种相关因素推断,竹林寺石窟当开凿于十六国时期、北魏早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