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在物质文明高度繁荣的同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机,传统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受到挑战,作为美国民族精神象征的"美国梦"也受到质疑。《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主人公盖茨比自小就是"美国梦"的追随者,却最终成为"美国梦"的牺牲品,他的悲剧结局完美地表现了"美国梦"的破灭这一主题。文章分析了盖茨比的财富观、爱情观和生活观,通过对比盖茨比的理想主义和现实的残酷来揭示"美国梦"的破灭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2.
“美国梦”是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酋先介绍了“美国梦”一词的历史由来,从历史原因和现实基础两方面阐述了“美国梦”的诞生,并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美国梦”的内涵及其流变过程,最后指出今天的许多美国人依然在做着“美国梦”,在非白人的移民中“美国梦”仍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事实上,历来只有中产阶级和上流社会的白人才有希望实现他们的“美国梦”。  相似文献   

3.
"美国梦"是美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同时也是美国文学一个永恒的主题。一部美国文学史同时也是一部"美国梦"的历史。文章以美国文学的发展为主线,通过对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的分析,探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美国梦"的特征和具体表现,从文学的角度解读"美国梦"。  相似文献   

4.
胡渝镛 《考试周刊》2012,(71):26-28
1."美国梦"的清教土壤"美国梦"或称作美国理想,美国神话的存亡,伴随着整个美利坚民族文学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正如评论家玛丽.E.伯顿所说,"美国梦"已经成为"美国理想与金钱的一场恋舞;更具体地说,是代表着从英格兰人文主义到中西部平等主义,再到南部上流社会的各种观念的混合体的美国男性,与从美国社会中诞生的难以捉摸而又诱人堕落的美国式阿芙洛狄特女神之间的一场恋舞"。  相似文献   

5.
对残疾儿童少年社会存在的追问是回答特殊教育何以可能的重要命题。存在主义为特殊教育存在与发展奠定了极富活力的认识论基础。残疾儿童少年作为"能动"与"受动"、"自然人"与"文化人"统一的社会存在,自我与社会的矛盾、"能动"与"受动"的矛盾、文化补偿和缺陷补偿的矛盾以及文化世界的矛盾冲突,构成了特殊教育存在与发展内在动力与活力系统的要素。  相似文献   

6.
菲利普·罗斯的《美国牧歌》讲述了犹太人利沃夫一家由盛转衰的命运,他们在追逐美国梦的同时,丧失了传统的犹太人身份。作为在文化夹缝中苦苦寻觅的心灵的猎手,罗斯通过“反牧歌”的“美国牧歌”戏仿了“美国梦”,刻画了迷失在身份荒野中的“精神流浪汉”。  相似文献   

7.
王友鸿 《文教资料》2011,(24):34-35
盖茨比,爵士时代的梦想家,是爵士时代的代表,追求金钱、名誉,地位和奢华的生活,甚至为此而不择手段。但同时又渴望纯洁的爱情,并为此付出了自己的生命。通过分析盖茨比的双重性格,我们可以揭示盖茨比悲剧的实质及"美国梦"与美国现实间的巨大落差。盖茨比的悲剧是他本人的性格与他的追求之间矛盾的悲剧,同时也是整个时代年轻人的共同悲剧。  相似文献   

8.
王亦萌 《考试周刊》2011,(11):22-23
《鸡蛋》是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之一,他以工业化浪潮为背景,描述了一个乡村小人物的"美国梦"从实施到失败的过程。主人公"父亲"的种种荒诞想法和行为让读者在哑然失笑之后却为他感到悲哀。在新时代的冲击下,"父亲"放弃了原有简单快乐的生活而不断追寻着"美国梦",最终却惨淡收场,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9.
张金玲 《台州学院学报》2011,33(1):67-70,80
《送冰的人来了》是奥尼尔晚期剧本中寓意最深刻、内涵最丰富的戏剧之一。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有关美利坚民族生存的寓言,剧中人物正是一代美国人民的普遍反映,他们经历了"美国梦"的追逐——信仰失落——等待重生——自我救赎的精神历程与生存状态。奥尼尔以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使作品超越了自身早中期悲剧的深度和力度,从而具有持久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不但加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影响到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自身内部的矛盾,而中国的"和"文化恰恰是解决这一矛盾金钥匙,与此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和"与"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下的“孝”是华裔美国文学中一个常见的主题。它与众多华裔美国人所追寻的“美国梦”有着颇深的文化联系。伍慧明的小说《骨》通过大女儿莱拉的视角来展现整个家庭几代华裔在美国艰辛、沉重的奋斗史,从中透视出几代美国华裔在追求“美国梦”的征途中,不懈探索自身文化身份认同的努力,也集中体现了华裔美国人身上的“孝文化”与“美国梦”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2.
菲茨杰拉德的两部长篇小说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集中体现了他的创作中心主题"注定要破灭的美国梦".两部小说的主人公盖茨比和迪克都是悲剧性的人物,其悲剧的实质是理想主义陷入道德堕落,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的矛盾,他们的理想破灭和个人失败是"美国梦"破灭的戏剧化表现.  相似文献   

13.
卜巧玲 《考试周刊》2011,(76):45-46
《推销员之死》描写了主人公威利悲剧的一生,威利历来被认为是"美国梦"的牺牲者。本文从女性主义理论的角度诠释琳达的悲剧命运。琳达是该剧女主人公,她是一个"天使型"的家庭妇女,是丈夫的坚定支持者,是家庭的核心支柱,却不可避免地成为"美国梦"的直接牺牲品。  相似文献   

14.
黄玲 《海外英语》2011,(13):245-246
以"美国梦"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在美国已有很长的历史,而在任璧莲的《典型的美国佬》中也反应了这个主题,在主人公对"美国梦"的追寻与矛盾中,任璧莲将美国梦的残酷性进一步体现出来,引导美国人去考查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国神话,从而写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四大经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被美国NBC电视台改编、拍摄,该片由于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严重篡改和肤浅的理解,中国观众反映冷淡,但在美国它却有着一定的影响,因为它正符合很多美国人的使命感,体现着一种全新的美国梦.美国梦似乎是美国文学和文化研究中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与传统意义上的美国梦不同的是,美版《西游记》演绎的美国梦表明他们希望在全世莽建立"山颠上的城市",把全世界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变成他们自由、民主体制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美国梦"的破灭是菲茨杰拉德创作的一贯主题。奇幻之作《返老还童》以一个传奇性的故事处理了一个关于生命的严肃思考:人生正如"美国梦"的幻灭,从憧憬,到获得,到最后失去。作者通过本杰明"返老还童"的一生告诉人们:一切表面的虚华都会消失,所有美好的事物终将走向灭亡,人们用尽平生追求的梦想只是幻影,返老还童也不能带来永恒的美好。  相似文献   

17.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西方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可以帮助他们找到许多语言知识的根源,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古希腊罗马文化,圣经文化和美国的核心价值观——美国梦这三方面构成西方文化的基石,也是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础。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必要采用一些教学策略导入这三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18.
"美国梦"是美国人民的普遍理想与信仰,同样也是美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的标志,两者均被视为美国文化的精髓。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菲茨杰拉德塑造了盖茨比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将其植入美国梦的历史语境,旨在深刻地反观美国的现实社会。  相似文献   

19.
"归来"作家在新时期之初的人道主义立场和历史反思态度促进了当时启蒙思潮的生成和发展,促进了新时期之初"人的觉醒"。但他们的精神立场和创作也表现出内在的矛盾和困惑,在作家的自我身份认同和话语认同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归来"作家的创作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合法"身份的"老干部"形象,许多作品不断表述着"忠诚"的主题,这与"归来"群体的批判姿态和启蒙立场形成了矛盾。这些矛盾表明了新时期之初文学创作仍然受到意识形态合法性要求的强势钳制,也暴露出"归来"群体思想立场的局限。  相似文献   

20.
从十七世纪开始,当第一批欧洲移民因为本国的宗教迫害、政治不公、阶级压迫以及经济窘境飘洋过海踏上美洲大陆时,他们心中就怀有渴望独立自主、平等和个性发展的梦想。时至今日,这些梦想都已成为现实,但“美国梦”却并未消失。对于不同的人来讲美国梦的具体内容各异,但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而言,美国梦所代表的是美国人所追求的美好社会和美好生活,它成了美国文化的浓缩和精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