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论书法中的“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法史上最早出现"势"这个概念是在秦汉时期,此后,历代书法家对书势的审美意蕴不断有所阐扬,保持着认识上的基本一致,进行着渐进的、补充式的充实,只不过没有给"势"以明确的定义。笔者以为,"势"依"形"而现在,无"形"则无"势",书法的文本在"形势"的作用中获得感性的生命存在;"势"通过"纵横化"得以体现,这种"横变纵化"其实是力的变化,是力的矢量方向的变化;"气"是"势"的根本性存在,作为书法中因素,"气"表现在书法创作与书法形象中,就是作品中所显现出来的动态风韵、精神气质。之所以说书法之势内涵广大,又表现出一种不确定性,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书法之势的全息性质和蕴涵的模糊之美。所以,"势"既是力与力的趋向,又是形,还是气,是它们相化合的真实存在,"势"通过"形"而得以观瞻,"气"则是其内在的生命依存。"势"是一个有虚有实的复质的客观存在,在不同的情形下给人的感受不同。  相似文献   

2.
气韵之气系指艺文之气.它是作为宇宙本体之气的分体,是人性之气与物之气在艺术创造领域中的交流、融合与凝聚,通贯于艺术创造的主体建构、创作过程、艺术作品与艺术的接受批评.气韵说的根本要求是一切艺术品应当与生命同构.在艺术品中,艺文之气应当流行顺畅如风,凝结强健似骨,虽阳刚与阴柔百态,但皆能显其生动之势,遒劲之力.而气之运化,和谐而有节律,因变化莫测而神,臻余味无穷而妙.气依韵而运化,韵本气而神妙."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乃艺术之至境,亦即"气韵生动"的极致.  相似文献   

3.
正尉天池先生书作,给人的印象是风驰电掣、真情激荡,富有张力的点画线条在纵横争折中使其作品夹带着一股英迈之气。从其作品可以看出,尉先生似是一位疏狂豪放型的书家,他的草书作品所体现出来的跳跃飞动之势,时人恐无出其右。尉天池先生的行草,很显然是以晚明尚态书风为根本,以陈献章、徐文长尚情重势的审美风格作为自己的突破口,有意扬弃  相似文献   

4.
<正>作品介绍:作品创作以"顔体"为基调,以中原厚重文化底蕴为基础,秉承中原书风之传统,结体宽博,用笔朴茂,突出浑厚之势,同时融汇时代审美元素,以构图的设计感传达笔墨的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5.
正第二讲隶势受当时典型的时代书风影响,楼兰简纸文书在书写风格上呈现出比较突出的隶势。因为自汉末以来,隶书式微,逐步向楷法过渡,但人们长期的书写习惯和过渡时期的书法风格特征,使得这一时期的作品呈现出浓浓的隶书体势。卫恒《四体书势》有《隶势》云:"鸟迹之变,  相似文献   

6.
"风"与"骨"是既有区别又紧密相联的文艺美学范畴,从构成文章的两大要素——情、辞角度看,"风"侧重对情的美学内蕴的规范,表现为一种灵动的活力;而"骨"则侧重于对辞的美学内蕴的规范,表现为一种静态的品质."风"、"骨"都源自作家的"气",它们是作家之"气"赋予作品的内蕴之美."风骨"和"采"达到圆练的统一,才是作品理想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7.
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书法理论家康有为在所著《广艺舟双楫》中阐述:"古人论书,以势为先。"指出了书法笔势在写字中的重要性。何谓笔势?笔势主要指对点画在字的形体中不同快慢的写法。它是因作者的性情、时代风尚决定其用笔、布置和取势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以点和线构成形体来传神、达情、表现人的审美心理的,书法发展到东晋王羲之成为新体书法之祖,及至唐代,张旭、怀素以其豪放的笔法将草书推向高潮,而颜真卿又突破了王羲之优美书风的樊篱,自开旷达拙重的壮美书风,“欧、柳”二人同时也为唐代书法的繁荣大注生机。宋代“苏、黄、米、蔡”,元朝的赵孟頫,明董其昌,王锋,清代的郑板桥等人都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定势》篇中的"势",各家颇有争议,"势"作为一种艺术审美因素有着重要的影响。"势"和"风"有着相似的审美追求,依据"自然之势"、"势有强弱"来探讨"势"在刘勰文中的具体意蕴,逐一对"物势"和"文势"进行分类,可以发现"势"是自然呈现的风神情韵,即"神韵"。  相似文献   

10.
两宋之际,佛教盛行,书法上倡导"尚意"书风。苏轼则是士大夫中关注禅宗的领袖人物,同时也是倡导"尚意"书风的代表。探讨苏轼书论与书法艺术中,以书做佛事,书如其人,超尘脱俗,与心俱化的追求境界,从而看出苏轼书法之"意"的渊源是儒、释、道三家思想,其中佛家思想对其影响尤为重要,使得其书法作品深具禅意,成为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11.
颠覆与指斥:浅谈王若虚对黄庭坚诗歌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若虚诗歌批评注重创作与风格的“天全”、“自得”,因而对不合其审美理想的黄庭坚诗歌多有指责,主要体现在:颠覆黄庭坚宗杜说;以苏黄比较来扬苏抑黄;对黄庭坚具体诗作指疵;对黄庭坚诗歌理论的指斥。这些论评,尽管其中渗透着王若虚个人的诗学趣尚,存在指责失当之处,但相较于宋代的黄庭坚诗歌接受,它具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内容,并进一步从细部特征上探讨黄庭坚诗歌,成为黄庭坚诗歌接受史的一大转折。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黄庭坚对《瘗鹤铭》的评价、对黄庭坚认为《瘗鹤铭》作者为王羲之的观点的阐释、黄庭坚书学理念与《瘗鹤铭》精神内涵的趋同性探讨、黄庭坚学习《瘗鹤铭》的时间问题、后世对黄庭坚取法《瘗鹤铭》的评价等5个方面探讨了黄庭坚与《瘗鹤铭》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黄庶、黄庭坚父子学杜学韩一脉相承。但黄庶学得了雄健一格,其诗“清”。黄庭坚学奇崛一途,锻造出奇峭风格,其诗“涩”。  相似文献   

14.
黄克诚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他一生坎坷、忍辱负重,鞠躬尽瘁、勋劳卓著,铸就了伟大的黄克诚精神。黄克诚精神的基石是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灵魂是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支柱是共产主义的坚强信念,准则是顾全大局的优秀品德。黄克诚精神闪耀着共产党人的革命风范和人格魅力,对我们党的事业已经并将继续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黄丹书,清代艺术家,以诗书画名世,被誉为"三绝",其诗清新妥贴,书法各体皆工,绘画亦卓有成就,黄丹书在清代艺术家中无出其右,应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一席。  相似文献   

16.
黄宾虹作为一名近现代杰出的山水画大师而闻名于世。然而,他的鉴藏生涯却没有引起世人相当的重视。事实上,黄氏绘画风格的产生是与其鉴藏紧密联系的。出生于徽商家庭的他,自小在书画的熏陶下成长,家族收藏让他绘画得以启蒙,进而练就了扎实的笔墨功底及确立早期疏朗清逸的风格。同时黄氏的书画鉴藏亦是个人理论研究的基础,并影响到艺术思想与笔墨特色。古印玺的收藏,让他领悟到用金石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之中,改变了简淡软弱的画风,最终形成了浑厚华滋、笔力遒劲的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17.
明代黄柱的《侧坐观音图》在造型上体现了观音造像的风格演变,技法上又突破了传统宗教壁画的工笔重彩技法.采用水墨写意的表现手法与诗书画结合的表现形式,开创了宗教壁画创作的新篇章,也体现了圣僧庵壁画的创作思想,具有浓厚的文人意趣。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他们崇尚老庄玄学,表现风度,体现在书法上极大地影响了书法的发展和风格的演变,书法世家在其中的表现更为突出,他们主宰了书法发展的风向。王献之就是在这个环境下成长的巨匠,他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创造力成就了自己特有的书法形式风格,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与文化学者李仲元先生,不仅以书法艺术名世,其近体诗的创作也独具特色。他在诗集《缘斋吟稿》中,广施造化之工,使情成体,在抒写历史人物、观赏名胜古迹、品鉴名家名作时,能化史实为情思,化景物为意象,化文思为诗致,显示了今人运用近体诗创生新作的许多规律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苏轼与其弟子黄庭坚等人一起,将宋诗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真正形成了在风格的独特性和做诗技巧方面足以与唐诗相颉颃的宋诗,也引出了后人有关唐宋诗优劣论、苏黄诗优劣论等一系列文学公案.本文对宋以来有关苏、黄齐名并称与苏、黄优劣论的一系列相关言论作了重新考察,确立了苏、黄并称出现的时间,分析了有关苏、黄优劣论的四种类型,认为这一争论多源于对诗歌发展道路的认同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