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罗毅 《新闻前哨》2006,(4):45-46
气象新闻的出炉源于2003年4月2日,《南方都市报》全新改版,改版后的报纸新开辟了“风云榜气象新闻版”,在我国媒体中最先运用“气象新闻”这一术语。1981年7月1日,中央电视台开始播发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口播8个城市的天气信息。从那时起,气象服务开始以“天气预报”的形式走人公众视野,并以这种面貌在人们生活中持续了20年。目前,我国大多数新闻媒体的气象报道已经冲出“天气简报”、就天气说天气的局限,而是着重于关注人的需要,重视天气对人的健康、心情、生存状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今年1月下旬开始到2月,我国和北半球许多国家一样,持续出现极端寒冷天气,民众颇为关注气象报道。然而在具体的气象报道采写、制作上,却出现不少不客观而走极端的文字和内容,在这样的“极端”文风下,传播着动辄“百年千年不遇”或“史上之最”、“大家都爱下雪”、“全市的天气就是市区的天气”等荒谬理念,不仅大大降低了气象信息的有效性,也削弱了媒体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3.
7月的天气确实酷热似火。然而用“七月流火”来形容7月的炎热则犯了南辕北辙的错误,一些望文生义者以为“七月流火”是个极为文雅的形容天气炎热的词。写作时便信手拈来,编辑又不详察,于是媒体频频使用。比如:“七月流火,何处觅清凉?”、“小城熬过了七月流火”等。就连气象预报员也反复说“七月流火,持续保持高温天气”、“七月流火,酷热难耐”。  相似文献   

4.
《新闻天地》2006,(9):45-45
8月14日,长沙某电视频道《在现场》播发的报道中,有两条值得商榷的报道:《长途客车高速路上“发火”》和《“摩的”送客凌晨被劫抢走新车刺伤车主》。《长途客车高速路上“发火”》说的是一辆开往广东东莞的客运大巴卧车,由于在高温天气下连续跑了20多个小时,行驶至“京珠高速”雨花收费站附近时后轮着火,整个大巴很快被烧得只剩下车架。  相似文献   

5.
马娟娟  刘冰 《大观周刊》2011,(52):232-232
立春又叫“打春”.是冬至数九后的第六个“九”开始.所以有“春打六九头”之说,农谚更有“宁舍一锭金,不舍一年春”、“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打春”,即为春季伊始,表示天气回暖,万物更新。  相似文献   

6.
7月的天气确实酷热似火,然而,用“七月流火”来形容7月的炎热则犯了南辕北辙的错误。一些望文生义者以为“七月流火”是个极为文雅的形容天气炎热的同,写稿信手拈来,编辑又不详察,于是报纸、电台、电视台频频使用。比如“七月流火,何处觅清凉?”“此时小城显得那么精神抖擞,小城熬过了七月流火”等。就连气象预报员也反复说“七月流火,持续保持高温天气”、“七月流火,酷热难耐”。其实,“七月流火”不是表示天气炎热,而是表示天气变凉。《诗经·豳风·七月》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唐代孔颖达为“七月流火”所作的“疏”…  相似文献   

7.
李缨 《新闻窗》2006,(1):58-58
1998年7月22日是我到《贵州日报》报到刚好一个星期的时间,文艺部主任苏丹安排我做文艺副刊版面编辑,并要求当天就上版子。那天中午天气很热,吃了饭也不敢去休息,我就在办公室慢慢拼凑着“我的第一个版”。尽管之前苏老师已指导我临摹了20多个版面,但“真枪实弹”,还是心虚。直到下班前,我自己组的第一个版面终于诞生了。  相似文献   

8.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个科学问题,近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频发生,使得气象信息在人们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气象新闻传播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从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这个角度来看,气象新闻不仅能提供天气预报服务,还应该成为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的舞台。经历了从“天气简报”到“气象新闻”的变迁,经历了从“直线报告”到“立体解读”的转变,气象新闻在媒体上的地位已经不仅仅是配角,而是慢慢变成了新闻媒体上的重要新闻品种。  相似文献   

9.
1998年发生在中国的特大洪水,促使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气候异常变化及与此相关的灾害性天气的影响和成因。通过媒体,人们了解到造成灾害性天气的诸多因素,如森林达到过且砍伐、二氧化碳过度排放、太阳黑子的周期变化、大气环流长期振荡等等。在这些还不很清晰的因素中,备受各种新闻媒体关注、吸引了众多科学家研究兴趣的则是出现在东太平洋赤道附近的“厄尔尼诺”现象,俗称“圣#”。“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扭Nino-”的中文译音。在西班牙语里,“EINinO”是小男孩或小孩的意思。若开头字母大写,则是指圣婴耶稣。而对于秘鲁人…  相似文献   

10.
一把夏枯草将王老吉推到舆论风口。不仅因为王老吉是一家知名企业,更因为频发的食品安全事故已经让我们谈“食”色变。虽然“配方门”在卫生部最终“说明”后潮头渐平,但由此引发的公众对饮料的关注度却像室外的天气,高热难消。  相似文献   

11.
《科技档案》2008,(1):7
小米:性微寒,有“健胃、和脾、安眠”之功效。小米中含有丰富的色氨酸,色氨酸能促进大脑神经细胞分泌出一种五羟色胺,使大脑思维活动受到暂时抑制,使人产生困倦感。  相似文献   

12.
以党群沟通引领民主治理,成为新时代党群沟通的新模式。山东泰安日报社作为新型主流媒体,上接“天气”,下接“地气”,充分发挥“阵地”“引导”“桥梁”作用,在密切党群沟通、推进民主治理的实践上做出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采访十四大     
采访十四大黄远流1992年10月,奉四川日报社之命,我有幸采访了举世瞩目的党的“十四大”。在各级领导和同志们帮助下,我克服困难,圆满完成报道任务。这里记述的,是当时采访经历中的几个片断。10月11日,北京天气晴好。大约10点,我搭四川省政府驻京办事处...  相似文献   

14.
李胜财 《军事记者》2011,(11):71-71
不久前.笔者在某报读到一文《高收视率“敲门”得益于“接地气”》。这是讲电视节目的。而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我觉得若想写出好新闻,也得多“接地气”。 “接地气”一词,从字面上解读就是接地中之气,适应特定的地域环境。在自然界,只有地气和天气上下相接,才能生机勃发,  相似文献   

15.
前几天,康主任光临寒舍,要我来和大家讲一讲怎样编写武汉市公安史志大事记。这两年我虽然一直在为同志们跟踪服务,但是对于公安系统的业务,我仍然是个外行。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因此我只能从编史修志的角度,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供大家参考。今天的天气是和风细雨.  相似文献   

16.
七月的天气火样热,这是事实,用“七月流火”来形容七月的炎热,则属南辕北辙了。其实,“七月流火”不是表示天气炎热,而是表示天气变凉。“七月流火”一语见于《诗经》中的《七月》,诗的开头便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里的“七月”指夏历的七月。“流”,指向下运行。这里的“火”是星名,即“心宿二”,又称“大火”。每年夏历六月的黄昏时刻,“心宿二”在中天,方向最正,位置最高。而到了七月,这颗星就逐渐偏西向下运行,这时酷热开始减退,天气渐渐凉起来了。这个意思如果和下文的“九月授衣”联系起来理解,就更明显了。“九月授衣”是  相似文献   

17.
今年1月12日至2月下旬,贵州省遭遇了50年一遇的雪凝灾害天气,六盘水市是全省雪凝灾害天气持续时间最长,灾害程度最重的地区之一。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我们把抗灾救灾作为事关全市工作大局的“民心工程”、“全局工程”、“协调工程”,全力以赴展开报道。  相似文献   

18.
《青年记者》2008,(12):5
据新浪网,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最近提出一个名为“秃鹰”(Vulture)的最新项目。“秃鹰”是一种至少能在高空持续翱翔5年的飞机。这种具有超强续航力的飞机能持续监视从恐怖分子训练营到天气变化、重建灾区通信等各种事情。事实上,“秃鹰”无人机能起到间谍卫星的作用,可反复执行任务,持续工作。  相似文献   

19.
天气最炎热的时候,笔者总能在一些报刊上见到“七月流火”一词,大都把“流火”理解为天气极热。如武汉某报就曾在去年盛夏发表《七月流火空调销售看好》的消息…… “七月流火”语见于《诗经》中的《七月》一文:“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里的“七月”指夏历七月;“流”是“下行”的意思;“火”则是星宿名,或称“大火”,也就  相似文献   

20.
2005年8月,重庆天气正在酷热中“冒火”。与此同时,我的一篇章也在“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中小小地“火”了一把,这就是发表在重庆日报2004年5月18日的时评《“越位”与“缺位”》一,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评论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