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利用三江源东部达日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野外雪深观测站点2013~2014冬半年原始雪深数据以及同步气温数据,对达日站点冬半年的典型融雪过程动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江源东部地区冬半年平均最高气温低于0℃,该地区的融雪过程在0℃以下就可以发生,甚至在-20℃~13℃也有明显融雪过程;积雪深度下降持续时段与正变温时段在时长上基本一致,增温过程相对于实际增温值更能影响到雪深的下降过程,融雪期正变温对积雪深度变化有积极地影响;融雪期雪深与气温存在负相关关系,融雪期之前6h之内气温影响雪深变化,该地区日出后的热力条件影响到当日积雪消融状况,达日2013~2014冬半年融雪期超前30min和同步气温对雪深变化有显著影响;融雪期积雪深度与气温大致呈线性关系,且雪温线性关系与积雪的厚度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
利用第三代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陆面变量全球再分析ERA-Interim/Land积雪资料和内蒙古地区的日积雪深度数据,对比分析了ERA-Interim/Land积雪资料和观测资料的差异,并从时空变化特征和积雪模拟趋势进行分析评估。结果表明:ERA-Interim/Land资料能较好地再现内蒙古雪深的时空变化特征,其中西部模拟最好,与观测的平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都最小,中东部模拟能力次之;ERA-Interim/Land资料在东部地区积雪模拟趋势最好、相关系数较高,但积雪日数和积雪的初终日有偏差,普遍低估了雪深,并且在积雪的初终日模拟偏差较为显著,其中东部地区偏差大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地面站春季积雪日数的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胡豪然  彭骏  毛晓亮 《资源科学》2010,32(1):149-156
利用高原地区1962年-2004年64个地面站积雪资料,揭示了该地区春季积雪日数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高原地区春季积雪日数空间分布局地差异显著,多雪区集中在巴颜喀拉山东段和藏北高原东南部,少雪区主要是藏南谷地、柴达木盆地以及川西干暖河谷地带;②空间分布可以概括为6种类型,青南高原东部型、藏北高原东部型、川西高原南部型、青藏高原东北部型、西藏东北部型以及川西高原东部型;③青南高原东部的春季积雪日数呈显著增长趋势,青藏高原东北部呈减少趋势,川西高原南部基本没有趋势变化,其余分区内各测站的线性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春季积雪日数仅在青南高原和川西高原东部地区存在由少变多的显著年代际变化,分别出现在1975年和1982年前后;④高原地区的春季积雪日数主要以准2年、准6年以及准10年的周期振荡为主。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1~2000年气温、降水、积雪等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那曲地区西部年际、年代际及各季气候变化的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那曲地区西部各季节增暖都比较明显,相比较而言,冬半年增暖最为显著;降水量上那曲地区西部降水总体呈增加趋势,但在季节分配上相差较大,表现为暖季降水显著增加,而冷季降水增幅不明显。那曲地区西部平均积雪量变化呈缓慢的减少趋势,冬半年减少比较显著,而夏半年减少非常缓慢;5月份平均积雪量的偏多是导致近年初夏出现雪灾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通过使用气象观测积雪深度数据和NCEP大气环流数据,对1979—2014藏东地区春季积雪深度变化和相应的异常大气环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从3月到5月,藏东积雪深度气候态分布表现为两个大值中心。藏东北部积雪深度大值中心分布在唐古拉山脉附近,主要以嘉黎站为代表,积雪深度可达到1.5cm,藏东南部积雪深度大值中心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附近,主要以错那站为代表,积雪深度可达到3.0cm;(2)从3月到5月,积雪日数的气候态分布与积雪深度相似,在藏东北部唐古拉山脉和藏东南部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形成积雪日数偏多中心;(3)3月到5月积雪深度变化均与青藏高原西风槽显著相关,西风槽的加深,促进槽前偏南风输送赤道地区丰富的水汽到藏东地区,促进藏东地区降雪的形成,降低藏东地表温度,从而增加藏东春季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  相似文献   

6.
高永刚 《资源科学》2012,34(11):2170-2180
利用黑龙江省73个气象站1967年-2007年的逐日气温和降水量资料, 基于极端气候事件综合强度模型方法, 分析了黑龙江省极端气温与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①极端高温事件综合强度在年代际变化上夏与秋季总体呈增强趋势, 20世纪90年代后增强更为显著。极端低温事件综合强度在年代际变化上春与冬季总体呈明显减弱趋势, 其中冬季减弱趋势较显著;②极端降水事件综合强度在年代际变化上春秋两季呈减弱趋势, 夏冬两季呈增强趋势, 其中秋季减弱较显著, 冬季增强较显著;③极端高温事件综合强度夏秋两季影响较重区域为松嫩平原西部和三江平原地区;极端低温事件综合强度春冬两季影响较重区域为三江平原地区、牡丹江地区北部和哈尔滨地区西北部;④极端降水事件综合强度春秋两季从西到东递增, 夏季中部地区较强, 冬季中部与东部地区较强;四季综合强度影响较重区域为大兴安岭最北端的漠河县、小兴安岭地区、三江平原东部边缘局部区域和牡丹江半山区。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积雪变化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积雪具有特殊的自然属性,是"亚洲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变化不仅是天气和气候变化的产物,也会对全球和区域变化产生显著的影响。文章通过多种遥感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积雪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并探讨其水文与气候效应。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积雪主要分布在山区,其中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积雪最丰富,多年平均积雪日数在120天以上,年平均雪深超过10 cm;高原腹地平坦地区及柴达木盆地积雪属于瞬时积雪,多年平均积雪日数小于15天,年平均雪深小于1 cm。(2)1980—2018年,青藏高原积雪呈下降趋势,尤其在2000年以后,积雪覆盖日数和雪深明显下降。(3)高原内积雪较多的山脉地区可以产生较大的积雪辐射强迫,最大可超过15 W m~(-2),其反照率反馈机制对气候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4)青藏高原是多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积雪融水是春季土壤水分和河川径流的重要补给。(5)受天气过程产生的雪灾频次有所增强,建立早期预警和防护措施是减少牧区雪灾损失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根据1961-2016年我国东部地区440个站点的霾日数资料,分析了东部地区霾日数的空间分布、季节变化以及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a.我国东部地区霾区主要分布在陕西中南部、河南中北部、广东中西部、广西东部、江苏大部、浙江北部及安徽东部等地。b.在季节变化上,冬季大霾频率最高,其次是秋季、春季,夏季最低。c.年代际变化明显,总体上呈现出一致增加的变化趋势。60到90年代霾日数增加相对平稳,而在21世纪初增加急剧。d.EOF分解后的第一向量为主导模态,空间分布特征为东西反向型。可以看出,霾日数的分布特征与工业化水平进程关系密切,重污染区大多是在工业城市或高度发达的城市。  相似文献   

9.
利用近1966年~2015年的春季降水资料,以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作为干旱指标,详细地分析了呼和浩特市春季干旱频率特征及春季干旱的年际变化。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地区的主要干旱类型为轻旱和中旱,重旱及特旱主要出现在南部清水河县和北部武川县,托克托县的特旱比例也较高。从年际变化上看,大面积的春季干旱较有规律,但随着时间的推后有缩短的趋势,并且重旱和特旱主要发生年代为1993年以后。  相似文献   

10.
开都河流域积雪特征变化及其与径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MOD10A2遥感影像提取开都河流域2000年-2010年积雪覆盖数据,结合水文气象站点数据分析了开都河流域积雪时空分布特征、及气象因子-积雪面积-径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开都河流域积雪面积在时间上的分布特征体现在年内和年际的变化。年内积雪变化较大,冬季积雪面积达到最大,夏季面积最小。近11a来积雪面积年际变化呈微弱的下降趋势,其中夏季和冬季下降趋势较明显,春季和秋季的变化趋势不明显。通过研究区积雪面积与气候资料的相关性表明,冬春季气温与流域积雪面积相关性最大,夏季最小;而降水在冬季和积雪面积的相关性最大。对径流和基流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表明积雪面积对春季径流和基流影响最大,在夏季的影响最小。气温与径流和基流的相关性在春秋季最大,降水量在夏季与径流和基流最相关。由此可见,气温在影响流域积雪面积变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气温和积雪面积在春秋季对径流和基流的影响最大,夏季降水对径流和基流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1.
利用由气候的全球海表温度及海冰来驱动NCAR CAM3.0模式,得到的200年控制试验结果,通过引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和南亚高压指数,研究了该系统的自然变率特征。结果表明:(1)模拟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具有年际变化和周期变化特征,各指数关系密切;(2)模拟的南亚高压具有年际变化和周期变化特征,各指数关系密切;(3)自然变率下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南亚高压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山南市冬春季节沙尘天气出现日数来看80年代为高发期,90年代开始减少,到21世纪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南部、西部地区90年代中期开始很多年份没有出现沙尘天气,从分布上看影响最大的地区为沿江一线,特别是沿江中段的贡嘎、泽当、扎囊等地,为冬春季沙尘天气的高发区,南部和西部沙尘天气影响较小,南部错那没有出现过沙尘天气。  相似文献   

13.
天山开都河流域积雪、径流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向燕芸  陈亚宁  张齐飞  卞薇 《资源科学》2018,40(9):1855-1865
本文分析了开都河流域源流区积雪变化与气象要素及径流的变化趋势,讨论了气象-积雪-径流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开都河流域2000—2016年间积雪覆盖率呈微弱上升趋势(0.1%/10a),其中,最大积雪覆盖率增加速率约为0.33%/a,而最小积雪覆盖率则呈减小趋势(-0.017%/a);在年内表现为春、夏季节积雪面积减少,而秋、冬两季增加;在过去的45年间(1972—2016年),融雪期在春季提前了约10.35天,而秋季延迟了约7.56天;温度对春季积雪变化影响较大,而降水则对冬季积雪变化影响较大。河川径流与径流峰值均呈增加趋势,年径流增幅约2.26亿m3/10a,其中夏季径流对气温(ε =1.41)和降水(ε =0.5)变化敏感,而春季对积雪面积的变化响应敏感(ε =0.59)。开都河流域山区温度升高和降水增加对径流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隆子站从1961~2005年的12月至4月份的各月沙尘暴出现频数资料,对隆子县近45年的冬春季沙尘暴的年际、年代际以及相应季节的月季的频数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隆子县历年的沙尘暴频数年际、年代际分布以80年为界,80年以前的频数多于历年的平均值,80年以后其频数基本少于历年平均值;70年代是沙尘暴的一个高峰期,60年代次之,进入90年代后沙尘暴天气很少出现;从月季分布上看1、2月份出现频数最多,12、3月次之,4月出现最少的分布特征和规律;从周期变化特征来看,不管是冬春季、还是冬季亦或春季均存在准3年和6年的明显周期振荡特征;从要素相关来看,大风天气是形成沙尘暴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两者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15.
1961年~2004年东北地区四季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Anusplin插值软件对东北地区146站1961年~2004年四季降水量进行空间化处理,各季区域平均MRE分别为春季14.3%、夏季14.1%;秋季18.1%;冬季25.1%。对栅格数据采用空间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四季降水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春季,整个时段呈弱增多趋势,但不显著,1980年代前增加,之后减少;夏季呈减少趋势,1985以后呈显著减少趋势;秋季整个时段呈弱的减少趋势,1990年代开始显著减少,2000年以后略有增加;冬季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呈波动增多趋势,近10年增幅较大。从空间分布上看,春季,黑龙江北部和东部部分地区、吉林东部降水显著增多,增幅为(3~9)mm/10年,辽宁中部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减幅为(3~7)mm/10年。夏季,东北大部地区降水以减少为主,黑龙江中部和辽东半岛地区显著减少,减幅为(20~40)mm/10年。秋季,东北大部地区降水减少,黑龙江东部局部、吉林中部和南部部分地区显著减少,减幅为(6~10)mm/10年。冬季,黑龙江大部、吉林大部降水显著增多,增幅为(1~3)mm/10年,辽宁南部和西部部分地区显著减少,减幅为(1~2)mm/10年。  相似文献   

16.
李育  朱耿睿 《资源科学》2015,37(3):605-618
气候类型作为一个地理学概念包含了综合性的气候信息,同时研究气候类型变化也是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方式。本文使用气候类型面积变化这一地理学指标来探讨中国1961-2010年年际和年代际气候变化特征,气候型的划分基于国际通用的柯本气候分类法,计算了东亚夏季风指数(EASMI)、南亚夏季风指数(SASMI)、夏季西风指数(SWI)、东亚冬季风指数(EAWMI)等指数,分析这些气候要素的强弱对各气候型面积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大陆主要气候型为草原气候(Bs)、沙漠气候(Bw)、常湿温暖气候(Cf)、冬干温暖气候(Cw)、冬干冷温气候(Dw)和苔原气候(ET);2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北地区,青藏高原西部,400mm等降水量线附近以及梅雨边缘区,年代际尺度的气候类型变化表现为整个中国出现变暖趋势,除南方地区外都出现变干趋势,年际尺度的各气候类型面积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升温趋势,而未表现出明显的降水变化趋势;3东亚夏季风(EASM)主要影响沙漠气候(Bw)、常湿温暖气候(Cf)、夏干温暖气候(Cs),南亚夏季风(SASM)主要影响沙漠气候(Bw)、常湿冷温气候(Df)、夏干温暖气候(Cs),夏季西风(SW)主要影响苔原气候(ET)、常湿冷温气候(Df),东亚冬季风(EAWM)主要影响冬干冷温气候(Dw)、草原气候(Bs)、热带疏林草原气候(Aw)、夏干温暖气候(Cs),而其中对中国大陆气候影响区域最广,影响程度最明显的是东亚冬季风。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分析1971-2020年嘉善县降水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的关系可知,当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时,嘉善县降水较常年偏少的概率更高,冬、夏季降水距平变化较春季更加明显,其中秋季降水正距平变化最明显.厄尔尼诺年时,冬季降水变化具有年代际特征,2000年以前降水较常年基本上偏少,之后则偏多.当发生拉尼娜事件时,嘉善县秋冬季降水量较常年偏多的概率更高,春夏季则相反,且冬、夏、秋季降水距平变化较春季更加明显.同时,嘉善县降水偏少的概率基本上集中在40%~60%,其中拉尼娜年春季嘉善降水偏少的概率稍高.通过皮尔逊xx2拟合方法检验可知,嘉善县降水与厄尔尼诺及拉尼娜现象间的线性相关不显著,即二者相互独立.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赤峰市14个气象站1961~2018年气象资料,分析了赤峰市大田作物适播期(4月21日~6月10日)降水量、抓苗雨日期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五十年适播期降水量在13.1mm~142.4mm之间,而蒸发量是降水量的6~13倍;降水量年际波动大,降水变率高达36%~51%,空间分布南多北少;抓苗雨日期最早出现在4月21日,最晚在7月1日以后,年际波动大,从南至北逐渐推迟;赤峰市北部适播期未出现抓苗雨的年份占28%,南部占12%,说明赤峰市春季农业干旱风险大,北部地区比南部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9.
1981年至2010年中国东北地区春玉米气候潜力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钟新科  刘洛  宋春桥  徐新良  游松财 《资源科学》2012,34(11):2164-2169
在1981年-2010年中国东北地区108个农业气象站逐年气象数据基础上,本文通过运用AEZ模型模拟其春玉米光温潜力、气候潜力变化过程,分析了其春玉米气候潜力年际变化特征和变化趋势。研究中以1年为单位的模拟实验减少了玉米气候潜力变化分析的不确定性,而全区尺度的模拟从宏观角度揭示了玉米气候潜力变化空间格局。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春玉米气候潜力年际变化大,标准差为3.05t/hm2,大兴安岭南部和东北平原西部为全区高值区。气候潜力年际变化大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水分条件,其次是光照和热量。近30年东北地区春玉米气候潜力明显减少且减少趋势空间差异明显,呼伦贝尔高原-大兴安岭南部-吉林西部一带减少最快。气候潜力主要因降水量减少而下降,升温的作用较小。该研究结果可为东北地区玉米种植宏观决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0.
近10 年黑河流域上游积雪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黑河流域上游1960年-2011年降水、气温数据及2000年-2011年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Spectroradiometer)积雪产品,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和累积距平曲线,研究了降水、气温序列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点,分析了黑河流域上游积雪面积的年内分布过程和年际变化趋势,探讨了近10a来降水、气温变化对积雪覆盖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黑河流域上游年平均气温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年降水量也呈微弱增加趋势;②黑河流域上游积雪面积年内分布呈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秋季和春季,夏季积雪面积最小;③2000年-2011年积雪面积呈微弱上升趋势,但各季变化不同。春、秋季积雪面积呈上升趋势,夏季为减少趋势,冬季没有明显的变化;④积雪频率有3个高值区,分布在黑河流域上游西岔札马什克水文站周围及以上区域。积雪频率与流域内高程存在显著的相关性;⑤各个季节积雪面积与气温呈负相关的关系;除秋季外,与降水呈正相关的关系。也即较大的降水在较低的气温条件下,有利于积雪的增加,温度的升高则使积雪面积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