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佳 《河南教育》2010,(1):96-96
元丰二年(1079)年底,苏轼得脱“乌台诗案”之狱.被贬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并于次年抵达黄州。历经宦海沉浮的苏轼,从此开始了他“望修竹而羡笋香.信步逍遥以自适”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检校小部员外郎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元丰六年(1083年),张怀民(梦得)被贬  相似文献   

3.
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初一,苏东坡背了个“检校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的空头衔来到了黄州,住在城东南的定惠院里,过着孤独寂寞的“罪人”生活。自此以后,“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苏轼文集·答李端叔书》)。然而,黄州士民,尤其是潘革的一家,却与他交往密切,情好日深,使他在  相似文献   

4.
旷世奇才苏东坡在一生中吟咏山水的诗词难以数计,赋写山水的文章大都脍炙人口。苏东坡与山水的情结为何如此厚重,归根结底,源自于苏东坡乐山乐水的先天禀赋。他在黄州期间对水有着特殊的情感:他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常放浪山水,以嬉水为乐,他还辨水、论水、铭水,天天饮用长江之水,真可谓与黄州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5.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于湖州知州任上,以作诗指斥乘舆、讥切时政的罪名下御史台,酿成有名的“乌台诗案”。年底,诏责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翌年二月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这首《定风波》词就作于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据《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词前的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  相似文献   

6.
苏轼自神宗元丰二年(1079)七月二十八日在湖州任上被捕解京入狱算起,到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得旨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为止,足足坐了五个月的冤狱——“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是苏轼一生的奇耻大辱,对苏轼的思想、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是,对于这样一件在北宋历史上罕见的文字狱,历来说法却并不一致.总起来说有两种互相对立的说法:一是说苏轼讥讽朝政、谤汕中外臣僚,罪有应得.神宗朝的御史台作如是观;后世研究王安石者,在肯定王安石新法、批判保守派时,也往往作如是观.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乌台诗案”是一个大冤案.苏轼的弟弟苏辙最早提出这一看法.他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说苏轼“徙知湖州,以表谢上,言事者挺其语以为谤,遣官逮赴御史狱”.①在这里,由于当时的现实环境,子由不可能说得更加彻底,只能这样吞吞吐吐,略而不  相似文献   

7.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一生是坎坷的。《赤壁赋》写于诗人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之际,虽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苏轼仕途不得志,内心苦闷,在沉重的现实压力下,欲申其志而不可得,只能在大自然中忘怀得失,寻求精神解脱,这种悲欢交替的情绪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也是本文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8.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谪授黄州团练副使,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轼时年也已经42岁了。在"四十不惑"这样尴尬的年龄里,还遭遇如此厄运,锒铛下狱甚至差点一命呼呼,苏轼心头漫过的思绪之复杂,情感之纠结,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9.
公元1079年,即宋神宗元丰二年,在北宋政坛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即改知湖州的苏轼因写诗谤讥朝政,被人弹劾入狱,差点丢了性命,后经多方营救,才保住性命,责受黄州团练副使。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在黄州一住就是六年,直到元丰七年移汝州团练副使。从此,偏僻的黄州便因苏轼的到来而闻名后世。  相似文献   

10.
苏轼从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贬官黄州,到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四月改授汝州团练副使,在黄州共呆四年多的时间。从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十月谪居惠州,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移海南儋州,到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六月渡海北归,在岭南共生活了六年多.这十来年是苏轼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文学创作的大丰收时期。 苏轼的一生在政治上无所建树,主要功业在文学创作上,而创作高峰则在黄州与岭南这两个时期.如其《自题金山画像》中感叹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相似文献   

11.
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面对如此打击,苏轼并未沉沦,在《赤壁赋》中,苏轼淋漓尽致地表露了自己的心态。  相似文献   

12.
当今学者多持苏轼来舒之说,其论据主要有三:其一,苏轼被贬黄州期间郊游舒州;其二,苏轼曾到任舒州团练副使之职;其三,安庆地区方志所载苏轼诗文均言及在舒州郊游。但仔细考订,苏轼与舒州未曾谋面:一则苏轼在黄期间未得离开,何谈郊游舒州;二则苏轼并未到任舒州团练副使;三则府志记载诗文多非苏轼所作。  相似文献   

13.
李郁 《语文天地》2013,(10):45-46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创作的散文名篇。乌台诗案后,当时的苏轼已被贬黄州四年有余。身为黄州团练副使的他有位无职,终日闲遣。此情此景,通过对月夜景色精妙的描述,真实记录了其当时生活的零散片段,体现了他与挚友的深情厚谊、知音甚少的感慨和随缘自适的豁达胸怀。全文所述,无外乎一个"月"字,但  相似文献   

14.
《念奴娇·赤壁怀古》系千古名篇,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在黄州任团练副使时。在这首词中,有两处公认的史实误用,一是"赤壁"地名之误,二是"小乔初嫁"时间之误。作者的误用是出于  相似文献   

15.
《记承天寺夜游》一是苏轼在1083年(元丰六年)贬官到黄州(令湖北黄冈)的第四年写成。当时他身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虚衔,实际上是以罪人的身份被安置在黄州。  相似文献   

16.
正《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文章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本文写于"元丰六年",这不仅是个时间年限,还点示出写作此文的背景:元丰二年,苏轼因文字狱("乌台诗案")几遭杀身之祸,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十月十二日夜"点出具体时间:当是时值初冬,有圆月升挂,而又寒意初袭。  相似文献   

17.
明月———写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苏轼一生屡遭政敌排挤,抑郁不得其志。1080年终因“乌台诗案”而被捕,当年即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其心灰意冷之状可知矣。此时他只有借助于游山玩水来排遣心中块垒,而他所选景物则恰恰是远离污浊政治的清风明月,故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纯净之美和“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闲适之情,而“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融洽与和谐更是描绘出秋天长江的爽朗与澄净,其悠然自得、怡然自乐之态跃然纸上。明月———开启抒情闸门的引子作者身处偏远黄州的长江边上,而身份则是低得算不上品级的区区团练副使,此…  相似文献   

18.
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间有五年之久。自从北宋以来,人民对他有着广泛的同情。元杂剧中有关苏轼黄州生活的戏曲,至今还流传两本下来,都是同情苏轼的。其中,一本叫做《贬黄州》,一本叫做《醉写赤壁赋》。前者为费唐臣所作,后者不知名姓,俱收入隋树森的《元曲选外编》。另  相似文献   

19.
现用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中有一首宋词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书中注释①只提到了“这首词是苏轼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游赤壁所作。”苏轼何因被贬官呢?课文中找不到答案。  相似文献   

20.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任团练副使。贬居黄州时,苏轼曾数次游于赤壁之下。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再游赤壁。站在赤壁矶头,望着滚滚长江,苏轼不禁感慨万千,写下千古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