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眼泪     
我的眼泪很迟才流出来。其实我是个脆弱的人,很容易流泪,有时看那些明显虚假的都市剧也会掉眼泪。面对这么深重惨烈的灾情,这么多让人感动的人和事,我却一直没有眼泪。那么多的房屋倒塌,我没有眼泪。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红楼梦>前八十回中贾宝玉流泪原因、过程与意旨的分析,论述眼泪在描写宝、黛爱情,塑造贾宝玉"情不情"独特个性和表达生离死别的男性友情时所起的独特、深刻、诗意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3.
眼泪与健康     
唐河 《教师博览》2002,(6):20-20
众所周知,笑对健康有益,但哭对健康有害,却是不少人都可能会持有的误解。 眼泪的化学成分比人们原来想像的要复杂得多,它是人体处理体内废物的渠道之一,而且在人因快乐、焦急、沮丧、悲痛、发怒而流泪时,泪液所含的化学成分是各不相同的。女人比男人爱  相似文献   

4.
《广西教育》2007,(12C):43-43
传说鳄鱼在吃掉别的动物之后。还会为自己吃掉的动物流下悲伤的眼泪。如果有人在场。它甚至还会不停地哭泣和哀嚎。后来,人们用“鳄鱼的眼泪”来比喻那种假仁假义的伪君子对同伴的死假装慈悲。如今,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鳄鱼在大快朵颐的时候真的会流泪而泣,  相似文献   

5.
《别了,我爱的中国》第一段写道:“我的眼眶润湿了.我的眼泪已经滴在眼镜面上,镜面模糊了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这儿写的“流泪”有点类似于电影“蒙太奇”的味道,把“流洲”这一动作逐步分解,化浓为淡,变快为慢,蕴含了作者内心极其强烈的情感变化。课文为什么要这样细致地描述呢?  相似文献   

6.
留住眼泪     
鲍尔吉·原野曾写道:我的眼泪是一批高贵的客人。为何流泪?因为我们的灵魂被一些高贵的东西所触及。所以,高贵的是眼泪,高贵的也是人心。现代社会,确有浮躁,确有尘埃,但既然本有能力驾驭自己,保有一颗高贵的心,我们就不该将眼泪的失落与内心的杂芜完全归咎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我只是想说,那些高贵的感动源依旧存在,无论明天又将有多少大厦平  相似文献   

7.
眼泪     
我是历史的一滴眼泪,是因战争而与家人失散的老者流下的混浊的眼泪,我是被瘟疫缠身奄奄一息的孩童的眼泪,我是飞越千山万水却找不到一片栖息之地的鸟儿的眼泪,我是买了房子却背负沉重包袱的房奴的眼泪。为什么我是那么悲情,然而曾经的我又是那么的幸福?很久以前,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红楼梦》前八十回中贾宝玉流泪原因、过程与意旨的分析,论述眼泪在描写宝、黛爱情,塑造贾宝玉“情不情”独特个性和表达生离死别的男性友情时所起的独特、深刻、诗意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9.
谁没流过眼泪,谁没见过流泪?“为人类的苦难而流泪是理所当然的。”当然,拨动泪腺的并非只有苦难,还有对呻吟的弱者的同情;眼泪也为感动而流淌,因为泪水代表一个向度。泪水发源自人性中最深沉最柔软的部分,是对人生苦难最强烈的感知和怜悯,是对世界的残缺和不公刻骨铭心的感觉,也是对至善至美境界的向往,是爱的无声的语言。  相似文献   

10.
鳄鱼的眼泪     
《红领巾》2007,(12):28
鳄鱼是陆地上最大的爬行动物。它们十分凶残(xiōng cán),在水中横行霸道(héng xíg bàdào),专门吞食那些弱小的动物,甚至连自己的后代也吃。让人奇怪的是,鳄鱼一边吞食动物,一边会流泪。于是有人认为,这是鳄鱼流下的"怜悯(lián mǐn)的眼泪",是鳄鱼在忏悔(chàn huǐ)自己的暴行。真是这样的吗?  相似文献   

11.
陈捷 《凯里学院学报》2006,24(2):117-118
阿新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小说《孙行者》中的主人公。阿新这一反传统的华裔形象融合了中美两种文化的特征。在确认自身的美国人身份时,他对美国主流社会对东方文化和东方人存在的偏见与排斥提出了质疑。但是,作者塑造阿新形象的意图不在于彰显中美文化间的对立与冲突。暴露矛盾进而解决矛盾,最终实现两种文化的交融与平等共处才是作者的愿望。  相似文献   

12.
以精神分析学的相关理论审视阿Q,笔者发现阿Q的无意识很值得挖掘.本文以作品材料为据.从阿Q的食色本能与醉梦状态两方面对之进行阐析,以求对加深理解这一典型人物和作家高超的写作技巧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一直以来,许多研究者忽视了鲁迅写作《阿Q正传》时的思想观点和文艺观点,仅仅一般地根据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关于农民问题的正确思想来解释阿Q的“革命”问题。事实上,阿Q的“革命”,不过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在客观环境发生变化后的另一种表现的形式而已。  相似文献   

14.
当历史出现转型时,人类都会站在自己的文化背景和阶级立场上去思索本体命运。作家则把对时代脉搏的把握,在其文学文本中具现,从中建构自己的大同世界。通过研究对比这些文学作品。特别是中、外文学作品,可以进一步了解东西方相异、相似时代之间的差异,并以“对话”的方式,从中寻求和认识各自不足。本文试从《镜花缘》与《格列夫游记》的分析中,探求中西时代变迁中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5.
从阿Q精神胜利法看中国人的心理防御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人们对阿Q研究得最多的是关于他的精神胜利法。事实上,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三种形式:自欺式、忘却式、接受式。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发现,精神胜利法的这三种形式实质上是阿Q的心理防御机制。其防御机制在本质上是中国人在人际关系中对自己的印象整饰。  相似文献   

16.
在诗是人生、人生即诗的诗歌观的指引下,诗人阿毛把自己的生命激情、经验认知、生活感悟、人生幸福融入到诗歌创作中,使诗歌成为传递诗人情感理想的精神寄托。诗集《变奏》无疑成为诗人阿毛个人记忆、文化经验和现实困境的表达体,呈现出社会嬗变过程中个体阵痛的心灵变奏。  相似文献   

17.
在现有的阿英著作目录、《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和《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中,尚有8种10册阿英编著未著录。这些编写于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书对于了解阿英早期的文艺思想、史料学思想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全文对此逐一进行了初步的考证,并对吴家荣《阿英著作年表》进行补遗。  相似文献   

18.
阿Q与陈奂生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阿Q正传》、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都因作品中成功的人物形象赢得了高度的评价和热烈的赞誉,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拥有很重要的地位。阿Q、陈奂生这两个艺术形象虽然都是农民,但是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就又使他们各有特点了,成为两个不同历史时代的缩影。阿Q是典型的旧式不觉悟农民形象,性格中带有极深的奴性,“精神胜利法”是其性格的主要特征;陈奂生是走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但精神生活却极度贫乏,憨直、朴实,又带有点“阿Q气”的新时期典型的农民形象。他们性格中落后的东西都因袭了历史重负的缘故,但阿Q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与陈奂生性格中的“阿Q气”又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19.
文化保守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文化潮流,当代著名作家张炜在其代表作品《九月寓言》、《柏慧》中,鲜明地表现出他反现代性的文化立场和对传统农业文明的向往和守护,有着明显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20.
小说《孙行者》中的主人公阿新对性别的焦虑、对男性气质的追求,反映了华裔男性在美国主流社会被女性化、被阉割的华裔移民史。在写作策略上,汤亭亭跨越性别界线,以女性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者,正是其颠覆男性叙事者、女性主人公这一传统二元对立,改写女性被书写、被构建的“他者”形象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