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9 毫秒
1.
当代民谣,特指反映改革开放后中国新时期社会面貌的民间韵说体口头文学.因其语言的直白、通俗,一直未能登大雅之堂,在文学研究领域更是被遗忘的角落.然而,它和历代民谣一样,反映问题迅速、尖锐,表现形式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在社会上不胫而走,传播力更强.除口口相传之外,它还在网络、手机短信中流传,街头的墙壁、校园的课桌亦时时可见其身影,它甚至被制成音像制品出售和传播,一些经典民谣甚至达到了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地步.当代民谣在题材上,表现社会各阶层的不同生活方式、精神面貌、群体心态、生存状况、群体陋习、价值取向、处世哲学等;在形式上,运用讽刺手法,闪现幽默与智慧,重视客观事实的陈述而较少抒情;在思想感情上,具有"谑而不虐"和"热讽"而不"冷嘲"的双重特色;在时代性方面,强烈体现了时代主题和时代精神.其美学意义为:拯救性的美学功能;政治性的美刺作用;喜剧性的审美范畴;超越性的历时形态.  相似文献   

2.
杨慎是明代杰出的作家和学者,有着多方面的成就.本文论述了杨慎与民间歌谣的关系.一方面他热心搜集整理和研究民间歌谣.另一方面他虚心向民间歌谣学习,创作了不少优秀的仿民谣.杨慎对民间歌谣予以关注,与他的悲惨身世有关.他得罪了皇帝,终生坎坷,由士大夫跌落到了民间.在群众中得到了理解和慰藉.思想感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而能够眼光向下,致力于民间歌谣的整理与仿作.他着重搜集整理反映民间疾苦的时政歌谣,甚至辑入当代作品,显示了他的政治勇气.杨慎主张“诗须有为而作,文至无心乃传”.即要关乎世道人心, 反映群众的情绪和要求.《竹枝词》代表了他仿民谣的最高成就.本文充分肯定了杨慎仿民谣的艺术价值,认为杨慎是刘禹锡之后自觉向民谣学习并取得相当成就的又一代表.  相似文献   

3.
民谣是民间即兴创作或流传已久的歌谣,它通俗易懂、琅琅上口,以押韵、诙谐的形式呈现。这种“民间口头创作的作品,符合老百姓的口味,人们能口口相传,广泛普及,影响深远”。在传播的过程中,它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凝聚着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民谣比美术、文学等对人的感染更直接、更迅速、更深刻。笔者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适时地选用恰当的民谣作品,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的感染力,获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谈“民谣”     
谈“民谣”胡颖华,邵剑民谣既是一种民间语言艺术,又是人民大众间接议政的一种方式。尽管它对社会现象的概括不一定全面、准确,但它的确是对某些现象的一定的甚至是真实的反映。如何对待民谣?“采风问政,审乐知政”,古已有之。开明的政治家、领导者都很注意民谣反映...  相似文献   

5.
民谣:“民间歌谣。有的内容与实事政治有关”。(《汉语大词典》)一般认为《吴越春秋》中的八字《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是我国有记载的最早的民谣。民谣,产生于民间,因其通俗易懂,切中时弊,短小精悍,朗朗成诵而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当今时代,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思想活跃,观念更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民谣也精彩纷呈。广大人民群众有意无意利用多种修辞手段,或褒扬、或贬斥、或歌颂、或嘲讽,嘻笑怒骂皆成民谣,使民谣蕴涵着丰富的修辞情趣,读来令人拍手称快。一、爱憎分明时代向前发展,社会向前进步,反…  相似文献   

6.
徽州民谣是徽州人民创作、吟诵、口传心记的民间口头艺术,是写在徽州人心中、流传于民间的另类重要的“徽州文书”。徽州民谣在历史上曾对徽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是徽商历史的真实写照,具有特别的认识价值。通过对徽州民谣的分析和解读,再现了明清时期徽商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探究徽商产生、发展、壮大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7.
歙南民谣为数众多,类型不一,仅歙南洽河村就有爱情、婚庆撒帐、十月怀胎、送别等各类民间歌谣。这些民谣对于徽学研究、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以及音乐学的曲调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十五世纪前后 ,在英格兰和苏格兰人民群众中间广泛流传着大量的民谣.所谓民谣,正如《诗与诗人百科全书》中所说,是在没有文化知识的人民中间繁衍,经口头传唱并保留下来的一种简短的叙事民间歌谣.由于民谣没有形成文字,只是通过口头传播,它的作者便无从知晓.关于民谣是集体创作还是个人创作,历来是学者争论不休的主题,且各抒己见.但无论是集体创作还是个人创作,每一首民谣只有“为民众接受并不断经口头修改而成为公众的创作之后,才能成其为民谣.”头口性是民谣最基本的特征.民谣的独特风格皆源于口头性.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汪曾祺是一位有着高度民间文化意识的知识分子.在横跨两个时期的创作生涯中,汪曾祺一直坚守为底层大众书写的人生信条,遵循创作中的民间价值立场,以浓厚地方色彩的乡间风光为背景,叙写不同的风俗人情,开掘出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性意蕴,表达对美好的人情和健康的人性的憧憬,同时还揭示了自由自在民间的独特价值与意义.其创作通过对民间生活的审美发掘而架起了新时期文学从社会政治化回到“文学自身”的桥梁.  相似文献   

10.
王晓梅 《教育评论》2014,(1):123-125
鄂伦春民族的教育方式与其他民族有所不同,教育方式比较传统,初期的教育方式属于民间教育方式,主要是口头传授并一直保留至今。此种教育方式主要反映了鄂伦春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生产经验,一代代地流传下来,以及在实践中面授。鄂伦春族最基本、最重要的民间教育方法就是"口头创作"。鄂伦春族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民间趣事和民谣等,都与本民族的历史背景、社会生产方式和民间习俗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1.
侗族民间叙事歌是侗族人民表达生活愿望与理想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其中《珠郎娘美》真实、生动、鲜明地反映了侗族民众的社会生活状况、审美意识及文化心理。从社会记忆理论视角出发,对该文本记录下来的这些民族文化内容进行考察,向人们展示侗族民间叙事歌民族性、地方性及时代性的文化特征,以展现时代背景下的民族生活状况、民族生活知识和民族生活智慧。  相似文献   

12.
童谣主要是以儿童为传承者,通过游戏谣、知识谣、滑稽谣、生活谣等形式来反应儿童的成长生活,对幼儿的成长和世界观的形成具有启发作用的一种民间歌谣形式,独特的"胎教"功用,是引导儿童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步入人生的启蒙者。试分析童谣中体现的生命繁衍意识,借以唤醒人们对童谣审美价值的深入认识,并对童谣的教育和传承提出一些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13.
It is generally understood that a ballad is a song that tells a story, but a folk song is not so easily defined. A ballad is a folk song, but a folk song is not a ballad unless it tells a story.  相似文献   

14.
简要回顾了我国传统民歌的发展史,阐述了民歌和民族声乐艺术应该将民族和通俗有机结合,借鉴西洋先进的声乐知识,在民歌作品和表现形式上进行创新,形成一种全新的民族艺术风格,以满足不同层次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5.
民歌是民俗资料的重要载体,是传承民俗的一种重要工具。本文通过对紫阳民歌的整理和分析,努力发掘其中有关紫阳民俗的艺术表现内容,并结合紫阳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了解说。全文分上、中、下三篇,分别介绍和解说了紫阳民歌中所表现的紫阳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  相似文献   

16.
畲族山歌是畲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口头文学与音乐的有机结合体,是畲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至今仍然生存于畲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畲族山歌由叙事歌、杂歌、仪式歌3大类组成,其中的仪式歌具有信息传播、氛围营造、教育教化、度宵节宿等功能。  相似文献   

17.
汉民族虽然不乏作为史诗基础的早期叙史歌谣,但却没有发育出典型的民族史诗。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官方文化垄断使叙史歌谣丧失了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民间自由说唱这一文化环境。而文化垄断背景下的叙史散文化倾向,更使得叙史歌谣离史诗的距离越来越远。于是,作为文化垄断的直接后果,史诗最终与华夏文学无缘。  相似文献   

18.
彝族是支系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在灿烂的民族文化中,彝族歌谣颇具特色,彝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作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民间歌谣是一种语言,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语言与文化之间具有天然的一致性,从歌谣语言的各个层面可以窥见各种文化特质。本文选取了云南禄劝、武定境内广为流传的彝族纳苏支系的民间歌谣为语言文化的研究对象,试从彝族民间歌谣的形式、语言特质等方面来探析彝族歌谣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19.
竹枝词是一种源于巴渝地区古老民歌的民间文学形式,因其志土风而详习尚,为社会文化史和历史人文地理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极为重要的史料.与成都满城相关的清代成都竹枝词,从另一角度揭示成都满城的形成过程、城市意象、与府城的关系、自然人文环境、社会风貌等.  相似文献   

20.
生活歌是最具生活气息的歌谣类型,在民众日常生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流传于青藏地区的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和儿歌做了民族志式的深描,并对其中蕴含的民俗文化内涵进行学理分析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