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西洞庭湖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洞庭湖是整个洞庭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湿地资源十分丰富,历年来一直是人们高强度开发的区域.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在湿地保护和管理方面采取了开展退田还湖恢复湿地示范项目、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强化湿地保护管理职能、严厉打击野生动物违法犯罪行为、对湿地资源进行动态监测,并与当地渔民一起对湿地资源进行社区共管,开展有机渔业生产、发展生态旅游、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等保护管理模式,使西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得到了较好的恢复与保护.  相似文献   

2.
生态旅游是朝阳产业,它既有利于身心健康,也有利于游客亲近自然,提高自然保护区自养能力,在旅游中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湖南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国际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之一,动植物资源丰富。本文结合湖南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结合实际案例和数据,详细分析了东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对策,以推进湖南东洞庭湖生态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相似文献   

3.
洞庭湖湿地资源十分丰富,极具生态旅游开发潜力。目前,整个洞庭湖一湖三地,其生态旅游资源被人为分割,缺少科学的总体规划。本文针对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现状,阐述了制约其生态旅游发展的因素,提出了构建环洞庭湖生态旅游经济圈,走加强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大生态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建立协调机制、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和品牌旅游产品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黄盖湖湿地是洞庭湖和长江之间的重要湿地,具有鄂东南亚热带天然湿地生态系统特征,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在分析黄盖湖湿地生态系统特点和旅游资源类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资源开发的构想,以实现黄盖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息息相关,它不仅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近年来由于对湿地旅游资源的过量开发,大量的湿地急剧丧失,继而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其保护进行分析,以期为全面开发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洞庭湖湿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洞庭湖湿地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农业生产水平较高,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商品基地。分析洞庭湖湿地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湿地农业开发的现状,指出湿地农业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湿地农业开发利用构想,对实现洞庭湖湿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黄河三角洲湿地旅游资源丰富,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湿地生态资源具有脆弱性,应积极探索一种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策略。基于此,在分析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设计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旅游产品谱系,提出开发与保护并重,迎合现代市场开发旅游产品,构建统一管理机构、加强社区参与,建立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体系等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湿地生态旅游的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安徽湿地的特征,对安徽湿地资源进行了景观分类,分析了安徽湿地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开发利用现状,按照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提出了安徽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并就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并注意的问题作了说明,以期达到探索湿地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途径充分发掘和合理利用安徽旅游资源,为安徽旅游业的发展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资金短缺,生态旅游产品不完善,旅游开发水平不够是贵州草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多渠道筹措资金;设定功能分区、制定分区管理措施;加强湿地生态旅游环保教育,对于合理开发草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为了加强西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2002-2011年笔者对西洞庭湖鱼类资源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共鉴定出鱼类110种,隶属于9目20科。本文详细报道了2002-2011年西洞庭湖鱼类资源调查研究结果,分析了鱼类资源分布特征、消减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1.
生态补偿是当前生态经济学界的热点问题,也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广泛采用的政策措施.随着生态保护的加强、生态工程的实施以及保护和发展矛盾的加剧,我国对生态补偿也越采越重视.洞庭湖作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景观生态系统之一,湿地资源丰富,是长江生态功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湿地恢复和洪水控制的重要地区;但在生态补偿方面,洞庭湖区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关于洞庭湖区的研究也存在相当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青山垸湿地恢复与鸟类资源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青山垸退田还湖,是洞庭湖中退田还湖的一个典型代表,1999年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在青山垸开展了"恢复湿地和社区共管"示范项目,其生态环境和湿地资源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鸟类资源变化十分明显。2004~2009年,笔者对青山垸的鸟类资源进行了动态监测,记录到并鉴定出鸟类135种,分属于8目35科,本文对青山垸的鸟类资源变化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对青山垸鸟类资源保护和湿地资源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南洞庭湖湿地鸟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2005年5月~2007年4月采用固定样带法和样点法对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的鸟类群落进行了调查研究,共纪录到鸟类164种,隶属16目42科96属,其中冬候鸟84种、夏候鸟30种、留鸟38种,旅鸟12种,分别占51.22%、18.30%、23.17%、7.32%;古北界种类87种(占52.5%,另有新北界种类1种),东洋界种类43种(占26.9%),广布型种类33种(占20%);国家Ⅰ级保护种类6种,国家Ⅱ级保护种类29种。南洞庭湖湿地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为3.991 0,均匀性指数(Pielou)为0.542 4。通过对该区的鸟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摸清了南洞庭湖湿地鸟类生存现状、类型、分布,从而研究洞庭湖的鸟类资源及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洞庭"之名早在先秦典籍中就时有出现,但是意义不完全一样,也不一定是同指一处。先秦两汉时期洞庭湖体还处于"渊"、"泽"的阶段,"尚相当窄小",应该还不会有"洞庭湖"之称。随着后来环绕君山的所谓"洞府之庭"形成了一个大的湖泊,洞庭湖名逐渐形成并开始固定。洞庭湖之名在湖南的出现,则可能是先民在迁徙过程中发生了地名的移位。  相似文献   

15.
该文根据2003-2013年洞庭湖水质监测数据,采用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和综合营养指数法对洞庭湖的水质及富营养化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工程截流十多年来洞庭湖水质以Ⅳ类或Ⅴ类为主。洞庭湖的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总磷,其浓度值分别高于1.0mg/L和0.05mg/L。湖体水质劣于出湖口水质,出湖口水质劣于入湖口水质。全湖的营养级别为中营养,东洞庭湖在2008-2011年出现了轻度富营养。  相似文献   

16.
初步研究了洞庭湖区湖洲资源的生态开发模式和生态开发中尚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7.
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水安全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泥沙淤积、洪涝灾害、水污染与环境退化等.文章采取模糊数学方法,对洞庭湖水安全总体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水安全形势最好的是东洞庭湖,最坏的是西洞庭湖,南洞庭湖介于二者之间,说明洞庭湖区水安全状况从东向西逐渐恶化.再从泥沙淤积、洪涝灾害、水污染与环境退化等具体水安全问题的表现看,三者也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说明洞庭湖的水安全问题是全湖性的.但不同之处和差异性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8.
贵州黔东古为荆楚黔中,属湘、黔、鄂、渝、桂五省(市)边境内的武陵地区。武陵山脉的主峰梵净山就坐落在黔东的印江、江口和松桃三县交界处。发源于瓮安的舞水和发源于都匀斗篷山的清水江等大小川流由西向东经黔东而出湖南汇入“古沅水”,最后注入洞庭湖。洞庭湖及其西南广大地区,即武陵“五溪”地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贵州文明文化的最早源头。特别是原属湖南会同的天柱、锦屏是七千年前的炎帝神农之故里,是伏羲、少嗥、颛顼、吴回和共工等古代帝王和英雄豪杰的最早家园;是中华龙风文化、白陶文化、中华天文历法、中华易学、中华文字和冷兵器等的原发地。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文献记载、考古资料与一些地质学者的研究成果分析,认为先秦两汉文献中的“洞庭”不是今之“洞庭湖”,学者们多指认其为“洞庭湖”,是一种错误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