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说一副对联:旧时候有位穷人,大年三十无米上灶,于气愤中在门框上画了副对联,上联是: “????????”,下联是:“!!!!!!!!”,横批是: “…………”其中上联的八个问号意在“问天问地,问贫富怎么如此不均”;下联的八个叹号意在“叹己叹人,  相似文献   

2.
物理对联具有深刻的含义,其内容耐人寻味,颇具欣赏价值。物理对联的格式与文艺对联相似,由上联、下联、横批三部分组成。下面给出几副物理对联,供同学们欣赏。1.上联:高阻低阻压异流不异下联:大流小流阻同压非同横批:欧姆定律2.上联:两球落斜塔双音一响下联:八马拉半球一声双分横批:学史探奇3.上联:惯性定律非惯性,描写运动状态下联:动量守恒有动量,研究系统问题横批:弄清实质4.上联:盘中冰水,水冻冰温未降下联:杯内水冰,冰化水位不升横批:说明原因5.上联:煤上楼,势能增,煤燃尽,势能去何处下联:冰破管,…  相似文献   

3.
师:谁来说说《将相和》这篇课文写了几个故事?其中第一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生:课文讲了3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第一个故事的起因是秦王企图骗璧,结果是蔺相如用智慧完璧归赵。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1课《将相和》。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阅读后两个故事,看你们有那些问题需要解决。 (学生默读课文) 生:我想知道两个故事的前因和后果是什么?课文各部分又是怎样联系的? 生:我想知道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赵两国到底谁胜了?谁最有功? 生:蔺相如躲避廉颇,他心里是怎样想的?廉颇后来为…  相似文献   

4.
数字对联     
古时曾有人在家门口贴了一副与众不同的对联:上联:二二三三四四五下联:六六七七八八九横批是:二四七三这是一副特殊的对联,它是由数字组成的,而且是一副隐字联,上联缺“一”、下联少“十”,利用数字谐音连起来是“缺衣少食”,而横批则是:“儿(2)死(4)妻(7)散(3)”.原来这户人家在利用数字对联向人们诉说社会的黑暗呢?数字对联@苏新民  相似文献   

5.
梨树 《高中生》2011,(13):49
伟丽(中学生)我认为好人要具备一些品质,比如坚强、有毅力、乐于助人、知错就改、大度等。历史上的蔺相如就是非常大度、宽容的。虽然廉颇讥讽他,但是他以宽容的心包容廉颇,使得国家能够稳定。他就是好人。廉颇由于不服气,说蔺相如的坏话,这是犯了错误。但当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时,立刻"负荆请罪"。这种知错就改的精神,使得我们认为廉颇  相似文献   

6.
在唐云增案头的玻璃台板下,压着他1987年接待安徽省辅导员来访时即兴赋写的对联,上联:“参谋顾问掏尽心里话”,下联:“探索创造用尽平生力”,横批:“咏不离队”。唐云增是无锡市教科所德育科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全国少先队工作学会理事、全国优秀辅导员。熟悉他的人都说,这副对联是他为人、治学的座右铭,是他几十年汗水写春秋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7.
王惠铎 《辅导员》2010,(3):44-44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节粮节钱”,下联是“节水节电”,横批“天天过节”。这个“节”,可不是指今天富裕的生活,而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8.
对联是中华民族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对联题可划分为如下几种类型。情境拟写式即提供一个情境,并根据情境提供上联(下联)。要求考生根据情境写出下联(上联)或者横批。例1 杨利伟首航太空。圆了中国人的千年飞天梦。某报举办了一个征联活动,上联是“英雄飞太空,国人兴奋”,请你对出下联。上联:英雄飞太空,国人兴奋下联:参考示例①佳音传神州, 世界震惊②梦想越环宇,神州沸腾  相似文献   

9.
在学习《将相和》一文时,我组织学生针对“蔺相如立了功,廉颇为什么要跟他过不去?”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初读课文,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智斗秦王,两次立了大功被封为上卿,职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气,所以要跟蔺相如过不去。这样的回答与课文内容是基本吻合的,但没有触及到廉颇的思想。我觉得有  相似文献   

10.
“怒发冲冠”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冠指帽子,谓盛怒之下,其发上指,冠直往上冲。原文写“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日:‘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后来便以“怒发冲冠”比喻怒不可遏。蔺相如的冲冠一怒完全是被秦王的背盟无信  相似文献   

11.
私底下,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奥数,二怕英语,三怕写作文,版本不一.但学生可能最怕的还是写作文,为什么怕写作文,有副对联说得好,上联是“抓耳挠腮落笔愁”,下联是“胡编生套成文羞”,巧妙的是这副对联的横批,“无米之炊”.从这副对联里我们明白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生活阅历尚浅的学生呢?学生无“米”可下锅,又怎么能做“大餐”?可以理解.  相似文献   

12.
齐轩文 《小读者》2012,(10):51-51
近年来,因交通事故带来的悲剧越来越多,一些网友还戏编了一副对联表示担心:上联是“飞机动车和高铁”,下联是“徒步公交和地铁”,横批是“步步惊心”。这副对联让人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哪里是交通工具上最安全的地方呢?在此我们请专家为你解答。  相似文献   

13.
在教完1 ̄10后,教师可向学生讲一些简单的、用数字写成的诗或对联,巩固学生对数字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是宋代理学家邵康节一首写山水的诗,将“一”至“十”这10个数字嵌入其中.清朝时期有个穷秀才过年时,在自家门口贴了这么一副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对联的上联缺“一”,意思是没有衣服;下联缺“十”,意思是缺少粮食;横批上没有“东西”,意思是一无所有.秀才把自己的贫寒生活,通过数字巧妙地表达出来了.数学与语文方面的知识紧密结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字的妙用.…  相似文献   

14.
《新作文》2007,(Z1)
一年一度的期盼,明知道是无奈的结果,可还是希望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能给我们不一样的感觉。可是,思路已经局限的导演们真的能给我们一台与众不同的晚会吗?就在神思恍惚间,一幅对联从天而降,打开细看,上联书:飞雪连天射白鹿;下联写:笑书神侠倚碧鸳;横批是:办好春晚。于是,眉头一皱上心头,要是让我来办春晚,我就这样办……  相似文献   

15.
师:《将相和》一文中,通过“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三个小故事,在我们面前塑造了蔺相如、廉颇等人物形象,这些人物骨肉丰满、性格鲜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说说你最喜欢哪位人物,并请你谈谈喜欢他的理由。(在我的思想准备中,为学生提供了两个答案———蔺相如、廉颇。可是学生的答案却让我始料未及……)生A:我喜欢蔺相如,他在文中的三个故事中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能顾全大局的精神让我钦佩。生B:我喜欢廉颇。他在沙场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立下显赫战功;虽然他一开始居功自傲,处处为…  相似文献   

16.
学会宽容     
宽容是友善的花朵,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美德。宽容不是胆小无能,而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大度。宽容能折断报复的怒戟,松开仇视的强弩,磨钝追究的利器。战国时,赵国大臣蔺相如在和秦国的斗争中立了大功,被封为上卿。这引起大将廉颇的忌妒与不满,他便处处与蔺相如作对。但是蔺相如面对廉颇的无理取闹,只是笑而避之,处处退让。面对蔺相如的宽宏大量,廉颇终于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他深感惭愧,便到相府负荆请罪,历史上也因此有了一“段将相和”的佳话。所以说,学会宽容,于人于己都有益处。反观历史上那些善妒的人,遇到一点不满便怨天尤人,这…  相似文献   

17.
一九七八年省编高中《语文》第一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一句中的“嘻”字,历来有两种解释:一是依司马贞说作“(发出)又惊又怒的声音”;一是依王骏图说作“(发出)苦笑的声音”。语文课本的注解是根据前者。但依上下文,似当以后者为宜。文中写,秦王为了夺取宝玉,假惺惺地应允蔺相如的要求,煞有介事地斋戒五天之后,在朝廷上盛设九宾之礼。但结果不仅没有骗取宝玉,反而被蔺相如振振有辞地痛骂一通。于是在这特定的情况下,秦王与群臣窘态毕露,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气也不  相似文献   

18.
<正>一、根据《将相和》片断,完成练习。1.蔺相如避开廉颇是为了什么?2.蔺相如手下的人看廉颇不顺眼是因为什么?3.蔺相如拿秦王和廉颇比,是为了什么?4.蔺相如的推理过程是:秦王比廉  相似文献   

19.
吴承恩惩霸     
据说,有一次,吴承恩去淮安城游玩,遇到恶霸粮商张皇兴。此人为了给自己的粮行装门面,死缠着吴承恩题一副对联。吴承恩就替他写了一副,上联是“皇兴大粮行”,下联是“慈夙楚城扬”,横批是“去四首”。张皇兴看后如获至宝。将此联高悬于粮行大门。  相似文献   

20.
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我们通常只注意突出强调蔺相如的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和顾全大局,而往往忽视糜颇的作用,即重“相”轻“将”。关于廉颇,一般认为,他仅是具有知错就改的精神。其实,他在保卫赵国的利益以及促蔺相如成功等方面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从以下四个方面可以看出: 一、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一时决定不下去还是不去,后来让蔺相如随行,派廉颇带着军队到边境上,作好抵御秦兵的准备。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赵王赴约主要仰仗的是蔺相如的能言善辩和廉颇的作战本领。二、渑池会上,秦王企图侮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