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0 毫秒
1.
从"儿"语素的发展历史来看,"儿"最初为实词,是词根语素,后来衍化出附加语素(后缀)"儿"。文章结合对河南光山方言儿化现象的分析,认为汉语儿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并非是受了北方阿尔泰语系诸语言卷舌音的影响,而是汉语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儿"由实词虚化为意义宽泛空灵的后缀,后缀"儿"语义的虚化伴随着语法功能的泛化,带来了语音的弱化,甚而黏附于前一音节并与之融合,汉语儿化现象就产生了。  相似文献   

2.
湘语中的小称变调比较普遍,湖南城步新化话属于湘语娄邵片,新化话中表示小称多用后附"崽"字及其变化形式"崽崽",这两种形式表小称时多伴有小称变调。"崽"的本义是名词,指的是儿子,后泛指儿女,可以单独使用,变调之后用作名词后缀表小称,主要指名词表示的人或事物幼小、形体小,有时还附加喜爱亲昵的感情色彩[1]116,不能单独使用。最后,文章推测"崽"的意义演变轨迹是由实词意义开始演变成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词缀。  相似文献   

3.
谭燕 《现代语文》2007,(6):80-81
湘潭方言构词后缀很丰富,能构成大量颇具特色的方言词,常见的有"子""头""手"等,而"头""手"等后缀的功能与普通话或其他方言基本相同,从分布上看虽然比普通话要广,但是不够特色,所以这里只讲"子"尾。另外,与后缀相似的一群特殊单音节或双音节,语法功能和语法结构近似后缀,但是其能产性相对来说要比后缀弱,表意趋于虚化,还没有完全虚化,我们把它们叫做类后缀,湘潭方言还存有大量独特的类后缀。  相似文献   

4.
东北方言的后缀十分丰富,本文以东北方言后缀"巴"为研究对象,从《东北方言大词典》中收取带后缀"巴"的词语44个,对其进行语义研究和语法分析。首先分析东北方言后缀"巴"的意义,分析它和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巴"的区别,然后分析东北方言后缀"巴"的结构类型,最后进一步探讨东北方言后缀"巴"的语义、语用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准后缀是正处于虚化过程中的词缀,但由于概念不够明确,准后缀与典型后缀、与实词之间界定不够清楚,导致实践中准后缀的判定不够统一。通过对汉语典型后缀、准后缀在类化、虚化、定位和语法化几方面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1)表义功能的强化与弱化是典型后缀与准后缀的主要区别;2)粘着性的差异构成准后缀内部各词缀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后缀“子”     
余梦遥 《考试周刊》2012,(70):21-22
后缀“子”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缀,其中又可分为完全虚化和部分虚化两大类。然而汉语的语义演变使“子”是否为后缀.若作为后缀又归为哪一类及发音方法的确定仍处于模糊状态.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和探讨此问题。后缀“子”与实词“子”区别在于后者有明确的意义.而前者作为完全虚化一类其存在价值在于满足汉语发音双音节习惯.作为部分虚化一类则介于实词与后缀之间,可以从文字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  相似文献   

7.
利用共时平面的观点,考察了"走"字在湖南方言中的演变过程。①"走"字作为介词,是由实词一步一步虚化过来的。而这种虚化的过程也在共时平面上得以投射,从而为实词虚化的研究提供了有用的线索。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西安方言中的词缀"活"的分布情况和使用方式,以及其历时发展情况加以考察,试图由此揭示"活"在西安方言中发展为词缀的语法化轨迹,以期对"活"这一现代汉语方言后缀的起源和发展能够有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蒋静 《现代语文》2015,(1):78-80
主要从四川方言后缀“子”的构词、语法、感情色彩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举例分析讨论了四川方言中后缀“子”的用法及其在方言词语中所表达的感情色彩,并通过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在构词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四川方言后缀“子”所具有的几类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主要从四川方言后缀“子”的构词、语法、感情色彩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举例分析讨论了四川方言中后缀“子”的用法及其在方言词语中所表达的感情色彩,并通过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在构词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四川方言后缀“子”所具有的几类特征。  相似文献   

11.
湖南祁东话中的"一各"[i ko]可以直接用在人称代词、人名及人物名词后面,表示复数的语法意义。"一各"是在"重读+非重读"格式中完成虚化的,并最终替代了祁东话表示人称代词复数的"人"[捱in]。"一各"本来蕴含多数的意义,表示多数的词语法化为复数标记是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的重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2.
湖南省新田县大坪塘土话中“头”、“牯”、“婆”、“崽”是四个具有很强构词能力的名词后缀.“头”可以附于单音节、双音节名词或动词后面构成新的普通名词,还可以构成新的方位名词.“牯”可以作为词根,放在指称有性动物的词根或名词之后,构成表示雄性动物的名词,但更多地是虚化作名词后缀.“婆”可用作表示祖母辈女性的词根,也可加在指称动物的词根或名词的后面一起构成指称雌性动物的名词.“崽”由实词虚化为名词后缀,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名词后缀“子”或“儿”.  相似文献   

13.
在汉语方言中,"子"尾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构形后缀。借用类型学研究的视角,对汉语方言中"子"尾的读音、构词、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进行考察,发现汉语方言中"子"尾虽然在语音形式、构词特征、语法功能以及语义特征彼此略有差异,但它们作为名词词尾标志的本质属性是一致的。同汉语中的某些虚成分一样,是粘附性的虚成分,不仅可以粘附在语素、词上,也可以粘附在短语上。  相似文献   

14.
江华官话"崽"字的使用分两类,一类是作实词,表示"小孩、儿子"之意;另一类是作词缀,表示小称.拿江华官话与长沙话(新派)的"崽"字作比较,无论是从使用范围看,还是从虚化程度看,江华官话都比长沙话要大要深.江华官话"崽"字的虚化既有词义引申中的联想的原因,又有语言的补偿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汉语语法化研究正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而对某一地域内或某一方言的词汇的语法化研究则较少。毕节方言中部分词语的虚化,反映了毕节方言与中古汉语之间的联系,也是汉语实词虚化这一总体趋势的佐证。毕节方言词语法化的倾向,既是词义和语法变化,也是人们认知方式变化的过程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首段彰显家贫——铺垫"他细心地用饭粘贴在破墙上","我的女崽要当作家"中的"女"后缀一"崽"字,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相似文献   

17.
邓永红 《现代语文》2013,(6):21-25,2
"AX"式状态形容词在汉语中主要分布在官话、湘语、赣语、闽语、湘南土话中,但数量不一。进入"AX"式的"A"多是单音节形容词,也有少数动词;"X"多半意义虚化,只表示"A"的程度高,许多"X"有音无字,且有音变现象;"A"与"X"搭配可一对多,多对一,一对一。很多方言"AX"不能单说,后面一定还要跟相当于普通话动态助词"了"或结构助词"的"的成分作后缀才能成词。在很多方言中,"AX"式词汇性结构与同形的句法结构实际上形成一个连续统,中间有很多过渡形式。  相似文献   

18.
巫山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区西南官话成渝方言片,具有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本文探究巫山方言里的后缀与重叠现象,内容涉及后缀与重叠现象的分类、结构以及与相邻方言区(重庆万州、湖北宜昌)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湖南新化方言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不管是男性、女性还是非生命,单数全部用"其"字表示,复数全部用"其俚"来表示,这跟普通话和其它方言是不相同的,是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其"字用法在新化方言中的遗留.本文比较粗浅地探讨了新化方言中的第三人称代词单数"其"字的用法及其来源.  相似文献   

20.
宁波方言形容词重叠式ACC是一类非常具有地域特色的形容词叠词形式。它既不同于由双音节词演变而来的重叠式ABB,又不同于后缀叠音意义完全虚化的重叠式AXX。ACC的叠音后缀CC看似虚化,事实上大多还保留古意,而且CC与A的结合也不是任意的,具有意义上的联系。从词义上看,ACC在宁波方言中大多表示“有点A”,这种A在ACC中的语义弱化倾向是当地人长期生产生活的语言选择,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过程和结果,这一语言现象可以在认知语言学中获得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