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出版产业市场结构的总体特征、演进趋势及优化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新闻出版产业市场结构的总体特征是,市场集中度偏低,市场进入壁垒过高,产品差别化程度不明显。随着新闻出版产业的深入发展,市场集中度将逐步提高,产品差别化趋势成为重要的竞争策略,产业竞争活力不断增强,市场边界趋于模糊,市场进入壁垒呈降低趋势。优化新闻出版产业市场结构,必须推动制度创新,充分利用产业融合和战略联盟来提高新闻出版产业经济效益和竞争活力,建构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  相似文献   

2.
由新闻出版大国向新闻出版强国转变,软实力的提升是关键所在。本文在分析我国新闻出版业软实力现状及存在问题后,提出需要从物质、制度、思想内容等方面建设与提升新闻出版软实力。  相似文献   

3.
蔡玉沛 《出版广角》2014,(15):55-57
数字技术体系为社会文化的个性化张扬和集成化发达提供了技术可能与趋势要求,个性化张扬促进社会的媒体化进程,社会媒体化形成的新型媒介环境和用户市场,需要新闻出版产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升级承担起社会知识集成服务的使命,以更高的文化提升力助推国家软实力体系的平台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社会的竞争也由硬实力竞争向软实力竞争转变,文化产业是软实力竞争的核心内容。而影视产业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影视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实力,促进经济发展,从而提高我国软实力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随着时间的推进,江苏影视产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好,但是,依旧存在很多的问题。根据资料了解江苏影视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江苏影视产业发展对江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带来的影响,提出江苏影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根据提出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当今世界,国际舆论对一个国家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科技的日益进步,国际舆论作为软实力的一种,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一样,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而作为国际舆论传播主体的媒体,其作用正受到重新认识和评价。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就曾说过,与恐怖主义的较量不仅是在战场上,更是  相似文献   

6.
刘芳 《传媒》2011,(10):70-72
媒体传播能力是衡量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一个国家国际话语权的大小,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媒体的传播能力,包括媒体规模、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西方大国为了把持国际话语垄断权,发展中国家为了争得国际事务发言权,都在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力求在国际舆论竞争中赢得主动,进而提升本国主导或影响国际事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出版强国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版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新闻出版强国战略下,一个结构严谨、覆盖全面、系统性突出和易于操作的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将对战略目标的实现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此,本研究借鉴近年来国内外在国家、城市、传媒、企业软实力等评价指标体系的先进成果,并参考了相关的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等评价指标体系,从3个层次、8个维度,提炼出新闻出版强国软实力的20个二级指标和54个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以期能为新闻出版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一个理论和操作参考。  相似文献   

8.
管理     
《传媒》2013,(1):6
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建设新闻出版强国新举措2012年12月3日,新闻出版总署党组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具体措施,积极探索建设新闻出版强国的新举措。举措包括:继续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现代新闻出版市场体系;加快推动新闻出版产业跨越式发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平台的兴起给国际舆论博弈提供了新空间,与平台相关的技术要素则给平台中的国际舆论博弈提供了新的资源动员机制和社会实践逻辑。本文将研究视角放在国际舆论场域,通过对近年来互联网平台中的国际舆论博弈案例进行回溯与分析,尝试揭示互联网平台国际舆论博弈的特点、趋势及其背后的技术要素特征。研究发现,互联网平台中的国际舆论博弈及其技术要素呈现四个特点:算法调控平台内容可见性、“负面标签”影响世界公众对他国的认知、计算宣传助力公众劝服与舆论操纵、社交机器人实现攻击的内容数量呈现规模化。平台中的国际舆论博弈有技术主导、平台操控的新特点,未来国际舆论博弈将出现议题泛政治化、平台寡头化、技术智能化等趋势。此外,国际舆论博弈也给国内带来了新挑战:国际舆论博弈与国内舆论场产生了舆论互动和复杂交织,国际和国内舆论建立了连接性行动的逻辑,较易于引发跨境集体行动。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闻出版企业积极开展对外投资活动,通过本土化、企业化、市场化、商业化的运作机制,主动“走出去”“走进去”,在相关国家建立本土化分支机构,开展出版、发行和文化交流等活动,推动了中国话语的本土化转换和表达,逐步增强了中国故事的亲和力,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本文在调查、研究近年来中国新闻出版企业对外投资相关数据和案例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中国新闻出版企业对外投资的若干运作模式,分析、探讨中国新闻出版企业对外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及未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而为“十三五”时期中国新闻出版企业对外投资的加快发展提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军事对外宣传作为国家对外宣传的一部分,是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对军队形象的塑造、军队和国家的软实力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做好军事对外宣传工作,能够向国际社会全面展示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从而增强中国军事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创造有利于我军软实力建设的国际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2.
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我们这个机构的任务就是向世界说明中国.也就是如何来表达和发挥我国的软实力(soft power).从而建设一个有利手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显著提升,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我国政府着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国际传播体系的构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中国国际形象和软实力的提升起到了巨大推动  相似文献   

14.
廖卫民 《新闻记者》2008,(11):13-17
2008年9月,在国际舆论对奥运会胜利闭幕和残奥会成功举办给予高度评价、对中国软实力和国家整体形象提升的一片赞扬声中,一起"奶粉事件"同时进入国际舆论视野,成为举国关注的公共危机事件.到目前为止,这起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企业、政府、媒体在危机应对时的基本概貌都已公之于众.但是,这起事件产生的社会影响还在继续,一些后续问题还在解决之中.  相似文献   

15.
国际话语权是近年来国际上的一大热门话题,也是世界各国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竞相加强的一种软实力。长期以来,国际话语权被西方大国及其媒体所利用、控制和垄断,导致国际新闻信息传播严重不公正、不对称,国际舆论格局明  相似文献   

16.
“走出去”,加快新闻出版人才队伍国际化建设步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加入WTO以后,人才“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趋势日益凸现,伴随着新闻出版改革的深入,我国新闻出版业在开展国际交流、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新闻出版竞争方面,已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为进一步推动实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战略,  相似文献   

17.
周志懿 《传媒》2006,(11):12-18
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和新闻出版总署在北京联合召开"中国报刊‘走出去'研讨会",认真探讨我国报刊业参与国际文化信息传播和传媒产业竞争的相应策略和措施.会后,记者就有关"走出去"的话题专访了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石峰.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正式提出为在新时代构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体系提供思想指引。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应对国际舆论挑战及发挥国家文化软实力作用的时代要求下,构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体系具有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带动中华文化创新创造、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推进世界文明多样性的重要价值。要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体系的构建摆在全局性的战略位置,从提升塑造力、感召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四个层面进行战略布局,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引领全球文明携手共进。  相似文献   

19.
范卫平 《中国出版》2012,(15):10-13
2011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也是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新闻出版产业加快发展的关键一年。一年来,新闻出版全行业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按照"三加快一加强"的要求,大力实施"十二五"规划,新闻出版产业呈现快速、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十二五"开了好局、起了好步。《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不断呈现新成效,新闻出版产业发展又将面临新起点。下面,仅就有关《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15个方面的问题作一个说明和解释。  相似文献   

20.
传媒观点     
《现代视听》2013,(5):2
孙寿山:加快推进步伐实现跨越发展5月15日,MPR国家标准应用推广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这标志着MPR国家标准及MPR技术应用推广工作由启动阶段进入试点实施阶段。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孙寿山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MPR国家标准应用推广工作对推动新闻出版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发展,对占据文化产业竞争制高点,对实现我国经济文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