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书店出版社印行的《中国大学史》是一部比较特殊的学史作,它是由民国时期出版的八部中国学断代史旧合成,包括柳存仁的《上古秦汉学史》、陈中凡的《汉魏六朝学》、陈子展的《唐代学史》、杨荫深的《五代学》、柯敦伯的《宋学史》、吴梅的《辽金元学史》、宋云彬的《明学史》和张宗祥的《清代学》。这些书原来均是独立写作、分别出版的,完成的年代亦各不相同。如今合为一体,要说理论主张前后如一,  相似文献   

2.
学史理论是从学实践史和学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对学发展规律的种种见解。学史作为一种学术范型和大学课程在中国出现始于上世纪初,回首年学史之路,不难看出存在着一定的“学史八股”现象, 诸如学史观单一化,研究方法简单化、语言表述社论化等。因而亟须建构并运用多元化的,科学的学史模式理论和方法,指导学史的研究、述和教学。在学史教学中注意在大化视野中把握学史现象,树立以学现象把握的独立品格,引进多元化的参照系统,拓展思维空间等,从而使学史这门传统的大学必修课程在改革中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3.
洪子诚教授《中国当代学史》,陈思和教授主编《中国当代学史教程》出版后,好评迭出,超越轻描淡写的商榷罕见。经较长时间冷静谛视,觉其虽堪称重写学史的重要收获,但也存在无可避讳的,与过分重视个人随意性,过于忽视必须有的公正、科学等共性的浮躁批评热接近之观念闪失,有对毛泽东学思想的评述对于偏激,将新时期军旅小说、当代报告学拒于评述大门之外等,轻重失衡评述失当表现。  相似文献   

4.
本刊自1999年第一期起设置《重庆学史》栏目,得到市内外学界和学术界的热情支持,也引起广泛关注。重庆学以整体形象逐渐进入学术界和读视野。一批从史的角度研究重庆学的学术作或已经面世,或正在撰写之中。这是很令重庆学欣慰的。  相似文献   

5.
近十多年来,关于学史观的讨论几乎成为热门话题,学史的编写也呈现多样的型态。它可能预示着中国学史编写将进入一个新阶段。2001年9月因为有《中国分体学史》座谈会的机会,我们多次就中国学史编写问题交换意见,此后又通过书信、电话、电子邮件,补充各自的看法。现连缀成篇,求教于同好。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学研究会第11届学术年会围绕当代学史和90年代学考察这两个中心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前对洪子诚的《中国当代学史》和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学史教程》实事求是地交换了意见,对写史与学科建设提出了种种构想。后涉及市场经济下的学走向,学全球化,诗坛分化,批语标准,网络学,诺贝尔奖,个人化写作等诸多热点问题,以及对若干题材,体的探讨和作家的个案分析。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世纪回眸与理性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一门新学科的中国学史,自20世纪之初诞生以来,已经历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从总体来,它在梳理中国学五千年发展演变过程及其规律性方面之成败得失,应该给予比较公正的历史评价。其功绩有三:一是建立了一门新的学科;二是初步理清了中国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三是初步再现了中国学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其失误有四:(1)学史观的时代局限性;(2)学史研究方法的线性思维模式;(3)学史撰写内容的陈陈相因和乏个性化;(4)学史哲学的理论匮乏性。新世纪的中国学史学科建设,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四点;一则加强学史观念的现代转换与学史哲学的理论建构;二则提倡学史研究和撰写的个性化与学史教学的学术自由化;三则注重中国学史学科研究史的研究,客观地评价20世纪中国学史研究和教材都市的历史功过与成败得失,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为未来的中国学史学科建设予以科学性的展望;四则加强中国学史研究与教学的专门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8.
80年代中后期中国学研究兴起了“重写学史”热,在引进西方理论和重新审视传统观念的背景下,学史研究在理论建设和实际操作上都体现出了多维的角度和空间,突出表现在对历史性、审美性和当代性的关注。新时期的学史研究是对旧模式、旧观念的突破,是对新观念的寻求和新理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在学史研究中,论选编不仅是信息载体,而且也体现了选编的学术眼光和治学风格。王锺陵教授以独到的眼光对20世纪中国学史研究的论进行了选编,阅读其《二十世纪中国学史论精粹》,可以引起我们对学史论集的编纂方式和特色等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中国学史的叙述在吸取前代和前期学史写作得失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着对学史的认识,以多元化的姿态不断丰富着学史的存在。他们的进步值得肯定,而困惑之处也值得反思,要改变困惑的局面,须求新“变”。求变的因素很多,我们的视点有三个:作方法论上的更新,学本位的回归,读接受的纳入。  相似文献   

11.
中国学史的编撰历史,乃学及章区分过程。当今学史书内外仍存在学与章程度较重不同的混淆现象。  相似文献   

12.
学史究竟应该由什么构成?学史历程的主线是什么?1980年代以来,“重写学史”思潮此起彼伏,20世纪末出现了“个体性”或“原创性”的学史观,这是在自律论的学史观基础上,强调了学性和创造性。但如果换一个角度,就会发现,构成学史的更加众多和重要的事实,却是继承与改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重写”。  相似文献   

13.
《四库全书总目》的集部作提要具有学史研究的意义,它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求新尚变的学史观;二是对各种体的源流演变做史的考察,在体史研究上做了有益的探索;三是对学流派产生的原因、发展演变的过程做史的考察,并试图总结其内部规律。总之,它在学流派史研究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外国学史》是高职秘专业的基本理论素质课,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应强调人性的提升.突出培养能力。  相似文献   

15.
于俊青 《现代语文》2006,(11):41-43
阿英是近代国难学研究的开拓,郭延礼先生在《阿英与中国近代学研究》中说:“阿英是在近代学研究的拓荒期用力最勤、成果最多、贡献最大的一位名的中国近代学研究专家。”阿英对近代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近代国难学研究。1936年,他在《〈近百年中国国防学史〉自序》中说,我们的学史家“一向只会评章的优劣,争辩谁是正统谁是非正统,早都有‘国家事,管他娘’的成见在胸”,并不重视研究近代以来丰富多彩的国难学。鉴于此,阿英亲自撰写了《近百年中国国防学史》,论述从鸦片战争到1935年日本增兵华北近一百年来的中国国难学,遗憾的是这部书稿已佚。但他编辑的《近百年来国难学大系》、《近代国难史丛钞》等作留下来了,这是我们宝贵的学遗产。阿英先生有着高远眼光,其国难学研究填补了近代学史的空白,提供了重新审视学史的崭新视角。然而,阿英之后却鲜有人问津这一领域,我们今天循着先贤的足迹前进,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学”是一个包括写作、传播、接受并产生影响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只涉及作品的写作、传播与批评,还包含学观念的演变、作家的活动与交往、社会的学教养和时尚。对曾经发生和存在的学过程进行历时性的研究,就构成了学史学。学史学首先是一门研究学过程,尤其是学活动的具体过程的学科。然而并所有的学时代都为学中的过程研究提供了可能,只有明清以后,丰富的历史记载几与档案相埒,而同时档案也最大限度地充实了历史记载,我们才得以从容揭开时间的帷幕,走进学事件和学史情境中去。明清两代丰富的献普真正进入学史过程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7.
范泉是上世纪80年代才出现于中国现代学史上的“出土物”。他是名的作家、翻译家,也是一个杰出的学史家。在中国现代学史研究上范泉具有极重要的位置:他是中国现代学史料的拓荒,是大陆研究台湾学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8.
阿城和《棋王》长期以来被作为“寻根派”学的当然重要代表,这本身是当代学史的误会。《棋王》的学史定位,是典型的创作“体认”超前,作“默认”居中,后人理论“追认”滞后的学社会学化行为。《棋王》的叙述学意义探究,如其叙述时间处理和叙述方位(包括叙述人称、叙述视角等)设置、故事内容和叙述话语矛盾等,不仅提供大量反证,且可对《棋王》本欣赏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9.
杨义的《中国新学图志》具有开创性意义。作为一种更为直观、形象的视觉语言方式,图解确实不失为学史编写的一种有效方式,然而,它又存在着很多缺陷。编写客观因素的限制和主观情感的取向、图片与字的分离,都有可能导致学史深度和广度上的不足。这些问题在《中国新学图志》中都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20.
建国以后十七年,是王维学史地位的最低点,学评价所依据的是社会历史、阶级立场和道德伦理的标准,致使学史的写作偏离了学的视界。可是,非常有意味的是,即便是竭力贬低王维的学史。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他与李、杜比较。其实,王维是不同于李、杜的一种化模式和人格范型。王维能不能与李、杜并列,都是通过比较而存在的,是‘史’的意志。每一个时代对学史的理解都是相对的。当下盛世太平的特点。在接受期待上也逐渐显示出与盛唐相一致的地方,时代使人们的观照视角发生变化而必然导致对学史的认识发生变化。王维的学史地位到了公正评判和客观重写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