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人与自然的对话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即已开始,在某种意义上,人类的历史也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对话史及对对话的认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作用并展现于人类精神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学艺术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此前在学的研究阐释中经常有人涉及这一话  相似文献   

2.
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人类不断发展的历史。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原初和谐到对立与紧张,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严峻考验,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关于人与自然和解的阐述,对于我们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可以窥探到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全面认识和把握这种必然性和规律性,对于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双重自由具有指导意义。从辩证法的角度分析,可以将人与自然关系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在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体现了辩证法的特征与核心。当前,新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处于理性认知阶段到双重自由阶段的过渡阶段,其价值目标是人实现"幸福"、自然实现"美丽"。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所考察的自然,不是孤悬于社会历史之外的天然之物,而是纳入人的活动范围、作为对象性存在被社会实践中介过的人化自然。在马克思的视域里,无机界与人类历史都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二者在历史进程中相互规定,在现实关系中相互转化,自然是人的"对象世界",人类生活是"对象世界"的内化,社会是实践基础上人与自然的统一。马克思一百多年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洞见,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哲学基础,也为现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共同理想。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演化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实践与不同认识阶段的演变过程,解读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应当考察马克思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理论渊源。马克思通过引入实践概念来考察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从世界本体论、社会实践论和人类解放论的视角出发阐释人与自然的多重关系,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在造成人与自然关系恶化方面的消极作用,提出了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实现方式和社会历史形式,论证了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之间有机统一。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恩格斯曾经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人地协调的历史,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同时不断改造人类自身的历史。所以,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很早就被东西方的思想家们所关注,发展到近代,就是后世历史学家所谓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它主要是指"后人对历史上那些认为自然地理环境对一个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格局。在人类历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两种根本对立的格局。在工业社会以前的农业社会中,人对于自然是一种依附性的关系;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颠倒了过来,成为一种人对自然的征服和统治的关系,从而带来了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人类生存的危机,这就迫使人类不得不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新的理念,实际上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这是我们时代的重大课题,它涉及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理论问题,也涉及人类…  相似文献   

8.
在21世纪的今天,对话被人们赋予了更多新的内涵——对话不仅指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进行的平等交流,也包括人与自我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交流。对话是平等者之间一种共生的交往关系。从对话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的教育基本上经过了从"对话"教育到非对话教育再到对话教育这样一个历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审美——价值关系三个层次,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较为深入的阐述。文章认为,实践关系是人与自然的首要的和基本的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是在实践关系基础上产生的,并渗透和影响整个实践过程。文章提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的和有决定意义的关系,是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历史本质的关系。只有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从人的生产实践的历史中,才能真正揭示人的本质。文章还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人类思维史的有关资料,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对历史宿命论和机械决定论的观点,片面夸大主体性的观点,非本体论的观点,以及“新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观点等,作了剖析和批评。  相似文献   

10.
自然作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与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随着人类历史的演进,人类的自然观也历史地产生相应的变化。本文从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角度入手,阐释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四大发展阶段,包括神化说、致用说、比德说、畅神说,并揭示每种观念的内涵及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人类无限膨胀的"自我"意识覆盖了其整个活动领域,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践踏师生和谐关系、侵犯学习者主体性的"过度教育",它是人类操控自然欲望在教育领域的"移情"式体现。"过度教育"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教授行为的过度、理论知识强调的过度、学习动机外化的过度以及成人化观念的过度。"过度教育"容易导致学习者纯粹性认知片面发展,主体完整性丧失;内在主体性抽空,社会工具性畸形;独立品格萎缩,依赖品格形成;本源兴趣销蚀,质疑精神钝化。实现"过度教育"的回归,教育者就要关注学习者作为人的独特的生命体存在,关注学习者在实践生活中的亲身体验,以适度的教促成学的自然效果,生成学习者自我的主体感,达成学习者的自然需求、能力与意义,使教育真正成就人的自然性与本真性存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天人关系为线索,阐述了国人自古以来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以及与这一过程相对应的对自然的态度,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所走的和谐、矛盾、再和谐和持续发展的艰难道路,论证了"天人舍一"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中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庸是既遵守礼制又对人自身的发展有用,其实质是礼治方法论;其背景在于周、秦社会是一个特重视礼治传统的礼治社会。《礼记》主张中庸原则的贯彻应考虑人情、经济与“时”、“顺”等因素。中庸具有否定神学历史现、化解矛盾、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顺应历史规律的历史哲学意义。中庸误读为折中调和是唐宋社会经济发达、政治平民化与化上佛教传入等外在因素和人的欲求不断膨胀的主观因素相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低碳"是人类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及其造成的生态环境后果进行反思的产物,是现代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关涉人类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低碳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论纬度。低碳的价值论解读,对于我们扬弃旧的生态价值观、树立新的生态价值观具有重要启示。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新的生态价值观。新的生态价值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尊重自然法则,科学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尊重社会规律,实现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文学最重要的"母题"之一。自然和人的关系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人们对自然探索及人自身认知的不同,对人与自然关系理解和解释也就不同。人对自然认识的变化,影响着不同历史阶段的文艺创作。拟以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为主线,探讨这种变化对文艺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资本论》里,资本不仅是个历史范畴、哲学和经济学范畴,资本也是一个生态学范畴。从生态学的角度看,资本在本质上既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同时也是能够带来剩余产品的使用价值,是二者的辩证统一。资本不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也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在人与人的经济关系上,资本的职能就是资本对劳动的利用和剥削;在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方面,资本的职能就是资本对自然的利用和剥夺。从长期来看,资本的本质和职能存在文明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对生态环境的价值关怀,在于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全面满足人的需要和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在尊重人的社会属性及其物质生活需要、精神生活需要的同时,切实把人的自然属性及其环境需要提到应有的重要地位;在坚持"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相统一的原则下,兼顾人文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因此,呼吁环境伦理,尊重自然,关爱生命,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是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的重要前提和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8.
李雪 《海外英语》2012,(18):281-283
In recent years,human beings are facing the more and more deteriorat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such as the sand storm,greenhouse effects,which are the nature’s punishment on human society.It’s self-evident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is increasingly intense.Therefore,it’s essential for humans to consider how to establish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Based on this problem,this paper intends to give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Walde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simplicity"and"equality"by using ecocriticism.The paper also gives the author’s personal understanding of the ecological thoughts embodied in Walden.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的文明,是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高级文明形态,是一种生存本位的智慧表达,它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体验与深层觉悟;在当代生态文化视野中,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好方式和最积极的努力,就是建立一种生态——“绿色文明”的世界观,这意味着必须从根本上转换人类是自然界主宰者的角色,谋求并实现人与自然共存共荣、互利互惠的协调发展;作为一种生态智慧,这种努力表现为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提升,扩展为一种新的世界观,再由一种世界观落实为一种新的价值观,并由此引导主体自觉追求生态觉悟,树立生态道德观,建设一种新的社会文明,倡导一种新的生存与价值体验方式。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自然观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对解决当代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生态伦理学的一项重要问题。马克思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统一对立的整体,同时也强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相对的和谐关系的重要性,从而确立对当代生态环境伦理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