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人间词话》是近代大学者王国维先生的诗歌理论名作,高中诗词阅读鉴赏也常涉及,像"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人间词话》的中心论题就是"境界说"。作者开篇就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  相似文献   

2.
诗词是艺术的语言,它融音韵美、意境美、思想美于一炉,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所谓的境界就是意境,每一首诗词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意境即情景交融,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是艺术家主观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  相似文献   

3.
论意境     
<正> 一、意境的孕育时期与概念内涵意境(亦称境界)是开展诗词评论重要纲领和美学原则之一,蕴义精深,涉及知识丰赡,概括言之有二:(一)意境在诗词创作中居有重要位置。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就以有境界而“独绝。”可以说,诗词若乏意境,如人之丧目睛,顿失精神。王国维论姜夔词,说他  相似文献   

4.
<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由此可见,意境是诗词的根本,进入意境方能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情趣。而意象是诗词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等。诗歌的意境就是透过这样的意象浸润出来的。朱光潜在《诗论》中说:"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见到这份意象,从而体会到  相似文献   

5.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人间词话》)王国维对于诗词的境界,给以很高的评价,把它作为衡量作家和作品的标尺,并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认为文学作品只要有境界,就能显示出作家高度的气质和风格;表现出作品高超的艺术水平;从而写出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佳句来。他甚至认为五代、北宋之词成就很高的原因,就是因为其有境界,境界美。因此,在《人间词话》中,他较多地、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境界说,历来被人们所称道。对于其境界说,在学术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兴趣。本文只  相似文献   

6.
“境界”说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为诗词创作和批评建立的美学批评的主要理论。是书开宗明义揭出“境界”说的大旨:“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又在第九则总结说:“……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认为严氏、王氏之说只涉及诗词创作的表面,只有他的“境界”说才触及到了根本。《词话》还结合文学史上的具体现象,从诗词创作的实践,运用“境界”说进行实际鉴赏和批评。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人间词话》之"境界说",是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继承和发扬,又是对西方美学哲学思想的批判吸收,其标举的"境界说"所体现的基本情致在于"真"之表达。凡"有境界"之词,在于境界之"真",带有赤子之天然本真,其景其情真切直观,不为雕琢,浑然天成。"境界"之所谓真景真情,是能够令人有"不隔"无碍之感,直至其中景而能深感其中情,故言真贵于美。因此,"真"作为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核质,乃是王氏《人间词话》的中心要义。  相似文献   

8.
词境指词之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成的境界。优秀的词境更像词人画的一幅画,或者搭建的一个舞台。当读者品味词句时,会不由自主地徜徉其间,从而获得人在画中游,身为剧中人的审美享受,因此王国维认为"词以境界为最。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并以此为标准,将辛弃疾尊为两宋词人之翘楚,称"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人间词话》)。而最能体现  相似文献   

9.
《人间词话》(重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卷上1.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①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31]①“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初稿为“不期工而自工”.本则词话末尾[]内的数字,是用于标明手稿上排列的次序:下同.2.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①[32]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诗话》中也说:“诗有诗境,词有词境,诗词一理也。”他们都认为宋词也同唐诗一样具备意境。在诸多的意境中,雄浑、深静、迷离渺远应是最为常见的。一、雄浑之境宋词发展到苏东坡、辛弃疾时代,词的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以诗为词”、“以文为词”,融入自己广阔的视野、丰富的阅历和浓郁的生活情趣,还将炽烈的爱国热情和饱满的斗争精神倾注于词,极大地开拓了宋词表达的内容,给宋词注入了刚健壮烈的风骨。…  相似文献   

11.
境界说是王国维标示词艺术特性的美学范畴。他论词首标境界,《人间词话》第一条:“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有高格,自有名句。”  相似文献   

12.
“境界”说,是中国近代学者王国维的著名词学理论,在学术界颇有影响,对推动古典诗词的研究有很大的裨益。王国维说,词以有“境界”为最佳,有“境界”方能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唐五代和北宋词所以能够“独绝”词坛,原因即在此。而境界说中尤以“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提出为佳,这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总结及发展,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一、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理解《人间词话》开宗明义便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接着为境界规定了两个基本审美形态:“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当校长同样要以境界为最上。一个有境界的校长,必定是一个能以思想内涵和人格魅力熏陶师生的引领者,同时也是一个能以专业素养和科学眼光规划学校发展的改革者。校长在职业生涯中应始终把"当好校长"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致力于让学生获得成功、教师获得成长、学校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14.
优秀的抒情散文要求即景生情,情景交融。这里的“景”需是人们熟悉之景,“情”则是作家从规定的景出发所产生的感情。然而写景必须为抒情服务,以情驭景,“只就本人出发,自有欲为之事,自有待说之情,念不旁分,妙理自出”(李渔《闲情偶寄.词采第二》)。这样才能写出真境界,产生感人的艺术力量。靳以的小品散文《红烛》就是这样的佳作。  相似文献   

15.
诗与词都有境界,“有境界则自成高”。就创新教学而言,师生应努力追求三种境界。  相似文献   

16.
意境是情与景、虚与实、形与神在不同层面的有机融合,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灵魂,正如王国维所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因此,诗词教学一定要把引导学生品味、体验意境当做根本任务,要使学生从与诗词意境隔的状态上升到不隔的状态。隔与不隔的问题首先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通过举例提出,朱光潜在《我与文学及其他》作了进一步解释。  相似文献   

17.
迦陵词心赋绝唱--浅议叶嘉莹先生的词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嘉莹的学术成果主要体现在对中国词学及相关问题的研究.经过几十年逐渐深化的努力,叶先生对词的体式,词的内涵,词的类别,词有别于诗的根本特征,以及直到王静安的词学研究,都达到了真正融会贯通的理解.而这体现在她充分论证了这样一个命题"要眇宜修"是词所独具的审美范畴,"境界"是这一审美范畴的具体表现形式,而"感发"则是要眇宜修之审美活动得以发生,境界得以形成的动力所在.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对要眇宜修和境界都有深刻精彩的论述,但两者之间没有真正打通.叶先生的贡献,我认为就是在静安的基础上,独创"感发"这个概念,使作为审美对象的词和审美主体的词人、读者,通过不同层次的"感发"(审美精神活动),完成从创作到鉴赏批评的整个过程.说到底,境界、要眇宜修、感发这三者实际上是一回事.而这种统一,正好体现了中国传统诗学乃至整个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基本概念)的最根本的特征对象、主体和活动的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18.
南宋词的煞尾主要有"景结、情结、事结"三种,以情作结主要包括以问句抒情作结和以陈述句抒情作结两种。在南宋词中以情作结占的比重较大,这是因为南宋词中大多是上景下情的创作模式。以辛弃疾、姜夔的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南宋词以情作结的创作技巧。  相似文献   

19.
洛桥晚望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赏析】前人云孟诗开端最奇,而此诗却奇在结尾。诗作前后映衬,积攒力量,造成气势,最后以警语结束全篇,具有画龙点睛之妙。诗题《洛桥晚望》,突出了一个"望"字。四句诗,都写所见之景,然而前三句之境界与末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境界论” 索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境界”(意境)包含着情与景,但绝不是一般的情景交融。“境界”(意境)的审美特质主要有三:一是因心造境的审美具象性;二是以形写神的审美表现性;三是以情动人的审美感染性。“境界”(意境)的生成是“虚实相合”,“虚实相合”的媒介有三种:相似点、牵连点和相反点。“境界”(意境)的审美效果是“境外有境”。林纾的“文境论”强调作者心境、修养对“文境”的决定作用是“扩前人所未发”。如果说“言志、缘情传统”是“境界论”(意境论)的历史基础,“立象尽意说”、“无外之境说”、“因心生境说”是它的哲学基础,那么,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则是“境界论”(意境论)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