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笼统地说,浮世绘就是风俗画。确切地说,浮世绘指的是自日本江户时代初期至明治维新以前描绘以江户为中心的庶民生活和风俗的绘画。日本文献上最早出现浮世绘一语,大约是在1682年左右。这种新形式的风俗画,以表现当时庶民的享乐生活为主。浮世有现世之意,故产生了浮世绘这一新的词语。从表面上看,浮世绘是日本传统的大和绘在某种意义上的复兴,实际上是对受到武士及贵族保护的画坛上的主流,如狩野派、土佐派、汉画派这些以画日本古典和中国故事及凤景为主的,即所谓堂上画派的反抗。浮世绘表现出江户时代庶民的阶级  相似文献   

2.
<正>日本漫画自身风格与体系的形成日本漫画的渊源,有人将之追溯至平安时代的"鸟羽绘"(由天台僧鸟羽僧正创始的一种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夸张风俗画,经由之后画师们的发展,成功塑造出特有的绘画风格)。19世纪浮世绘名家葛饰北斋的《北斋漫画》出版,"漫画"一词才首次出现并被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3.
江户时代是日本庶民艺术在城市获得发展与成熟的阶段。当时日本绘画以江户城与京都为中心,至江户中期,从中国传入的写实风格在长崎逐步发展并形成“南苹派”,将一股写生新气息吹向日本画坛,影响了“圆山四条派”及伊藤若冲等人。  相似文献   

4.
杨曼 《世界文化》2009,(2):24-26
江户时代(1603-1867)中后期,日本经济文化的中心逐渐从京都、大阪移至江户(今东京)。18世纪的江户是世界第一大都会,滞留江户的地方大名和他们的家眷刺激了消费,催生了一大批豪商巨贾,但他们却处于“士、农、工、商”制度的最末端,追求金钱和享乐成了他们的人生,文化市场空前发展。相对于在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京都、大阪形成的上方文化,江户后期的文化以表现世俗人情为主要特征,最具代表性的是浮世绘、  相似文献   

5.
正何为"浮世"江户东京博物馆馆长竹内诚说:"江户吉原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但若离开吉原,江户文化将无从谈起。"作为日本第一花柳街的吉原花街位于东京都台东区,是江户时代公开允许的妓院集中地,这个地名到1966年为止一直存在,即东京台东区新吉原江户町。两百年来,吉原、歌舞伎和浮世绘都是江户时代平民文化的三大支柱。吉原花街以木楼为主体,历史上曾多次  相似文献   

6.
刘琼 《世界文化》2005,(9):14-16
谈到日本美术,不能不谈到浮世绘.浮世绘是日本德川时代(1603-1867),随着风土文化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民间版画艺术.所谓"浮世",源自佛教用语,"浮世绘",的字面译文就是"虚浮世界的绘画".浮世绘生活气息浓郁,民族风格鲜明,反映了当时市民生活中的爱憎、乐趣、苦恼和愿望,被喻为当时日本民风、民俗和人情世态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7.
正浮世绘是日本的一种颇具特色的版画样式。日语的"浮世",指的是虚幻的尘世、痛苦的俗世。顾名思义,"浮世绘"即描绘世俗社会的平民生活场景的绘画。因此,浮世绘画面中有许多反映日本社会文化习俗的场景,其中的茶屋美女画成为一大特色。日本的"茶屋",相当于我国的茶馆。17世纪中叶,福建的高僧隐元隆琦东渡日本,带去了中国明朝流行的散茶瀹饮法,即在白色筒形小泥炉上用砂铫煮水,水烧开后用茶壶沏茶,再倒入青花、白瓷或紫砂的小盅内啜  相似文献   

8.
绘画创作过程,是使无生命的自然物溶心、主体无形的"情"铸形,形成心物一体、情景交融的意象。绘画创作是一个完整的意象思维过程,涉及到绘画意象的发生、形成和传达三个阶段。明代中期画论家绘画意象创构思想有其特点,在绘画意象发生上,主张绘画意象是心物适然相遇的物我冥合、是主体受对象"感兴"触动的神会心得,突显主体审美感知在绘画意象发生中的基础意义;在绘画意象孕育形成上,主张"外静内定"观,突显绘画意象与画家"性情"的本源性关联,强调画家"士气"与"博古"修养对绘画意象创构的作用;在绘画意象传达上,主张画家"即兴"作画,突显绘画意象创构的灵动自由和不受羁勒。明代中期绘画意象创构思想,较比于明代前期重"教化"与"师造化"观,表现出重"墨戏"与"师心源"的转向;相较于元代文人画重"寄兴"一路,表现出对体物象形的强调和世俗趣味的留恋。  相似文献   

9.
画入东瀛     
暮春时节,中国绘画大师傅抱石的女儿、著名旅日画家傅益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她去国25年的首次画展。傅益瑶,1947年生于南京。此次画展向观众展示了她的150幅水墨画作品,其尺幅之大、题材之广、构思之宏伟、布局之巧妙、笔墨之精妙,令人叹为观止。中国水墨画自12、13世纪传入日本后,经15世纪雪舟等杨的大力提倡,曾一度风行;近代,水墨画在日本的影响却日渐式微。傅益瑶以弘扬水墨画为己任,承继并实践其父当年的努力,以创作水墨画为终生使命。在她的系列佛教艺术绘画中,长卷《佛教东渐图》、25幅的《圆仁入唐求法巡礼图》、36幅的《祖道传东》…  相似文献   

10.
樱花、和服、浮世绘、武士道、人偶、茶道、净琉璃、歌舞伎……日本民族在并不广袤的土地上和并不漫长的历史中,孕育出很多独特的化。  相似文献   

11.
——从浮世绘对世界画家的影响看,它在日本美术中是首屈一指的。日本美术中,浮世绘广为外国所熟知。在过去的100多年里,欧洲各国一直在收集浮世绘。然而了解浮世绘的并不只限于欧美国家。笔者曾访问过位于印度南部的一个美术馆。这个美术馆里辟有一个日本美术展室。所谓的日本美术,也只不过是些  相似文献   

12.
精彩的表演 1806年,在江户(今东京)音羽的护国寺庙会上,有各种表演,供香客游人观赏。其中有一项精彩表演轰动一时,使观者大开眼界。一位画家当众在一块足有一百二十张榻榻咪(日本人屋内铺的草席)大小的布上画了个达磨像。画家用的是“曲画”的画法。所谓曲画,是一种特殊的绘画技艺,画家倒着横画,不用画笔而用手指或树枝作画。人们只知道做这精彩表演的叫足和斋,其实足和斋不过是他用过的一个号,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他身怀这曲画的绝技,能画巨幅的佛像和山水花鸟。以前也曾在一百张榻榻咪大小的布上画过佛像等,人称一绝。江户幕府的将军德川家齐久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主办,日本长野县日中交流协会、日本浮世绘博物馆协办,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承办的《日本浮世绘艺术珍品展》2007深秋初冬时节在京展出。  相似文献   

14.
正18世纪的京都在日本艺术史上大家辈出,诸如伊藤若中、曾我萧白、圆山应举??这一时期,艺术家们百家争鸣,被誉为"京都文艺复兴"。其中,江户时代的与谢芜村,在用短短十七个音节咏叹百感人情的俳句世界中,与松尾芭蕉并称泰斗。不过,芜村的本职并非创作俳句,而是绘画,在他留传于后世的绘画作品中,有多达三十件被指定为国宝级文化遗产,可谓当之无愧的大师级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中国绘画百花园中,岭南画派是一朵风姿绰约的奇葩。上世纪初,在时代的感召下,以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为代表的一批广东画家,致力中国传统绘画的革新,倡导“折衷中外,融汇古今”,立足传统,积极向日本欧美绘画艺术学习,创作表现时代的新中国绘画。岭南画派绘画突破传统文人画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个人怡情;台性的局限,主张写实,注重写生,描绘现实生活,在发扬中国画笔精墨妙传统的同时,吸收外来技法,加强了作品的色彩表现力。经历百年的实践,岭南画派绘画生机蓬勃,代有传人,为发展现代中国绘画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在日本,从公元1603年到1867年这段时期,称做江户时代。日本实际上的统治者将军住在江户(现在的东京),统辖着整个日本。这个时候,武士的孩子在“藩”(各个诸候)的学校学习,可是“町人”(江户时代住在城市里的商人和手艺人)的孩子在什么地方学习呢? “町人”的孩子上学的地方叫做“寺子屋”。江户时代以前,寺庙负责教育孩子,因此上学的孩子叫“寺子”,以后就出现了“寺子屋”这个名词。寺子屋的老师是有学问的武士、僧侣、医生和町人等。一般的“寺子屋”只有一位老师,学生的人数顶多二、三十人。  相似文献   

17.
我在日本工作期间,因参与策划一些美术展览,常听人谈起活跃于日本画坛的中国画家吕中元。渐渐地,我对吕中元及其绘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色彩是绘画的重要语言,在绘画中色彩的美能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绘画色彩美的创造,可以从仿生色彩中得到启示;自然界中动植物的色彩无比丰富,又具有较好的形式美感,成为创造绘画色彩美的依据;画家用心灵去感受,去研究,就能发现潜藏于动植物中的色彩“能量“,获得色彩创造的灵感,把仿生色彩创造成为美的绘画色彩。  相似文献   

19.
正2005年,因编辑《日本读本小说名著选》,笔者对日本江户时代的民风民俗有了兴趣。十多年后,曾与笔者一起编辑该书的韩玉霞女士又责编了一部《江户风俗绘本》,让笔者大开眼界,对日本的过往,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是一个社会安定、工商业兴盛的时期,是日本明治维新全盘西化到来之前的最后的传统时代。那个时代,迥异于走上近代化之路后的状态,日本还停留在幕府统治下,一派传统气息,而江户幕府(即德川幕府),成为  相似文献   

20.
在中西方两大绘画体系的夹缝中,一个崭新画种——“立邦漆”绘画诞生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