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贡山县丙中洛乡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最北端,境内山高谷深,民族众多,居住着怒族、傈僳族、藏族、独龙族等7种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以上。当地各族群众主要信仰原始宗教、天主教、基督教和藏传佛教(喇嘛教)。是典型的边疆、多民族、多宗教信仰的地区。本文拟以此为个案,初步探讨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传统宗教和外来宗教从冲突到并存至相互交融,共同推动社会文化变迁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以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村寨少数民族员工为例,论述了城市外来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的社会意义。城市外来少数民族的文化适应提升了他们自身在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维度的现代性,同时还为城市提供了多元化的文化生态环境,为流出地提供了文化变迁的外部驱动力,为东西部和城乡之间的平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沟通渠道。  相似文献   

3.
普米族、蒙古族和回族都是元代进入云南的少数民族,在经历了明、清两代的发展后,其文化上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变迁.本文拟从政治环境、生计模式、宗教文化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比较明清时期云南普米族、蒙古族和回族三个民族文化变迁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台湾与大陆同属中华文化区域,有着共同的文化源流。长期以来,传统文化对台湾地区的政治、宗教、艺术、民众心理、信仰、风俗习惯乃至价值观和道德观都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影响。其中对教育的渗透和作用最为直接。近年来,学术界对台湾教育及中国传统文化与台湾社会的变迁、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内在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于传统文化与台湾教育之间的双向交流和沟通却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试图运用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在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中断了数十年后,民族文化的纽带亟需重  相似文献   

5.
本着"积极入世"而非"消极出世"的理念,台湾在过去几十年发生了"新佛教运动",佛教从传统的山林、寺院中走出,转变成融入都市社会,参与世俗经济的发展,以回应现代化、都市化的结构性变迁.台湾佛教界根据宗教非营利性的特点,积极拓展"社会服务"的功能,大幅度地改变了佛教在台湾的社会地位.佛教文化旅游经济的开发过程中,虽然在人才、资讯与金钱上,道场已像企业一样,有了新风貌,但利用宗教敛财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若社会各界不予以重视,教团不仅无法扮演稳定人心的力量,甚至宗教自身也会变成社会隐患之一.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大理巍山大仓镇啄木郎村的田野调查,发现在自然环境相对僻远,农耕文明积淀深厚的少数民族自然村落中,村落仪式的变迁一定程度上逊于物质文化的变迁,而在村落宗教仪式中的彝族宗教精英,在村落宗教仪式中表现出了较稳定性的功能特征。这主要是源于彝族宗教精英所依赖的一定的文化生境土壤的存在与变迁的弱性所导致的,但总体而言,其文化生命体依然处于动态的应变之中。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狭义的文化)、地域、宗教等等,但本人认为文化(广义的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尤为突出,因为当个体从母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到其他文化(社会主流文化)中进行跨文化就业时,两种文化都会整合所有力量,对发生排斥的因素进行程度激烈的调适--文化的认同、变迁或同化。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主流文化圈中就业,特别是在主流文化具有不可逆转的强势文化地位时,其职业生涯的过程实际上是实现符合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的适应过程,这个过程如果呈现出危机状态,就是亚文化的生存状态发生危机的表征。所以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应给予足够的文化关注。  相似文献   

8.
泉州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明历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伊斯兰教在泉州的传播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的直接结果,印度教在泉州传播的历史命运与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盛衰过程相始终,摩尼教和基督教在泉州的传播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环境产物。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进一步加强了泉州国际大港的地位。当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趋于衰落,泉州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也就陷于低谷或走向衰落。但多元的宗教精神及信仰的某些形式依然长期影响着泉州社会,其所蕴涵的文化价值成为泉州人乃至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9.
在村落社会结构变迁的发展历程中,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很多问题。本文以社会结构变迁为研究视角,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研究、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归纳等方法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由传统走向现代进程中的演进规律、影响因素及其传承与保护的思路和途径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解决问题的根本是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纳入到村落发展的生态空间。  相似文献   

10.
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源于民族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录与传承方式。随着云南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劣,这就要求以国家政策为引导,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框架下,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对少数民族历史档案进行全面保护。  相似文献   

11.
台湾历经不同统治之政经、社会、文化之变革,在多元文化格局中,每一时期之政治与文化冲击,时代社会变迁之结果,形成一次次地社会转型,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自农业经济迈向工商业经济,由传统工业转型为高科技工业,从传统商业型态过渡为服务、知识经济商业型态,件件均可说明台湾近两百年来之社会转型轨迹。台湾客家处在如此巨大转型之社会变革下,从垦拓开始即移入屯垦,换言之,在台湾社会变迁现代化过程中,客家人一直是其中的一个要角,缺乏客家人之历史书写,是一部残缺不全之台湾史;而新竹湖口客家庄之变迁,更充分反映出台湾迈向现代工业社会之变迁轨迹与发展样貌。  相似文献   

12.
宗教文化的变迁是当代中国多民族杂居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文章中我们以新疆伊犁地区霍城县老城村东乡族为例,从他们移居新疆以来宗教文化变迁三个阶段的状况进行了探讨,并对其发生变迁的原因、影响及其变迁趋势作了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我国农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本文以贵州省Y村土家族传统婚嫁仪式变迁为研究对象,试论土家族传统婚嫁仪式变迁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外来因素的影响、电视新闻等媒体的影响以及传统文化的"式微"。  相似文献   

14.
袁辰霞 《莆田学院学报》2009,16(4):24-28,31
小米对于台湾高山族而言不仅是食物,更是"圣物",在社会生活、宗教祭仪、文化传承等各个层面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小米文化进而发展成为台湾高山族传统文化的核心。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分析了台湾高山族小米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主要表现形式、文化内涵及其具有的社会功能,对台湾高山族小米文化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西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宗教因素占有很大比重;可以说,宗教是西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认识西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宗教因素。以及如何正确发挥其宗教的功能直接关系到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作为民族群体代代相传的观念和行为模式,是其教育活动的社会人文基础,对民族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文章从以下几方面对我国当今社会普遍存的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进行思考:一、女性教育在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中处于不利地位;二、少数民族传统教育文化重人文轻科技;三、少数民族教育文化受宗教观念影响深远;四、"工具理性"价值取向在当前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中表现突出;五、和谐之道:少数民族教育文化的必然选择。希望对当前我国民族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开展与实施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湖口乡为典型之台湾客家乡镇,清乾隆开始移民从广东陆丰县来台,落脚垦拓定居,湖口首由移垦社会走向农业社会;再因时代变迁,高速公路的开辟改变了传统的时空距离,工业区开发等因素由农业社会转型为工商业社会;随着经济、社会、文化之进一步发展,亦由传统工商业社会蜕变成现代科技信息社会,乃为当代台湾客家社会文化变迁之历史缩影。新竹湖口客家社会变迁的案例,其实也反映了台湾迈向现代工业社会之变迁轨迹与发展样貌。  相似文献   

18.
宗教是人类的文明成果,人类社会的语言与宗教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也是我国宗教文化类型极为丰富的地区,特有的宗教文化对云南少数民族的语言产生了巨大影响.笔者从宗教文化角度,就原始宗教和神学宗教对云南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宗教文化对少数民族语言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鄯善县农牧乡镇的实地调查,发现少数民族体育在该地区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从对马上项目研究,发现了少数民族体育项目遭遗弃的社会原因,即:该地区气候生态环境的变迁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生存和发展。论文通过研究分析,就现存问题找出合理的解决办法,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良性发展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20.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深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底蕴,这种传统体育文化积淀是促进还是抑制,是主动适应还是盲目跟进,这在很大程度上确定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方向,也决定着民族传统体育未来的命运.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起源的核心是宗教.文章从宗教现代化,文化多元性及保护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等多角度,阐述了这场文化转型的深刻矛盾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