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7 毫秒
1.
"四书"学是朱熹经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朱熹首次提出"四书"之名,并倾其毕生精力来钻研和探究。他将训诂与义理阐释相结合,第一次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集注合刊,以"四书"来发明道统。在不断完善、修改的过程中,朱熹逐步确立了"四书"学理论体系。《四书章句集注》的成书,使"四书"地位升格,取代"五经"成为儒家核心经典。当然,《四书章句集注》的成书,还和宋代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与特定历史时代社会文化思潮的发展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
书院与《四书》自宋以来被并列为重要的理学标志。清代书院的形态相对宋明有所变化,其对《四书》之安置也出现了新的嬗变。从讲学到考课,清代书院教士以《四书》义理为宗之旨趣一脉相承。乾嘉之时,《四书》在书院的核心文本地位并未随精英学人的学术重心转向“五经”而动摇。阮元和张之洞先后掀起书院调整《四书》安置的风气变革,并造成了典范性影响。这种尝试的思想学术史意义当然毋庸讳言。但若将视野拓展至整个国家文教系统的经书安置中,不难发现其限度是明显的。整体来看,从乾嘉到同光之际,提倡“五经”或“十三经”,尝试改变书院独尊《四书》地位的效果有限。不管清学演进中学术旨趣如何转移,书院对《四书》的安置始终保持着动态稳定。  相似文献   

3.
文章探讨了“四书五经”在分类目录中的列类沿革,宋代产生雏形:二书——“语孟类”;明代“四书”成型:“四书类”;到清代成了名正的“四书五经”:“四书类”“五经总义类”;当代的《中图法》中,“四书”依然保持:“儒家”——“四书”“孔子”(“五经”已各入其类).应当说,“五经”在我国第一部分类目录《七略》中已列在“六艺略”中,此乃目录学、分类学史上的又一新观点.  相似文献   

4.
四书     
《山东图书馆季刊》2005,(4):104-104
《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的合称。南宋理学家朱熹将这四部书辑录在一起,加以注释,题称《四书章句集注》,始有《四书》之名。其中《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和再传学生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学生言行的书。《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传说是曾参(sh叆n)的  相似文献   

5.
四书     
《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的合称。南宋理学家朱熹将这四部分辑录在一起,加以注释,题称《四书章句集注》,始有《四书》之名。其中《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和再传学生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学生言行的书。《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传说是曾参(Shēn)的学生记述曾参言论的。《中庸》也是《礼记》中的一篇,  相似文献   

6.
《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典目录学的集大成之作,该书共收两汉至乾隆中叶《四书》类研究著作164部,并对这些论著施以精审之批评,批隙导窾,品鉴得当,俨然一部简明的《四书》学史,有极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其汉宋兼采、宏收博取、不主一偏的《四书》学术批评方法,也应为今日学者所借鉴.  相似文献   

7.
《四书直解》文本变化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在其讲章阶段,即《四书直解》的生成阶段,由侍读讲官分章撰写的讲义,在上呈皇帝御览之前,均由内阁改定,此阶段文本改动较大的是经筵讲章中对“帝王之学”的论述,这是其文本凝定的阶段;二是在其流出宫廷阶段,在科举名人、出版商以科举学子等不同力量的作用下,通过与其他文本如《经筵指南》《合纂参》《讲义》等组合,使得《四书直解》在流通过程中由皇帝的启蒙读本逐渐趋向于士子的举业之书,这是其文本与其他相关文本组合的阶段。两种不同的书籍流通空间、文本权力话语持有者的变化以及阅读接受主体的变化,不断地推动着《四书直解》文本与社会、政治以及文化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8.
八面来风     
利玛窦古地图展出中国被标为世界中心据美国《西雅图时报》近日报道,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400多年绘制的一幅地图日前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展出。  相似文献   

9.
陈潮 《图书馆杂志》2006,25(9):79-80,25
东方人认识西方近代科学,始于明末欧洲天主教传教士来华之后。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oeo Ricci)以孔孟之道和天主教相融合的态度,使中国人得以积极地接受欧洲产自鸣钟和《几何原本》等近代科学作品,接受利玛窦带来的关于世界地理的科学观念。1584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以发现美洲大陆后的世界新地图为蓝本,在中国绘制了有史以来第一份中文世界地图,陆续付梓的利玛窦中文世界地图有多种版本,其中包括1584年版《山海舆地图》、1596年版《舆地山海全图》、1600年版《山海舆地全图》、1601年版《舆地全图》、1602年版《坤舆万国全图》、1603年版《两仪玄览图》。这些传递全新地理科学知识的世界地图面世以后,不仅影响了中国人,而且很快流传到亚洲其他国家。  相似文献   

10.
“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儒家的几部经典著作的合称。“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南宋淳熙年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后,人们才相沿有了“四书”这个合称。《论语》:是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言行录,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叙而成。内容有孔子的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的谈论。西汉时有今文本的《鲁论》和《齐论》,及古文本的  相似文献   

11.
许谦与《读四书丛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谦是元代北山学派的四书学大家,其代表作为《读四书丛说》八卷.该书对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奥者白之,约者畅之,要者提之,异者通之,画图以形其妙,析段以显其义.至于训诂名物之缺,《考证》补而未备者,又详著焉".在义理阐发上大致沿袭朱熹之说,虽然于《四书章句集注》训诂名物之缺多所考订,却又渐流于章句训诂,表明了元代中后期北山学派学风的一种转变.  相似文献   

12.
许家星 《兰台世界》2012,(15):54-55
苏轼《论语说》佚文经时贤搜寻,日益完备,舒大刚先生在增补诸家所辑基础上,汇为一帙,尤便学者,然亦未竟全功。今循时贤之轨辙,于《四书或问》、《四书通》、《朱文公文集》诸书拾得《论语说》佚文十余则,恐不乏补遗之助。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对中国学术史和思想史上居重要地位的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所进行的个案研究。 以往对《四书章句集注》的研究,或侧重于文献整理或侧重于哲学思想方面,这里则将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力求全面、深入地揭示出该书的某些特点来。文章认为《四书章句集注》实际上是以典籍整理的方式,进行着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开拓,是传统儒学向宋明理学过渡发  相似文献   

14.
孙肇兴是明清易代之际的大儒,所著《四书约说》包含了他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学术观念。《四书约说》的编纂很好地适应了清初的科举文化需求,是兴文课士的佳本,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后世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15.
论证《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以下简称《名录》)中的《天盖楼四书语录》并非天盖楼刻本,探讨此书的版本情况;指出殿本《西清古鉴》应为刻本而非铜版本,论证《名录》中《西清古鉴》实为光绪年间日本铜版本;《名录》中《全唐诗》应以初印本而非后印本为佳;并探讨《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中《古文渊鉴》尚需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新书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2005,(29):66-66
《读史阅世六十年》;《我的小屋,我的梦》;《利玛窦的记忆之宫:当西方遇到东方》;《一个自然学家在贝格尔舰上的环球旅行记》;《上海日军慰安所实录》。  相似文献   

17.
渠本翘是近代山西省出现的最杰出的实业家之一,他曾精读《四书》、《五经》;曾经历从秀才到举人,直至进士的科举之路;也是清政府着意栽培的官员和企业家。他却将发展民族经济与民族教育作为了其人生之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18.
书业内外     
“套牌书”令正版书严重“受伤”;作品出版受网络,影视挑战,传统文学咋突围;《四书》该不该进学堂;阎崇年何以陷身舆论的“文字狱”;图书促销,本末倒置要不得  相似文献   

19.
《辩学遗牍》,明天学初函本,十行二十二字无栏,四周双边。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藏。《辩学遗牍》(以下称《遗牍》)由两部分组成:前编是利玛窦与虞淳熙往还书信,即:《虞德园铨部与利西泰先生书》(以下称《虞书》)及《利先生复虞铨部书》(以下称《利书》),二氏辩论天佛二教事;后编是旧题《利先生复莲池大和尚竹窗天说四端》(以下称《复》)。此《复》录一端《天说》,有一段辩驳,凡四节。书末有李之藻跋。虞淳熙是佞佛的名士,自号德园居士,在士林中很有影响,晚年归隐。他做过吏部稽勋司郎中,故人称虞铨部。利玛窦《天主  相似文献   

20.
《女四书》是我国古代四部女子教育教材--《女诫》、《女论语》、《内训》、《女范捷录》的总称,在明朝晚期被学者王相汇编合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