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下乡村文化与乡村学校教育因彼此分离而面临发展危机。无论是乡村文化振兴还是乡村学校教育难题的化解,都需要把握乡村学校与乡村文化困境的同源性,重建学校与乡村社会、乡土文化的联系。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苏家院镇中学通过召开“假期读书会”、筹建“乡土文化博物馆”、组织教师撰写教育叙事,探索学校与农户家庭、乡村社区、乡土文化主动融合的“知根”教育并初见成效。以“假期读书会”为主线,通过对活动主要历程的回顾与理性反思,探讨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合作突围的可为空间与策略。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意义重大,乡村学校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本文以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为基础,阐释了乡村振兴和乡村学校教育的互动逻辑关系。乡村学校教育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子系统之一,对乡村振兴起巨大的助推作用,而乡村振兴则为乡村学校教育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支持。审视当前影响乡村学校教育发展的三大主体——课堂、教师、学生,未来应该落实乡村学校教育实现“小班化”“数字化”“乡土化”“个性化”的变革,构建“理想信念、角色认同、专业发展”的乡村教师服务体系,抓住优质乡村学生生源、增强乡村学生学习动机和能力这几个突破方向。以乡村学校教育为主阵地,构建乡村社会发展共同体,实现乡村学校教育和乡村社会的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3.
肖丽利 《教育评论》2022,(4):139-143
为促进乡村教育振兴发展,重拾并认同乡土文化,助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文章基于乡土文化视角,分析乡村教育振兴发展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内在诉求,是对乡土文化再认知的迫切需要,是培养复合型乡土人才的核心抓手。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实现路径转型,表征为“三个转向”:发展内驱动力,从“局外人”转向“内部人”;乡土文化的再认知,从“同质化”转向“特色化”;体系构建,从“单一性教育专长”转向“跨界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乡村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有助于教师研究教育教学实践问题,有助于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当前,乡村学校在开展校本教研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教研主题缺少乡土关注;教研开展缺少核心问题研讨以及教研活动急需专家引领。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应的策略:给予乡土关注;持续研讨核心问题;构建专家引领机制。  相似文献   

5.
建设乡土课程是乡村学校阻遏“离土性”冲击的必要路径。在乡村振兴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学校乡土课程建设要坚持既回归乡土又面向未来的立场。乡村学校乡土课程建设,有利于践行在地化发展理念,赓续优秀乡土文化根脉,助力乡村学校高质量发展,增强学生的乡土认同感。乡村学校乡土课程建设的路径应为:明确乡土课程建设育人和结合乡土性与时代性的目标,通过选择适宜课程内容和协调课程内容组织以完善乡土课程内容体系,转变课程实践观念和优化课程实践过程以实现乡土课程实践变革,构建多主体参与的乡土课程建设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乡土文化教育是培育乡土情怀、传承乡土文化的主要载体。乡村学校是乡土文化教育的“守望者”,在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乡村学生的乡土情怀,滋养乡村学生独特的文化个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乡村学校的乡土文化教育面临着重重困境:受“教育上移”影响导致乡土文化传承难以为继,因升学为导向无暇顾及乡土知识教育,而“向城流动”则弱化教师乡土教育情怀等。唤起乡土文化自觉是新时代乡村学校的重要使命。为此,需要开发具有乡土气息的校本课程,构建适合乡村学校的评价体系以及培育一支具有乡村教育情怀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7.
基于信息化的优质教学资源供给是提升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研究发现,当前资源供给主体参与程度不足且协同性差、供给内容缺乏多样性和乡土性、“在地化”资源库缺乏、网络学习空间与同步直播课堂普及度低,资源供给与教师使用存在供用矛盾。破解供给难题,需要坚持政府在优质资源供给中的主导地位,调动各方协同积极性;以乡村学校教学需求为导向开发适切新资源;加强“在地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展教师培训,提高乡村教师信息化理念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8.
乡村学校社会资本是乡村学校所享有的社会信任、所具有的互惠规范和所构建的关系网络,具有集体性、教育性和乡土性等特征。优质的乡村学校社会资本有助于凝聚先进的专业信念和公共精神,培育高度的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善校长的管理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乡村学校良性社会资本的积聚,需要营造浓郁的教育氛围,需要深度推动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类主体互动,需要大力拓展乡村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9.
孙刚成教授新著《乡村学校的困境与突围》以乡村学校的存在现状为中心,针对当下乡村教育的功利化、乡村文明的凋零化、乡村学校的消逝,经由实证调查和数据分析逐步展开,提出了具有开创性、生态性、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学校发展模式。该书强调以乡土文明、乡土资源和本土化变革来重建乡村学校,最终回到乡村学生本身,回到“人的发展”这一主体性,以此为发展旨归探寻乡村学校及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发展与变革。即从乡村学生和学校的本体价值探寻出发,以乡村学校存在的价值和乡土文明、乡土资源的重要意义为着力点,探寻乡村学校的突围之道。提出让乡村学校的教育回归教育主体,充分发展学生的精神生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等符合乡村学校发展本体性规律的观点,为乡村学校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道路。  相似文献   

10.
乡村学校处于乡土文化场域,其乡土文化教育富有自然优势,却因“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而未凸显其应有价值。位育视域下,乡村学校乡土文化教育之意蕴在于“安所”和“遂生”,即基于乡村乡土文化场域安乡村儿童活动和情怀之所,涵养精神文化和道德观念以遂其生。位育视域下,乡村学校乡土文化教育行为路向是“位育中和”,即立足乡土文化教育之本,定位其教育实施路向;坚守“乡土文化”之所,探寻其教育资源以促儿童生长;革新乡土教育之法,致儿童与乡土文化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1.
振兴乡村教育关键在于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而小规模学校作为服务偏远地区儿童的不可替代的教育载体,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通过对陕西省渭南市H县19所小学的实证调查发现,当前小规模学校仍面临小规模学校数量骤减,乡村学校生源流失严重;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课堂教学形式单一;部分学校办学经费紧张,办学条件仍需改善;优质师资匮乏,乡村教育振兴缺乏人力资源保障,等等发展困境。究其生成机制,为城市化办学导向、教育财政管理体制、家庭教育选择行为、教职人员认知偏差等的综合结果。基于此,立足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构建高质量义务教育体系;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创建特色化乡村小规模学校;重振家庭教育,构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共同体;健全动力机制,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等可实现小规模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乡村文明是乡村学校组织实施道德教育的课程资源,道德教育是乡村学校传承、创新乡村文明的实践活动。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学校道德教育要立足乡村场域,挖掘乡村文明中的道德教育素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乡村道德教育的师资短缺、教育断裂、素材零散和规范缺失等实然困境,使乡村文明融入乡村学校道德教育难以组织实施、难以形成常态机制、难以生成系统的教育资源、难以建构评价管理体系等。在新的发展阶段,乡村文明要融入乡村学校道德教育,需要立足乡村场域培养具有乡土情怀的教师队伍,实施乡村教师“走教制”,确保道德教育有稳定师资;要提高教师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构建规范的道德教育课例库;要建构常态发展制度,为乡村文明融入乡村学校道德教育提供持续保障。  相似文献   

13.
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的建设对于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和“优质均衡”发展,对于振兴乡村教育进而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对于加快农村教育现代化及推进全国教育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构建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重点是要打造教师资源城乡共享联合体、教学研究城乡交流分享体和学校文化城乡互鉴融通体。在建设过程中,可考虑以“双向共享”推进教师优质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对话沟通”搭建城乡教育研究平台,以“文化互融”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深度合作。  相似文献   

14.
乡土文化是乡村教育的素材来源,乡村学校教育是乡土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千百年来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互哺共生。但如今在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结构下,乡村学校、乡村教师队伍以及乡村学生与学生家长偏颇的教育价值观使得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的关系渐渐疏离。基于对当前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传承危机的反思,乡村学校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开发优秀乡土文化课程;转变乡村教师离农化倾向,增强乡土文化自觉;转变乡村学生及家长的观念,深化乡土情感,以此改变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逐渐疏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校长。校长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动力在哪,采取怎样的合适策略,已经成为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需要突破的关键问题。校长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动力源,是应对数字时代挑战学校必须解决的三大现实问题:一是基于数字平台的教与学,将成为学校发展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二是构建数字化校园,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深度融合;三是不断拓展国际视野,借助教育  相似文献   

16.
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校长。校长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动力在哪,采取怎样的合适策略,已经成为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需要突破的关键问题。校长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动力源,是应对数字时代挑战学校必须解决的三大现实问题:一是基于数字平台的教与学,将成为学校发展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二是构建数字化校园,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深度融合;三是不断拓展国际视野,借助教育  相似文献   

17.
乡土文化融入学校课堂开发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乡村学校想要得到高质量的发展,就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克服各种不利因素,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开发出具有符合乡村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文章分析我国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的不足,并对乡土文化视角下农村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给出具体的建议:重新确定乡村教育的根本目标,重视乡村教育的“在地化”发展,夯实乡村教师乡土文化知识基础,加强对乡村教师的专业化培训。  相似文献   

18.
罗明 《甘肃教育》2022,(24):59-62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要在2022年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三个课堂”,探索线上线下教育教学新模式,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文章通过“三个课堂”常态化教学应用策略,充分利用城区学校优质师资、教育教学资源,探索“县城学校带动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带动其他教师”模式,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育人新机制,充分利用教育城域网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优势,组建三个“线上教学共同体”互动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助力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边境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作为乡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质量发展是落实边境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信息化赋能边境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有其深厚的内在逻辑机理,从教育环境、教师队伍、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四维要素分析信息化赋能边境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向度。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信息化赋能边境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面临着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配置有待优化升级、教师队伍信息化素养急需提升等诸多困境。从设施环境、教师素养、课堂生态、教育效能四维发展空间齐力着手,提出补齐信息化教育环境短板、提升教师队伍数字化素养、创新课堂教学改革、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等路径,推进边境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乡村中小学文化建设对乡村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影响着乡村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使得乡村中小学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的现实问题和困难。加强乡村中小学文化建设,一是要建立共同愿景,培育共同价值观;二是要建构教师文化,生成乡土情怀;三是强化制度约束,养成文化自觉;四是要根植乡土文化,形成学校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